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坤
谈谈汉语诗词英译的几点看法
杨 坤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350)
从汉语诗词英译的角度,举例分析在保留原诗的意义、意境及神韵、风格的基础上,如何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直译与意译等不同方法,从而达到汉语诗所追求的音乐美、形式美、意境美,又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诗的形式和内容,以取得神似和形似的美学效果。
翻译;直译;意译;形似;神似;诗意拙化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其语言是韵律的语言,且精练含蓄,节奏分明,句式整齐。
诗的生命似乎是世代相传的,其价值观都包藏在诗篇里,所以即便是在最大的压力下,仍会存在,历久不衰。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中完全天然融合的产物,诗歌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因而诗歌的翻译是很有难度的。
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诗不能翻译,译诗是徒劳的,“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的构造原理”。
严复也说,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译,尤其是诗。因为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难以分割。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增多,诗歌翻译中可译或不可译的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需要外国优秀的诗歌,同时也需要把我国的诗歌译成外文,尽可能的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使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和美的享受。对诗歌翻译要求这么严格,其翻译标准该如何界定呢?刘重德教授提出汉诗英译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似。
所谓形似,是指在翻译诗歌时尽量保持译文在用词、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与原文一致;所谓神似,是指在翻译诗歌时要着力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就是指原作的精神。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有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意境、浓厚的感染力以及强烈的艺术效果。翻译时能保留原作的神当然最好。但是否形与神就一定矛盾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有时形似就是神似。一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神韵,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原作有些比喻或联想形象、生动、逼真,有浓厚的感染力,情感、意境跃然纸上,在语言习惯上也与目的语接近。这时,译作保持原作的形式实际上就起到了传神的作用。保持这样的形式,翻译就能达到形似神似浑然一体。但在许多情况下,形似、神似不可得兼。
翻译难,译诗更难,依据原诗的格律进行翻译尤其难。对于如何译诗,各翻译大家也是各陈己见,各抒其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诗是思想感情、意境形象、音韵节奏和风格神韵几方面的统一体,译诗也应从这几方面去把握。原诗讲求音形意三美,
译诗就不可只满足于达意,也须力求传神,保存其音形意三美。从古到今,无论中国的翻译家,还是外国的翻译家 都提出过很多种翻译标准,如“信”、“达”、“雅”等,其中都强调了译文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而直译和意译历来是翻译中的两大基本倾向。任何文章都无法严格地仅按直译或意译的一种方式进行翻译,而且直译和意译本身又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度”。
所谓“直译”(i.e.word-for-word translation;literal translation)——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结构形式。直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所谓“意译”(i.e.free translation)——在忠实原文内容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规范。有些人说,诗不可译,也有些人说,诗译是可译,但只能意译。笔者认为,译诗不一定非意译不可,须视具体情况而定,应是适于直译者直译之,适于意译者意译之,并灵活或结合运用直译和意译。
成仿吾曾说过,“译诗也应是诗,这是我们所最不可忘记的。其次,译诗应当忠于原作。”笔者的观点是译诗应传原诗的内容、情绪及大体的形式和韵律,做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译诗不是创作,不是译者写诗,也不是借用原诗的思想来写诗。虽然相对其他文体而言,诗的意译程度较大,但诗的意译也定要力求保留原诗的意义、意境及神韵、风格而不能任意篡改原作的风貌。
以下来分析一些中诗的英译。
首先比较一下《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怎样翻译的。
1.A peacock flew,far off to the south-east;
Flew for a mile,then al ways dallied in its flight.(Arthur Waley译)
2.Southeast the peacock flies,
and every five li it hesitates in flight.(Burton Watson译)
3.A pair of peacocks southeast fly;
At each mile they look back and cry.(许渊冲译)
4.Southeast the love-lor n peacock flies.Alack,
At every mile she falters and looks back!(杨宪益、戴乃迭译)
笔者认为译者对于“孔雀东南飞”,在结构上均采用了直译的译法,都与原诗吻合,因此三种译法均可。但对于“五里一徘徊”中 “徘徊”一词译者就各有所见了。Arthur Waley和Burton Watson均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分别把徘徊译为dally(是指蹉跎时光,延误;拖拉的意思)和hesitate(踌躇,犹豫,迟疑不决)。而文章是以孔雀的美丽比喻兰芝的美丽,以孔雀飞时的“五里一徘徊”比喻兰芝作出决绝之举时心中的犹豫彷徨和缠绵悱恻。
以上两种译法似乎翻译的不能尽意,略显生硬。而许渊冲得翻译则对“徘徊”一词加以变通。翻译成了“look back and cry”,充分运用了意译的手法,把顾恋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用“alack”这样的感叹词,表达了哀怨的心情,用“falter”和“look back”表现出了孔雀带着犹豫、徘徊、顾恋的心情盘旋。显然,这个译法既符合原文了意思又表达了文章的深层次含义,笔者认为是综合直译和意译最为贴切的译法。
再来看看《毛泽东诗词》《重阳》中的“战地黄花分外香”是如何翻译的。
1.Battlefields fragrant with yellow flowers.(聂华苓译)
2.Golden flowers all the sweeter on the battleground.(赵甄陶译)
比较一下两种译文,就可以看出聂华苓的译文真是精炼。全行只有五个字,而且和原文一样没有动词,这也许就是杨振宁认为“保守了中国味道”的地方。“分外”两个字也没有译出来,有人也许要说这是任意略去原来本来有的句子,笔者认为这是译者匠心独到的地方,因为他没有说黄花香,而是说战场香。如果整个战场都香了,那黄花还不是“分外香”?这种意在言外的译法是一种不求字面精确的意译。就像是一幅画题为一句名诗“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所表达的意境一样。“香气”怎么画得出来呢?聪明的画家在马蹄的后面画了两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就使看画的人以眼代鼻,如闻气味了。这种画法和聂华苓的译法如出一辙。再看看赵甄陶的译文,把“黄花”译成“golden flowers”表示是金黄色的菊花,的确比其他应译文略高一筹。把“战地”译成“battleground”放在行末,和“香”字是声音相近的韵,可以说不但和原诗音似,而且传达了原诗的音美。但就传达整行诗的“意美”而言,笔者觉得还是稍逊聂华苓一筹。
又如,毛主席词《清平乐·蒋桂战争》中有一行“一枕黄梁再现”,国内外的英译文分别是:
1.Yet another golden Millet dream of the brain.(Wong Man译)
2.Theirs is another Millet Dream in sleep.(Engle译)
3.(Rancor rains down on men)who dream of a Pillow of Yellow Barley.(Barnstone译)
4.For another bubble of Millet dream.(Nancy Lin译)
5.Another dream that will end ere the millet is done.(杨宪益、戴乃迭译,钱钟书校订)
从形式上看有一个“枕”字,还有“黄”色的小米,因此第三例就理解为梦见一个黄色大麦的枕头,第一例理解为一个黄金色的小米梦,第二、四例也理解为一场小米梦了。其实原文的内容既没有梦见小米,也没有梦见大麦,更没有梦见枕头,而是在枕头上做了一个梦小米还没煮熟,梦就醒了的意思。第三例忠实于原文的形式了,却没有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这不是直译,而是硬译,结果成了错译。第一、二、四例也都想直译原文,却在不同程度上没有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至少译文并不明确。而第五例的译文,从形式上看,既没有出现“枕”字,也没有出现“黄色”,反而加了一些原文形式所没有的字,采用直译和意译结合的方法,准确,真实的传达原文的意思。
中文有它独特的特点,诗更是如此。它言短意长,其语言具有朦陇美、含蓄美和凝炼美在中诗英译,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原诗的韵味。这是词义内涵的差异造成的这种拙化现象。
就以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为例,他的诗以婉曲见意而著称。他的诗句往往寄兴深微,写得缠绵而悱恻,在悲伤与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令人回味无穷。他的《无题》诗中有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两个诗句表达了李商隐对心爱之人忧思难忘,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体现出一对恋人的深情,缠绵;“东风无力百花残”是对恋人之间相思之情地比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句末的“难”字与“残”字相押韵,把思念不止、难以割舍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译文为“Difficult it was for us to meet,and difficult to part/Now the east wind has failed,and all the flowers wither”.译文虽然表达了两句诗的基本意思,但意境和韵味与原诗相比稍逊一筹。原文拥有一字千钧的力量,它的美在一定程度上分别被“part”与“wither”拙化了。
“part”一词按简明牛津辞典的解释,其含义仅仅是“人们彼此间分离”;而汉语的“别”字,除表示“分离”外,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具有多种意义,有“惜别”,“痛别”,“拜别”,等等的含义,“别”的经历和体验自古便带给人们不尽的伤感与惆怅。
在例诗中,诗人起笔便入主题,“别”字为诗眼,直击人心,“part”一词难有这种效果,而“and difficult to part”更远远比不上“别亦难”的凝重伤感之情;“wither”译为枯萎,干枯,凋谢,无法深切表现出“残”的凄凉蕴意。该诗的后两句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以到死丝方尽的春蚕与成灰泪始干的蜡炬,象征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爱情。
“丝”与“思”的谐音为语义双关字。虽然英语中也有一些双关词,但能与汉语谐音双关词在语义上对应的则少之又少,因而在翻译中或求“神似”以忠实于原文,或重“形似”以达至辞美的效果。译文“Spring silk wor m till its h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A candle but when burned out has no tears to shed”便是忠实原文的一个范例。而另一译文“Silk wor m’s threads,like men’s longing thought,end only when death co mes/Candles shed tears like men till they bur n to their botto ms”则着力追求“形、神”兼备的“意境”,它打破原文束缚,明确译出了双关的两重含义,但是又过于直白,失去了原诗与原诗含蓄的风格,让读者失去了想像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也令原作浓郁的悲剧色彩有所销蚀。
总之,翻译要达到诗所追求的音美、形美、意美,又要尽可能的忠实于原诗的形式和内容,以取得神似和形似的美学效果。如果通顺和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出现了矛盾,那就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由于诗这一文学形式的特殊性,若一味拘泥于原诗形式,甚至连句式、分行、脚韵等都一一照搬,亦步亦趋,那么译文将会毫无诗意,译诗也将异化为非诗。忠实于原作不是逐词逐句地囿于原作,而是在不违背原作内容、形象、风格的基础上既把握其诉诸于耳的外在韵律,又领会其诉诸于心的内在韵律,做到统摄原意,掌握其从内容到形式的统一整体。为了表达原诗的整体,原文中的词句,翻译时或先或后,或综合或分析,在不违背原意的情况下,允许作一定的变通处理。以何种形式译诗并不是绝对的事,形式由内容决定,为内容服务为内容寻找最合适的形式,充分发掘原诗的表层、深层及联想意蕴。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2]吕叔湘.中诗英译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3]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张廷琛,唐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6]谢真元,唐诗三百首鉴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7]骆传伟,形式、传统与翻译—析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在英译中的处理[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Opinions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 y
YANG Kun
(Tianjin Moder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Tianjin 300350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oem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Versions,the article analyzes how to flexibly apply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in different ways while retaining the significance,the mood,the char m and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poem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nglish translated versions may not only possess the beauty in music,for ms and arts pursued by Chinese poetry,but may keep f aithf ully the for ms and contents of the original poems so as to acquire aesthetic effect si milar in shape and in spirit alike.
translation;lit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si milar in shape;in spirit alike;i mag e actualization
H315.9
A
1673-582 X(2012)01-0122-04
2011-09-20
杨坤 (1980-),女,天津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