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春
(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天津市 301906)
学生在校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我们过去习惯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当老师后,也习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讲好课上,我们都习惯了传统教学。但今天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上课,许多学生容易走神,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课堂之外的精彩实在太多,课堂之外的魅力实在太大,把心交给课堂的学生越来越少。广大教师都有意识的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休地位,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应当说广大教师在这次改革中是爱益匪浅,学生更是收获颇多。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又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少生命活力,如何让我们的物理课堂真正活起来呢?外在的吸引人的东西,诸如讲一个笑话,做一个夸张动作,只能是一种“浮华”;内在的吸引人的东西,可以称之为“品位”。吸引人的东西,绝大多数是内在的。教师吸引学生,让学生回归课堂最好的方法,应当是让自己的课堂吸引学生,这就是教学品位。如何让我们的物理课堂即高效又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呢?通过多年的尝试做了如下的探索。
1.平等、合作、交流
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领路人,又是一个普通的学习参与者,教师既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又不以“权威”自居,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平等交流,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个性不再受到压抑,而是得到充分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教师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中得到发现的快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关系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而不是居高临下,大权独揽,语言要倾情和蔼表情要微笑,自然这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人文关咫尺关怀。蹲下的不仅是身体,心录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经朋友的身份一起合作、交流,建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2.倾听、赏识、激励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从“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赏识者”“倾听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创新,每一个闪光点,不吝啬表扬及时激励,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唯有此,才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
1.让“爱意”充满课堂
实践证明,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理想的课堂。课堂让师生之间如果充满了“爱意”,课堂才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与理解,教师也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行塞给出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就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个别的尖子生上,而是更多地关注每一位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存在。例如:在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所提问题时,教师可以用充满“爱意”与自信的活,说 “你行的,老师相信你。”遇到不愿回答的学生,教师可以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我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哇……在教师诸如此类的暖暖爱意中,学生往往产生了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2.让“创意”引领课堂
创造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心理负担释放了,思维也就解放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教者必须富有“创意”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其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独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在这种氛围下的学生,思想思维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水到渠成,课堂成了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比如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妙用题型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阶梯难度原则,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最容易、最乐意去接受和掌握教学知识。
把教学重点内容以学生在黑板板演的方式呈现,设计成中等难度的题目,让每个小组都想写,也都可以写,但要经过努力,才能得分。板演题需要一定的课堂时间,但效果很明显。它能起到同学间互相启发及规范格式的作用。板演题由教师评分,如果教师没有发现问题,而哪位同学发现了,就给这位同学加150分。这样既鼓励板演的小组认真板演,努力做到全对;又调动其他同学认真看板演,希望挑出别人的毛病。
4.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简单道理。
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他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教学实践表明:认真钻研教材,教师努力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物理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物理问题提炼出来,再将物理知识回馈生活,即能让学生活中的物理意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物理兴趣,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极大提高学物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
在教学中,挖掘教材,努力结合身边的生活实例融入到物理课中,让教与学跳出教材,走到现实生活中,使物理课活起来。学生普遍感到物理就在我身边,这样的教学无疑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学的物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跃跃欲试收效甚好。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一定会引人人胜、妙趣横生。抛“绣球”时,只有“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
2.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在把生产生活问题引入物理课堂的同时,尽可能创设运用物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只有真正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对物理内容进行拓宽,才能让感觉到物理是有用的,进而达到激发学习热情,最终学好物理的目的。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 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我,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通电导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新的课改理念,就像阵阵新鲜的春风,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不时地带给我们神采与活力,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是有生命的人,他们有理想、有尊严、有追求、有抱负,他们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那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变得有思想、有发展、有活力,因而我伞兵物理课堂环境,就必须成为一种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释放,唤起不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兴趣展现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2]冯旭初著.教师能够做什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