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寻源 “阅读”更精彩——浅析新教材语文教学中把握“阅读”的必要性

2012-01-29 02:15张铁汉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阅读课外阅读语文

张铁汉

(新民市第一高级中学,辽宁 新民 110100)

活水寻源 “阅读”更精彩
——浅析新教材语文教学中把握“阅读”的必要性

张铁汉

(新民市第一高级中学,辽宁 新民 1101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有助于理解文意,体味情感,从而让学生受到艺术力量的教育和感染,变作品的语言艺术为艺术语言,继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学生缺乏自身的感知和体验,缺乏真正直接与作品的对话,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主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语文审美意识与创造力的下降和语文思维方式的僵化,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害的。应该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实现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求学者所使用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所以说,阅读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进而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阅读”的形式有许多种,笔者认为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最重要。现从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读与写作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新教材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一、把握课内阅读,夯实学生的阅读基本功

“阅读”最常见的形式是课内阅读,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掌握基本阅读方法,进而培养阅读能力,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能力是顺利进行阅读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认读感知能力、理解分析能力、评价鉴赏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

(一)认读感知能力

是指学生对书面语言准确而快捷的感知能力。它以敏锐的语感能力为核心,要求学生认读速度快、广度大,感知选择性强,准确性高。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课内阅读。

(二)理解分析能力

是指学生在认读感知基础上对词句所作的解释和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做的剖析。学生要能理解词句的含义尤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前后关照,统摄整体,注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分散到关联的思考途径;要分析作者的思路层次、材料和中心、材料和材料的关系。

(三)评价和鉴赏能力

这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分析基础上的。它要求学生对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表达方式、方法等方面做出判断,从而真正认识阅读作品的价值,形成一种新的情感体验。

(四)想象和创造能力

是指人们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词语所提供的简介表象,重新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只有借助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再造出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场景、情节、思想感情等。

案例:笔者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当学生熟读了文本之后,笔者提出思考题:你从诗歌中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知道了诗人自己窘迫不堪,却仍记挂着“天下寒士”,感受到诗人“兼济天下”的胸怀。

此时,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诗人不该骂人家小孩是“盗贼”啊,那样还有“爱心”吗?

我当时一愣,从来也没有想过“师圣”杜甫也有被质疑的时候。但马上明白了学生们的想法:那些小孩只不过是抱了他家几把茅草罢了。

于是,我借这个问题带动大家深入课本,开起了辩论会,同时将视角延伸到杜甫的其他作品,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为深厚,课堂更有厚度感,并趁机让学生真正走入杜甫,形成了一个专题阅读。

这样,大家一起背诵了杜甫的《春望》《石壕吏》,又进一步研读了《三吏》《三别》,然后我问学生:“你们现在有什么看法?”

学生们异口同声:杜甫不因个人的贫困而愤愤不平,他想到的是战乱,受苦的国家、百姓,想到天下寒士,他是真正的心怀天下。

二、丰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了方法与技能,但不能保障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课外阅读能为学生们提供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广阔天地。

(一)课外阅读有利于扩展视野,增加积累

美国著名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电脑上网都蕴含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大大地丰富了语文知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评判,越读越感到自己孤陋寡闻,就越读越想读。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增加了知识积累,无论是对课内阅读还是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外阅读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课外阅读是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心理环境能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的协调参与,个性能得以充分发挥。一般来说,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和兴趣来选择读物,其中,往往以文学类读物居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意境吸引,自由驰骋,会填补、充实作品中的空白和未确定领域,或有所发生,添加跃出作品的意图,获得审美愉悦,产生出在课堂上无法体会到的感受。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课外阅读不但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还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我们不妨说,如果能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愉悦的心理状态移植到课内阅读教学中去,必将有效地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课外阅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习惯

阅读习惯是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文本)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特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对少年儿童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摄取知识,而且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还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对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对学生自我能力的形成,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有重要作用。长期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案例:当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主题探讨完毕后,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全诗主题的把握,笔者先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后,让同学讲解广为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分析《梁祝》的悲剧主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之后,笔者再次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让大家读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及时迁移,对比阅读。

而在讲《鸿门宴》一课时,笔者事先安排学生预习,让学生查课外资料,了解刘邦、项羽,了解张良、范增,并在课上讲述“破釜沉舟、楚汉相争”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同学们不但很好地掌握秦末汉初的历史,也更准确地把握了《鸿门宴》一课中众多的人物形象。大家又进一步了解了李清照《绝句》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杜牧《题乌江亭》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但为他不肯过江东的傲气而感动,更为他义气用事失去江山而感伤;大家品味了一个“吾翁即汝翁,尔今烹汝翁,请君分我一杯羹”的无赖嘴脸,也了解了“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帝王的责任感。

学习语文,“阅读”是永远不可替代的。语文学科现代化必须围绕多读、多写作文章,这才是语文教改的正路。“语文教学,阅读就是一切”,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确立以“阅读”为本的教学思路。读书之风兴起之日,必是语文教育走上正轨之时,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真正启动乃至民族文化振兴之时。

张华伟)

猜你喜欢
阅读课外阅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重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浅谈课外阅读的策略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