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九导”法探析

2012-01-29 02:00曦,周
职教通讯 2012年8期
关键词:教育者德育工作诱导

周 曦,周 和 平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九导”法探析

周 曦,周 和 平

推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增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必须从观念上进行更新,从方法上全面着力,采用引导法、疏导法、指导法、开导法、诱导法、劝导法、领导法、督导法、因势利导法,努力实现由“教师”到“导师”的转变,由“经师”到“人师”的转变。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九导法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已在中职学校形成共识。如何推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增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吸引力和感染力,笔者认为,应从观念上进行更新,从方法上全面着力,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由传统德育的“教”转变为现代德育的“导”,教育者应从传授知识的“经师”转变为潜心育人的“人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职学生成人成才。本文拟就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引导法、疏导法、指导法、开导法、诱导法、劝导法、领导法、督导法、因势利导法作些初步探析。

一、找准方向:引导法

“引导”即带领、引路,就是带着学生向某个目标或方向行动。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要在第一时间及时引导,要朝着向善的方向正面引导,要从态度上积极引导。“引”就是牵引、引领,“导”就是导向。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者都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自主选择自己的道德需要。引导的途径通常有四条:(1)是目标引导,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合理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在进行目标引导时,要切忌目标高大空,过度理想化、虚无化、功利化。人是一个整体,是三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越自然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载体,是物质基础。社会生命是人的本质,而精神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灵魂。因此,人的三重存在规定了中职学生应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2)是内容引导,使学生了解德育的内容和规范。任何德育内容都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德育目标,体现教育者的意图。中职学校的德育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道德、公民意识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纪律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等。教育者要通过内容的选择,引导学生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3)是言行引导,使学生谨言慎行学有榜样。教育者的言行对学生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育者要严格自身要求,言行举止都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到学为人师、德为人范;(4)是活动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中职学校的德有必须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到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和各类活动中,切实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文体艺术活动、技能竞赛活动等,使德育工作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着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二、清除淤滞:疏导法

“疏导”的原意是开通壅塞的水道,使水流畅通。“疏导”的广义泛指引导使之畅通,如疏导交通。概况起来说“疏导”就是疏通与引导。大家知道,当水道被沉积的泥沙堵塞而不能畅通时,我们必须及时清除淤滞,确保水流畅通,否则就会酿成后患。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同样的道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也要勇于疏导。当中职学生的思想、情感出现“障碍”或遇到“堵塞”时,教育者就必须及时疏导,使学生的“思想流”、“情感流”畅通无阻。中职学生的思想、情感如同流水,是不断流动和变化的,一旦遇到障碍,就会出现问题,如不及时进行疏通和引导,日积月累就会造成思想与情感的不畅,严重时甚至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教育者应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疏导工作,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使学生由“亲其师”转而“信其道”。疏导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是道理疏导。面对学生思想上和情感上存在的问题,要善于讲清道理,做到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常言道:“灯越拨越亮、理越辩越明”。讲道理时,不能光讲大道理,还应讲小道理,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的案例或故事予以启迪,使道理入脑入心;(2)是情感疏导。中职学生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情感问题,但基本面是向上向善的。因此,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疏导时,要做到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平等对话,坦诚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达到“随风潜入夜、细雨润无声”之目的。切忌居高临下,粗暴训斥,造成对立。

三、打开心结:开导法

“开导”就是以道理启发劝导。当学生有思想问题时,应耐心进行开导,打开学生思想上的“心结”和解开学生情感上的“疙瘩”。“开”有开发、开启、开化、开路、开窍、开通、开掘、打开、解开、打通之意,“开导”法主要用于开启学生道德智慧大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具备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对人的言论、行为的善恶做出自己的判断,对人对事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在对学生进行开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采取不同的开导方法,做到因人施导、因性而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实解开学生的疑虑,打开学生的心结,疏通学生的障碍,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四、指点迷津:指导法

“指导”即指示教导、指点引导,也就是指点迷津。“指”就是指引、指点、指教。前面所述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的前进方向、行动方向和目标要求进行引领,把握的是大方向,是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定向的。而“指导”主要是对人的思想、行为等内部和外部活动提供方法。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应从做人、做事、处世、立身四个方面进行。“做人”是德育工作的根本,人做不好,就做不好事,甚至做错事或做坏事。做人是一件难事,正如一首歌词所言:“别说人难做,别说人好做,好做难做,好做难做都得做”。既然人难做,教育者就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尊重别人、和谐交往、敢于担当、集体观念和吃苦精神强的人。德育中所讲的做人,就是做一个好人、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做一个全面发展健康人格的人,做一个外表优雅、内涵博雅、谈吐文雅、举止典雅、所质高雅的人。注重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从根本上来讲,做人就是学习人之为人的基本操守,按照道德规范和要求做人,最终学会做人之道。“做事”就是要指导学生明白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弄清为什么可做和为什么不可做,也就是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做事既要做大事也要做小事,尤其要从做好家事开始,“一尘不扫,何以扫天下”。做事既要做难事也要做易事,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做事既要做有报酬的事也要做无报酬的事,凡是对人对社会有益的事都要去做。做事既要做脑力劳动的事,也要做体力劳动的事,动脑与动手相结合,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处世”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各种关系,处理与所属群体的关系,学会在社会活动中与人相处和交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上应做到尊重与诚信,在处理与所属群体的关系上应做到和谐与协调。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建功立业,必须学会处理各种繁杂的关系,做一个各格的社会人。“立身”是指个人对待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态度,应解决好人与自我的关系问题。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要有积极奋发的心态,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正直、勤奋。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担当起社会的责任。做人、做事、处世、立身四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起完成的。做人是基础,要用情;做事是目的,要用心;处世是手段,要用智;立身是归宿,要用谋。

五、劝诱教导:诱导法

“诱导”的一般含义就是劝诱教导,“诱导”的物理学意义指的是感应,其生物学意义指的是大脑皮层中兴奋过程引起抑制过程的加强或者抑制过程引起兴奋过程的加强。“诱”就是使用手段引入随从自己的意愿,引诱他人进入自己的思维轨道。诱导的方式就是“循循善诱”。“循循”就是要讲究诱导的步骤和程序,按照知、情、信、意、行的顺序进行诱导,“知”就是讲清道理,晓之以明;“情”就是真情感化,动之以情;“信”就是增强互信,达之以诚;“意”就是讲究意念,持之以恒;“行”就是付诸行动,导之以行。“知”是起点,“行”是归宿。“善诱”就是要把握诱导的时机和火候,掌握诱导的分寸和尺度,在适宜的时候投放适宜的“诱饵”。对学生进行诱导时,要善于寻找学生熟悉的、爱好的和感兴趣的话题,以便于学生接受,引起师生共鸣。要善于营造友好和谐的诱导气氛,使诱导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同时,诱导要有耐心,不能有急躁情绪。否则,于事无补,适得其反。

六、警示规劝:劝导法

“劝导”即郑重地规劝与开导。“劝”就是劝说、劝解、劝告、劝戒、劝勉、劝阻、劝诱。劝导主要用于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进行教育,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心悦诚服。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处于活跃而丰富的青年期,是由少年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又是人格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富特色的时期,更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欠佳,有厌学心理,严重的自卑感与强烈的自尊心交织,情感的丰富与心态的浮躁并存,开放性格与内隐心理冲突,青春期的迷茫导致异性交往偏差。此外,中新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接受信息多,思想活跃,然是非标准不清晰;成就动机强,渴望成才,但学习目的不明确;向往美好未来,盼望幸福生活,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够强;自主自立意识强,但遵守纪律、关心他人与集体的观念比较弱。基于中职学生上述种种缺点和不足,因而犯些错误也在所难免。同时,教育者也要意识到学生的缺点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是教育学生的“反面教材”,利用得当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可以使有缺点错误的学生从中汲取教训,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劝导时,要帮助学生分析产生缺点错误的原因,深刻剖析产生缺点错误的根源,郑重指出缺点错误可能导致的危害,进而使学生认识缺点错误,改正缺点错误。

七、导航引领:领导法

“领导”就是率领并引导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领”即带领、引领、头领、领悟、领先、领路、领教、领道、领航、领队、领会。“教师是一个社会团体的明智领导者”。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需要扮演好“领导者”的角色,对学生实施明智的领导。首先,要带好头、领好航,做学生的表率。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师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的力量是无声的命令。因此,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应充分发挥火车头和领头羊的作用,充分发挥榜样的表率作用和引领作用。这样,教育者“其身正”,学生则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充分发挥导航引领作用,教育者本身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强化思想道德修养,掌握思想教育方法,做学生人生规划的设计师,做学生前进道路上的风向标和领路人。

八、监督指导:督导法

“督导”即监督指导。“督”就是督查、督察、督促、督办。督导法主要用于对学生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督导包括督与导两个方面,“督”就是监督、督查,“导”就是行为导向、导引。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外在的监督与内在的自控。亚里士多德说过:“青少年时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常言说得好:“性格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只有通过内力与外力的结合,才能在指导与引导下形成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学生在自我监控之下自觉运用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论,检查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不逾矩,不越轨。

九、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法

“因势利导”就是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因势”是指事物发展的状态及趋势,“利导”即向有利的方面引导。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能因势利导,无法任意改变。在德育工作中运用因势利导法时,要善于把握德育时机,抓住关键点,捕捉兴奋点,找准着力点,对症下药,趋利避害。有关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便是因势利导法的佐证。据传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名男生用泥块打班上的同学,并且当场制止,而且要这名男生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当陶行知回到校长室时这名男生早就等在校长室准备挨骂,然而陶行知不但没有训斥,反而掏出一块糖果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了,而我迟到了,”这名男生惊奇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这名男生的手上,并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名男生更加惊奇了。在此情况下,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这名男生手里,并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打的那些男同学,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而你没有打女同学,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勇气”。这名男生深受感动,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打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陶行知听后满意地说:“你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对教育者如何有效运用因势利导法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立项课题“中职学校‘三自三成两奠基’德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jkollcdy029)

周曦,男,长沙市信息技术学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周和平,男,长沙市教科院职教所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G710

A

1674-7747(2012)08-0073-03

[责任编辑 方翰青]

猜你喜欢
教育者德育工作诱导
品读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续断水提液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
大型诱导标在隧道夜间照明中的应用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