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对高职学生品德的影响

2012-02-15 14:50宁培芳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心理因素品德动机

宁培芳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382)

心理因素一直是被德育教育忽视的问题,而随着德育的不断发展,心理因素对于学生的品德形成、发展的意义已经显现出来,我们须真正地将对心理因素的重视植入到高职的德育之中。

一、心理因素与品德之间是联系的

(一)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其心理活动的结果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通过包括舆论和教育在内的各种渠道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领会、巩固、应用)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品德形成的过程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这样的心理成分。品德认识就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最基本的东西,也是学生品德情感产生的根据。喜、怒、哀、乐、厌恶、热爱、憎恨等各种各样情感的产生,无不是先由对人对事的认识产生,这种认识又无不来源于人们对人对事的感觉和知觉。没有感知也就谈不上认识,没有认识也就不产生情感。道德情感属于情感范畴,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随着人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和丰富起来的。没有认识就没有情感,只有被认识的事物才能使人们产生情感。要转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就必须先转变他的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它和其他情感一样,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且也是表现人对当前现实的一种态度。教师把社会道德规法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依赖于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如一位使个体感到厌烦的教师,不管其说教得多么好,如果个体先从情感上产生了排斥,则自然会排斥他的 说教。这样,德育虽然发生了,却是无效的。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始终都贯穿着意志心理。道德意志是正确的道德动机战胜不正确的道德动机,排除内外障碍,坚决执行由道德动机所引出的行动决定。意志在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学生有了道德认识,也有道德行动的愿望,但由于意志力不强,不能作出相应的行动。有的学生虽然也能付诸实行,但由于缺乏毅力,不能坚持到底。可见,离开了个体的心理活动,品德的形成是不可能的。

(二)心理因素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

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由知转化为行的问题。因为,由一定的品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品德行为,必须经过人的需要、动机、情感、信念、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催化作用、媒介作用才能实现。可见,心理因素在人的治品德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是人类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须的条件以及相应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有机体因缺乏某种重要的刺激而引起的紧张状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境遇的改变,对道德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人就会产生渴望改变自身的品德需要,这种需要就会促使人们自觉接受一定的品德原则和规范。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动机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指向功能。动机不同,人们品德的价值取向就会不同。好的动机,能指引人们形成高尚的品德;坏的动机,不仅不能指导人们形成好的品德,而且对原有的品德起着腐蚀和毒害作用。可见,动机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情绪、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映,其内容包括:刺激情境、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等。道德情感是人们按照一定阶级、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去理解和评价周围的人和事物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情绪体验。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品德情感是加深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道德意志的催化剂,也是使人产生一定的品德行为的推动力。可见,情感对人的品德发展起着催化、强化作用。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既定的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种种困难,进而实现自己目的的心理过程。有了顽强的意志,人们就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持之以恒地锤炼自己的品德,直到最终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如果一个人有了深刻的品德认识、浓厚的品德情感、却没有顽强的意志,那他在知行转化过程中就会犯“冷热病”,良好的品德行为就难以坚持不懈地继续下去,良好的品德也难以形成。因此,一定的意志对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三)学生的品德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所致

案例一,别人分手,我心理就乐

华农一女生被同寝室5位女孩子齐发“逐客令”。原因很简单,她常常偷看室友私人信件,窥视别人情感秘密。有一次,一位室友的男友从北京打来长途,寝室里就她一人,于是,找了一封“虚拟”情书,对着电话详细描述室友与“新欢”的发展动态。结果,“北京那边”与室友分手了。

她已经让几乎所有室友的情感都出现裂痕。她说:“一看到室友与男友出双入对,甜言蜜语地煲‘电话粥’,心里就不爽,感觉快要发疯了。”

华中师范大学严正教授点评:这是典型的情感失落导致心理失衡,该女生家教甚严,所受关爱太少,过分关注自我。同学宜多与其沟通,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学会关心他人。

案例二,刘海洋伤熊

2002年2月,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的正确性,先后两次用化学溶剂硫酸当饮料喂食动物,将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包括3只黑熊,1只棕熊,1只马来熊)烧伤。其中一只黑熊伤情严重,并且面临失明的厄运。

刘海洋在班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已经被系里推荐继续读研究生。据他的同学说,刘海洋平时性格不算开朗,但也不是沉默寡言。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唐登华分析:刘海洋生长在单亲家庭,是母亲所有的期望,也是母亲关注的焦点。与母亲的情感捆得太紧,限制了刘海洋在心理上的成长。他在21年的人生中,只为自己做了两件事,一是违背母亲意愿,在高考时填写了生物系,但他的努力被母亲否定了;另一件事就是想探索熊的灵敏度,触犯了法律。在刘海洋的身上,一方面自我意识缺乏,另一方面则自我意识膨胀,从这个角度讲,他母亲对他不是管教得太少,而是管教得过度。这种过度的管教使得20出头的刘海洋,在心理上可能还是一个未到青春期的几岁孩子。过度的压抑一旦爆发,就会导致过分的举动。

案例三马家爵杀人案

马家爵与同学大牌发生口角,便连续三天杀死了4个相关的同学。

李玫瑾教授认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不道德的行为甚至那些极端不道德的犯罪行为,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发。

二、将心理教育植入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营造一种心理氛围

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必须在校内全方位整体推进,不断提高,最终完成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推进心理教育的进程中,学校应特别重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要求各种教育形式与教育手段全面启动,专职心理辅导员、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家长、都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

教师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榜样的力量会在学生心理潜滋暗长,发挥其他德育方法所无法产生的作用。提高师德修养是实现人性化教育的前提,人性化教育指的是把学生作为独立的有个性、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去尊重,按照个体的人格、个性、思想、情感去促进其品德的 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关怀人的精神发展,关怀人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把校园生活营造成师生精神的乐园。能否实施人性化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是否对学生有博大深沉的爱,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否足以堪称学生精神的引导者。

(三)德育教师应具备心理方面的知识及素养

教师除了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外,还要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较强的心理教育的知识技巧,不仅要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而且还要对个别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由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将心育与德育充分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德育教育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德育与心育相结合即是“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

[1]曲剑峰.心理因素对学生品德发展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2]方一红.关于需要与品德发展及教育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版,2006,(03).

猜你喜欢
心理因素品德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动机不纯
品德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