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誌敏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转变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高等职业教育始终保持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时有些功利化、片面化,把高职教育等同于谋职教育、技术教育、岗前教育,把高职教育的功能也仅仅理解为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发展,而忽略了教育对象本身——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树人”。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避免沦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片面强调实践、动手能力,而忽视了基础理论课,甚至把数学课全部都停掉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从市场出发,采用“短、平、快”的方式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虽然暂时满足了社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缓解了高职院校面临的困境,但是,从高职教育长远发展及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这只是应急的办法,而绝不是万全之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部16号文强调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这种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如果仍只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某种行业内的专业技能、操作技能或实用技能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应具有两个子系统,一个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子系统。另一个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子系统。这两个系统要灵活地、交叉地进行应用。强调把职业技能教育与加强基本理论教育和拓展学生知识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活动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高职教育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千千万万的应用型人才,能否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对促进整个高职教育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高职教育未来一段时间重点发展的方向。坚持以人为中心,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以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起始是一种以岗位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它是以劳动者终身固定于某一岗位为前提的,是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的。在当前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社会生活的高节奏、高竞争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导致职业岗位和职业技能的变换速度大大提高,使一次性学习和终身就业成为昨日黄花,社会虽然需要“就业型”教育,更呼唤“创业型”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适应知识社会的需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应再仅仅局限于向某一岗位群输送人才,而应立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岗位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应发展成为人的发展教育、生存教育和终身教育。要想使学生跟上时代步伐,其知识的拥有量已经不是什么决定性的因素,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自如地应付来自外界的变化,才是最为关键的。另外,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题的年代,高职教育也必须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重要目标。
2.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要树立终生教育的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掌握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就业技能。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志向,培养他们根据社会和学习的需要,确立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要让学生认识到高职教育远远不是教育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要突破传统的学历教育束缚,建立开放的、多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变终极教育观为终身教育观,营造学生综合发展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要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他们成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一线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3.强化学生的职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教育
现代科技的发展,呈明显的综合性、整体化趋势,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愈来愈相互渗透和结合,涌现出大量新兴的交叉和边缘学科;工作的本质和产业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分工的专业化与专业的交叉综合并存;新的职业岗位层出不穷,劳动性质和职业内涵发生了转变,工作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劳动增加了创造性成分,逐步变成了科学性劳动;劳动力出现了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自由流动;传统的守业观、终身职业观向终身就业机会观和创业观转变,全职和终生雇用的传统工作形态将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专业技能教育,显然是无法满足这一时代和社会的需求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包含人文素养目标、能力结构目标、知识结构目标和技能体系目标等几部分,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职业技能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必然选择。
1.适应性
随着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集约化经营,劳动分工从单一向复合工种转变,这就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工作的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一些岗位必然会消失,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新的企业和行业的兴起,新的工作岗位也会不断涌现,从而出现了每个人现在的工作岗位和未来工作岗位不确定性的矛盾。而要解决学生所学专业的定向性与未来工作岗位的不确定矛盾,学生惟有拓宽基础知识,掌握多项技能,才能增强适应就业的能力。
2.全面性
构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体系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人的全面素质发展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有较强的技术转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群体合作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吃苦耐劳能力。
3.发展性
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我们不仅要消化吸收,更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生产出新颖、独特、个性化、高技术含量、优质低价、受人信赖与赞誉的产品以及提供良好的服务。企业面对这种新形势,在人才需求与人才素质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优良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与不断学习深造能力的高职毕业生。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必须根据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新的内涵。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高职教育必须面对这一主题,重建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模式框架应体现一种“立交桥”的理念,这样,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多种规格和多种层次的人力资源,还可以为专科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开辟多条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发展道路。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为此,我们必须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素质。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办好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由于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多数来自普通高校,因此,他们的能力从实践上讲是比较弱的,这些教师没有或很少接触生产实际,也就很难在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和开发行动导向的课程,难以开展“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因此,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聘请企业技能名师兼职教学,提高 “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特点上讲,教师的实践能力势必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应有崇高的职业使命感,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敬业精神,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重视学生职业能力与基本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的最优的发展。
2.拓展“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内容
拓展“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内容是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由政治文化类、工具类、公关类和职业群专业类四大板块组成,强调给予学生宽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是加大普通文化课比例,在学时上有足够的保证,以提高学生一般性认知技能,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使学生有更大的柔性与发展“后劲”去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变化,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主要体现终身教育思想。二是扩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面,在第一年中,学生学习几门相应职业的基础性或共同性的课程。
3.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包括技能训练、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等。在教学计划中应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建立科学、系统、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专业能力中传统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研究相结合、校内与校外产学相结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努力架构我国高等教育的立交桥
努力构建我国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立交桥”式教育体制。
澳大利亚现有的高职与大学教育之间的“立交桥”,高职院校学生学完两年的职业技术课程,获得高级文凭证书,可免试直升大学本科二年级深造攻读学士学位.高职修过的学分在大学相关科系均可得到承认,加强了高职教育与大学教育的相互沟通和衔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社区学院系统(共有108所,大约相当于我国的高专、高职层次),与加州大学系统(共有10所,全美一流研究性大学)、以及加州州立大学系统(共有23所,质量很好的本科院校)之间的学分认可和转学,均有制度化的保障。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升格”。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教成功的经验,努力构建我国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使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机衔接。
对于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能仅局限于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它还面临着教育观念的创新等诸多方面。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只有真正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确保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王纪安.论澳大利亚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01).
[2]王资.美国加州公立高等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