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放式教学的切入点

2012-03-15 09:32张莹
中国人民教师 2012年1期
关键词:乘数生长点新旧

张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们对课堂教学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已经形成共识。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把这种认识付诸行动,变成可操作的方案。下面结合数学课的具体实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新知识的生长点,可以将学生思维引入高峰,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导向新知的过程,分析新旧知识的组成要素,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培养。

例如,教学“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时,可以从“乘数中间没有零的乘法”引入,然后请学生改编题目,大家就会发现“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还没有研究过,从而产生尝试新问题的欲望,在尝试过程中,又会发现:用乘数中间的零去乘另一个乘数,积是零,这一现象很特别,学生们的思维被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时候教师引导探索:“有什么办法可使计算更简便一些?”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了高峰。有的学生会提出:既然积是零,这一步可以省略,也有的学生会接着提出:省略这一步,对位出现问题,结果就不正确了。教师引导学生再进一步研究,自己得出结论,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教学“工程问题”时,先出示“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学生列式为:30÷(30÷10+30÷15)=6(天)。这时,把公路长依次换成60千米、90千米、120千米等,通过学生解答,会发现长度变换后,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却没有变:

60÷(60÷10+60÷15)=6(天)

90÷(90÷10+90÷15)=6(天)

120÷(120÷10+120÷15)=6(天)

引导学生观察这组算式,为什么结果都是6天呢?教师引导学生将旧知识(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新知识(把公路长看成是单位“1”),建立起联系,根据分数的意义,甲队的工作效率就是1/10,乙队工作效率是1/15,学生很容易列出简捷的算式:1÷(1/10+1/15)=6(天)。经过讨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样在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处引导探索,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得到很快的发展。

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引导学生探索,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途径之一。

二.利用教材“空白”,让学生大胆创新

教材对问题的解释、数学方法的介绍等是不可能穷举的。这就给我们留出“空白”,教师要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创新。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材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摆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而此时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拼成别的图形可以吗?教材没有讲,“空白”留给我们,学生刚刚用割补法研究过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放手让学生操作道具,学生能用割补法得到平行四边形,也能用拼摆法得出长方形(学具为直角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还能用分割法得到两个三角形,都能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而“分割法”是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这是学生的创造。

三.设计开放性练习,培养创新意识

开放性练习是指能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余地,需要灵活运用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如解题思路不唯一,答案不唯一,有多余的条件等。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的答案,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画阴影表示长方形的1/2,引导学生做出多种情况的1/2,即横分、纵分、对角分等。

学习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这样一个练习:“修一条长2400米的路,前两个月修了全长的2/5,照这样的速度,几个月可以修完?”这个题目的解题思路不唯一,用分数应用题的思路,题目还有多余的条件。

又如计算:8.08×12.5=?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提出与众不同的解法。学生可以得出若干种思路:解法一:12.5×8.08=101;解法二:8×12.5+0.08×12.5=101;解法三:(8.08÷8)×(12.5×8)=101等等。

我们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得出不同的答案,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掌握了教材,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应用教材,才能很好的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开放性练习。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

猜你喜欢
乘数生长点新旧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对比研究
人间最美半新旧
一组等式,两个规律
新旧《中小学生守则》透析
当NSX遇上NSX
例说直接证明之分析法
直接证明分析法
小学数学学习的生长点
寻找突破角巧解算式谜
秦朝已有九九乘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