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玉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论析
□韩 玉
培养目标定位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研究生培养首先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回溯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历史,并从研究方向的变化观察该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现状与问题。当前,应从确立目标定位的依据、完善目标基本定位、与其他培养阶段目标对接这三个方面进行目标定位的战略性调整。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归根到底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前者指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它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主要是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研究生学位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首批研究生入学,国家制定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修改草案)》,开始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 《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首次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强调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要立足于“三个面向”,“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培养,达到品学兼优,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从目标定位上看,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要素。国家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为 “高层次专门人才”,就是应立足于“三个面向”,在“政治素质、学术水平、实践能力”方面有高质量的要求。学术水平应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所规定的硕士学位水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将“高层次专门人才”作为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比较宽泛。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认为,人才培养目标是个涵义比较模糊的概念,可以指不同层次、类型、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或人才的方向、规格和各种要求,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这就意味着学科、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在具体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应考虑四个方面:国家、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当前和长远的要求;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与专业、不同类型的不同业务水平与能力要求;与本科生或是博士生培养目标衔接;本校的师资力量与条件及其他特殊要求。[1]为进一步对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明确指出,要在研究生培养体制、培养目标等方面加强创新研究,产生一批示范性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新型培养模式。该纲领性文件积极推动了学科、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2009年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年度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传统的学术型为主转向以应用型为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可视为转型期国家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该定位对我国各科类、层次院校明确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我国于1988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为培养优质高级专门人才,自2004年我国开始召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不断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进行探索。2009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提出“培养我们自己的硕士”,那么,“我们自己的硕士”的规格和质量标准是什么呢?
培养目标体系的描述一般包括规格和终极目标两部分,科学、准确地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既要明确终极目标,也要明确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要素的规格。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是“应用型”,这是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对应的一种类型,有学者认为两者并非矛盾对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生培养转向应用型,并不是要放弃学术型培养,这只是相对于纯理论基础研究而言[2]。审视和定位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型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它既包含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共性,也具有该专业的特殊性。将不同角度的应用型研究生内涵界定进行分析归纳可知,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是工具理性与知识本位价值观的集合,具有实践创新与科学研究的双重使命。以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为主体,同时强化理论素养,两者互为前提[3]。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在素质结构上应凸显“实践性”、“创造性”,在能力结构上应强调“科研能力”和“适应能力”。现阶段应用型文科专业研究生既不能培养 “通才”,也不能培养“专才”,应该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具有从事某种职业必要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创新人才。从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看,这种人才具有通才性质,但不是通才;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看,这种人才具有专才性质,但不是专才[4]。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属于应用型文科,具有应用型文科培养目标的特点,也有其特殊性。制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应该坚持“三个面向”原则:面向专业、面向职业、面向实践,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在对受教育者总体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基础上,还应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5]。当前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院校类型主要有: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职技高师、工科类院校和农林类院校,培养单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趋势是追求特色化。如职业技术高师院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坚持的总原则是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兼容并存、融合统一[6]。综合性师范大学,如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调能力结构,并将其分为“专业核心”、“基础职业”和“跨学科发展”三个部分。概括来说,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争议,主要有“以学科建设为基准”、“侧重专业加学术”、“侧重创新和实践”、“以学科、学校、学生、培养模式为根据”的四种定位论。[7]显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与其他应用型文科硕士培养目标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其不同之处就在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调“能力”规格,即职业能力方面,其专业水平常常反映在实践能力上。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198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正式列入专业目录,1987年国家正式批准设立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比较2004年和2012年该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的变化,从实践角度进一步深入窥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现状与问题。
1.培养方向增多,“应用型”培养目标多样化、特色化。分析2004年全国20个招生单位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的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多偏重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缺少对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的研究,如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课程与教学问题、民办职业教育问题、实训问题、教育手段、远程职业教育问题。[8]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询2012年硕士专业目录可知,2012年有40个招生单位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如表1所示,培养单位所设置的研究方向从数量上看主要有四种变化:一是研究方向增多,如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为7个,2012年为8个;二是研究方向减少,如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为3个,2012年为2个;三是研究方向基本没有变化,如沈阳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四是不区分研究方向,如辽宁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除数量变化之外,研究方向还发生一些变化。2004年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 “职业教育原理”、“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管理”、“高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方向决定了培养目标定位以“学术型”为主。2012年新增的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心理学”、“工程技术教育 (工学院)”、“财务会计教育”等。对比这两年的研究方向,变化鲜明,反映了一定时期目标定位变化所引起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变化。新目标定位已经转向“应用型”,并由“统一化”发展为日趋多样化、特色化。
2.培养方向细化,培养目标定制化。由于不同层次、学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方面的要求不同,培养目标呈现多样化趋势。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生专业多样化、特色化的培养目标定位,其主要依据是社会需求,并通过研究方向的变化显现出来。由表1可知,华东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设置了“职业院校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与教学论”研究方向,主要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师资短缺、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难题。研究方向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应用型”指向更加明显。如职业科学、劳动科学方向;职业教育心理学方向;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等,显现出为特定工作岗位定制性培养人才的倾向。
1.前沿研究方向少,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实践能力体现不强。比较分析表1中研究方向的变化,二元研究方向逐步增多,既有传统的,也有新增的;多元研究方向只表现为“不区分研究方向”。反映了学校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化,随着学者对传统研究领域的领悟逐步加深,对其中的某一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如“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与教学论”,职业教育研究日趋专业化,培养目标定位逐步强调“实践性”。统计数据表明,由于多元研究方向少,一元、二元研究方向中职业教育前沿领域研究方向所占的比重小,直接影响了毕业生职业行动能力的提升,究其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忽视了“实践性”。
2.研究方向专指性突出,培养目标定位价值取向片面化。目标定位总要有所依据。与其他类型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以需求为驱动力。市场中各种需求主体的多种需求成为目标定位的客观依据,往往认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坚持以“社会本位”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其实,以“社会主导”实际上包含了三个主体,即社会、国家和个体。如果片面地理解“社会主导”,忽视了个体的职业发展,就会导致目标价值取向片面化,并通过研究方向反映出来。如部分培养单位在拆分大类研究方向时,往往只根据导师的研究领域对研究方向进行拆分,一旦拆分得过细,研究方向的专指性特点就会突出来。其优势在于学生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实用化指向更加明确,劣势在于毕业生就业去向范围窄。加之随着未来技术和劳动世界的不断变化,当已有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退化、消失时,其职业能力所体现的应变能力难以体现出来,从而影响职业的发展。
3.缺乏与其他培养阶段目标的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从横向上看要与市场需求对接,从纵向上看各个培养阶段的目标也应努力对接。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优化,需要中职、高职与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新世纪以来,国家层面以文件形式对高职培养目标定位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高[2000]2号)、“‘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高[2004]1号)、“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教高[2006]16号)、“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职成[2011]12号)”。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指导性作用。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生研究方向的增多,在新增的研究方向中,“工程技术教育 (工学院)”、“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技术性较强,要求目标衔接更为紧密。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变化影响着研究生层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研究生人才培养层面探索职业能力培养的共性和差异性尤为迫切。
确定目标定位依据,有助于科学、准确地建立人才培养体系,避免目标定位逻辑错位对人才培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由于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以需求为驱动力,为反映学科专业特色,在目标定位时,应坚持主观依据和客观依据相统一,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应尽力避免片面化。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在可行的前提下,具有前瞻性地将社会需求与个体职业发展和政府政策引导结合起来,创设特色目标,就会彰显多样化目标的品质。
培养目标具有导向、调控和评价的作用,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职业教育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尽快明确“基本定位”问题。在进行基本定位时,应围绕“终级目标”定“规格”,注重培养“高层次专门人员”的实践能力,并与专业硕士以及其他专业类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比较,从中寻找并逐步创建自身的特色。
硕士学位不是终结性学位,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中高职衔接、本硕一体职教培养模式实施,具有博士招生资格培养单位增多,迫切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定位与其他教育阶段对接,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有所侧重。同时,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各级各类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帮助他们确立阶段性目标,关怀、激励其生命成长。
培养目标具有动态性特征,目标定位是否科学、合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只有在教育国际化视野中不断审视目标定位,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00.
[2]周晶.培养我们自己的硕士:目标与转型——2009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9(33):66-69.
[3]刘淑芳,周明星.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学科创新——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模式[J].职教通讯,2010(4):19-24.
[4]张兄武,陆丽,唐忠明,许庆豫.应用型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评论,2010(6):25-27.
[5]陈钢,何加飞.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28):24-26.
[6]同芳娥,苗德华.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兼论“学术性、职业性、示范性”融合与统一的培养模式[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0(4):60-63.
[7]罗匡,饶异伦,黄侃.中外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文献综述[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23-25.
[8]刘荣才,章剑青,周丽等.我国职业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布局及研究现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7):47-49.
韩玉(1973-),女,辽宁营口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硕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学。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职业教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G11EA013)阶段性成果,主持人:韩玉;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教育研究基金项目“教育硕士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编号:SYNUJSX2011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韩玉。
G710
A
1001-7518(2012)16-0009-04
责任编辑 韩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