针对西医院校学生的中医教学体会

2012-03-19 07:57
卫生软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中医学讲授西医

曹 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050)

中医教育是西医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其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要提高教学质量,既要求授课老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要掌握好教学手段和方法,善于诱导,才能使学生们较快地接受中医的理论和诊疗方法。

1 学习中医的必要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的总结,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作为西医院校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中医学知识和技能,以便适应当今医学模式和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这也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名中医老师应该以此为己任,全面提高自身技能,切实贯彻教学大纲,扎扎实实地教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中医,理解中医,宣传中医,运用中医,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中药学。

2 目前西医院校学习中医的现状

2.1 对中医感兴趣,但不够重视

在学习中医课程之前,通过设立简单调查问卷发现,西医院校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中医还是很感兴趣的,他们认为中医很“神奇”,认为作为一名中国医学院校学生,学习中医是必要的,并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中医基本技能,将来能用中西医两套理论诊治疾病。但同时也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中医学为非重点科目,只做适当了解,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甚至有些学生出现学习态度不够认真或者缺课等现象[1]。由于西医院校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还要学习许多西医的内容,加之教学安排很不合理,西医科目设置过多、内容取舍不当,无疑大大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对中医所投入的精力更少之又少。

2.2 内容繁杂,课时有限

目前,在西医院校教学体系中,中医学教学内容繁多,课时少、周期短、实践机会少是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医学是综合性很强的必修学科,它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6门课程浓缩精炼而成。这6 门课程在中医院校系统讲授大概需要550学时,而在首都医科大学仅仅安排72学时,所以教师授课不可能像中医药院校那样进行系统、全面、分科的理论加实践的中医教学[2],必须高度概括所授课的内容,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充分消化理解,课后又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钻研中医,面对考试只能疲于应付,使得学习中医的兴趣进一步减少。

2.3 中西医不能融汇贯通

首都医科大学的中医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五学期,由于在开设中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西医课程,并且已经较全面地接受了西医理论,形成了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所以学习中医学时常不可避免地用西医观点来看待中医,把中西医理论对号入座,不能融汇贯通,出现不理解和脱节现象[3]。习惯将中医的脏象理论与西医的器官系统等同起来。如把中医“心主血脉”与西医解剖结构上的心脏具有泵血功能联系在一起能够理解,但对“心藏神”,能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能接受,主观地认为“中医的心就是大脑”。可见在西医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下同步学习中医,只会造成观点上的冲突和思维上的混乱,以致许多内容不能学深学透。

2.4 教学方法滞后

满堂灌输的方式可以说是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目前,大部分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遵循的也是这种模式。此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思维能力趋于僵化,不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和探索问题,缺乏课堂的活跃性,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医学是从实践中来的科学,脱离了实践,脱离了周围的环境,中医学就无从谈起。中医理论决定了它的抽象性,简单的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不能领会中医理论,反而使学生感到难懂、难学、难记、易忘,对中医也就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偏见。中医学目前教学方法需要改革,寻求崭新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个中医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3 教学体会及方法改进

作为一名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师,虽然前面提到的一些客观条件比如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等困难目前不能改变,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学质量提高还是有许多方法的。勿庸质疑,教师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宜力求做到授课既源于教材,又活于教材、高于教材; 既保持中医特色,又体现发展、反映时代特征,寻求适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在这一前提下,首先,教师应当摒弃重讲授的习惯,重在寻求最好的方法使得学生掌握知识。其次,要有创新意识。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大胆进行试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多、更好地获取知识,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达到了解中医、运用中医、发挥中医的效果。

3.1 重视文史哲等传统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一脉相连。纵观中医的历史长河可以发现,凡是卓有成就的中医大家多不乏在文学艺术上有着高深造诣,如清代温病大家薛雪同时是诗人,著有《一瓢诗话》;清代妇科大家傅山同时又是文学家、书法家。近代著名医家恽铁樵,同时也是文坛大师,国学功底极为深厚,文名甚至盖过医名,其他名医国学深厚的亦不胜枚举[4]。由此可知,传统文化是成为高水平中医的基础。中医教师在讲授中医课程时更会常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内容,所以更应注重加深这方面的修养,博览群书,锤炼语言,并在授课过程中点滴渗透给学生。例如在讲授中医基础时,提及一些历史典故,如“扁鹊见蔡恒公”、“杯弓蛇影”等;在讲授中药时,适时穿插一些古文、古诗,如“观书百部兴何穷,门掩仙茅处士风。谁谓山居无远志,野花休笑白头翁。”一诗引出了4味中药:百部、仙茅、远志、白头翁,然后分别铺开仔细讲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理解,同时提高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3.2 注重弘扬中医特色

所谓中医特色,就是中医学有别于其它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的特殊性。任何学科的存在、发展及其生命力都是由这门学科的特色所决定的。任何学科都有它的长处与优势,这也是由特色所决定的。因此,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利的。如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注重认识人体生命的个体、动态、多样性的特点,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启发、熏陶、培育西医学生的整体医学思想,帮助他们理解中医整体观的内涵。同时,注重强调辨证论治的特色,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中药和方剂的长处、现阶段中医中药研究的新进展、一些西医不可比拟的临床疗效等,并把中医学的文化特质贯穿融渗其间,使同学在聆听中充满新奇感,并且心悦诚服,从而激发其学习中医的兴趣与热情[1]。

3.3 改进教学方法

3.3.1 采用病案分析法授课

中医学是经验医学,它的理论与临床是密不可分的。将临床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通过观察发现利用病案分析法进行中医学的教学,较大幅度提高了中医学临床教学效果,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系统的回顾,以及中医临床的深入了解,加强了学生中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咳嗽”时,把临床常见的“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典型病案列举出来,详细分析其临床症状、治疗原则及方药,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兴趣,还加深了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3.3.2 中西医知识结合授课

西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医之前,已经习惯了西医的思维模式。如果要完全抛弃西医来讲授中医是行不通的,中西医结合授课才是讲授中医学的必然选择。虽然两者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理论体系,但目的都是为了治疗疾病,所以有相通之处。同时也可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借鉴。首先,学生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不能用西医的理论生搬硬套学中医,但是可以借助于西医知识理解中医知识。确实,对于中医理论基础不深的西医学生来说,理解一些中医术语是有一定难度的,中西医结合授课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如在学习“肝主藏血”功能时,结合现代解剖学讲授肝内含有大量肝血窦,肝血窦具有一定的贮血作用,当机体需要时可适量补充循环系统中的血量。从而证明中医“肝藏血”的理论是有其物质基础和科学道理的。这样的讲解使学生迅速记住了“肝藏血”这一功能。而且理解了中医学所讲的“脏腑”,除指代脏器本身这一实质外,更代表功能范围,从而又加深了学生对中医“脏腑”的理解。再如在讲授望诊时可以联系医学影像学,如核磁共振、CT、胃镜、肠镜、电脑超声等,其实这些现代医学的检查可以看作是中医望诊的延伸,是中医望诊的发展。这样,结合现代医学发展讲授中医课程,加深了学生对中西医理论区别的印象,也找到了学习中医的窍门[6]。

3.3.3 组合多媒体教学加实物应用

在网络软件高度发达的今天,制作简单幻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依据教学内容下载和制作丰富多彩的影像、图片、音响、动态资料等已经轻而易举,但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并不是简单的凑合和迭加,而是要依其不同的特点选择运用,发挥最大的效应。同时可把实物引入课堂,增加真实感,加强感官刺激。譬如,在讲解中药时,同步放映该药在自然环境下生长过程的音像资料。同时,在每位学员面前放上相关的实物标本。在上针灸课时,制成带有三维立体图像的软件,辅以相应的人体模型或真人模拟进行教学。这比一般的图形演示和讲解更能吸引学生,形象直观,增强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记忆,教学质量远远优于单靠口授、板书的传统教学方法。

4 小结

教学是一个反复实践、长期摸索、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医学教师只有深刻了解、分析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固有特点,注重知识更新,加强教学修养,注意和讲究教学艺术,加强西医理论和中医理论的联系,并结合临床讲解,才能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新一代中西医结合的跨世纪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廖伯年.谈谈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4):403-404.

[2]姜德友.加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的重要性[J].中医教育,2003,22(1):18-21.

[3]孙元莹,赵新广,刘丹卓,等.西医院校中医内科教学模式探讨[J].国医论坛,2007,22(3):46.

[4]张少聪,李青天.中医教学方法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08,4(3):89.

[5]王春梅.关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6):2227.

[6]邱根全,旷欲胜,蔡 云,等.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612.

猜你喜欢
中医学讲授西医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