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语文味”之我见

2012-01-29 00:41殷俊生江苏省泰兴市西城初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语文味试卷命题

■ 殷俊生(江苏省泰兴市西城初中)

一、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什么是“语文味”呢?语文试卷中的“语文味”又如何理解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专家们是怎样定义、理解“语文味”的。

在全国首先提出“语文味”这个概念的是深圳市教研员程少堂先生。他对“语文味”的定义,强调共生流动性,侧重于陶醉享受: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强调通过学习而得到的收获,侧重于方法技巧:

“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我理解的就是我们每次训练重点中提到的“学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其实“怎么写的”就包括这种“表达方法”。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浙江教育学院汪潮教授强调个体阅读,侧重于审美感受:

首先,对“语文”、“味儿”的含义进行说明。“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味儿”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之义。“语文味”不是纯粹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只是一种文学鉴赏,它是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

以上三位专家是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语文味”的,各有侧重,却又颇具共性。程老师认为“语文味”浓的课堂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弥漫着浓厚的文化味(文化气息)、文学味(文学鉴赏)和其乐融融、妙不可言的课堂氛围。强调语文味是在师生双向互动中产生的和谐美,是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义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在课堂上获得的。王老师认为在“读”“写”“品”中皆具语文味,语文味不一定非要有师生的互动才会产生,独自一人的静阅默读、感情朗读、圈点批注、心灵抒写,也具有语文味。他认为语文味是通过读、写、品而获得的表现技巧。汪教授侧重强调语言本身所富含的文化带给人的审美感受,强调语文味是语言这种载体所寄托的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美好感受,它可以是个体感受,也可以是师生互动的感受。

三者之间虽然各有侧重,但共性却是明显的,都强调语文味是一种审美感受,它的产生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品味。

语文味是个体的,也是双向的,还是群体的;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是吸收,也是吐出;是外界调动引发,也是个人静思默想。

二、语文试卷的“语文味”

程少堂老师讲的是语文课堂的语文味,笔者这里谈谈语文试卷的语文味。两者之间既有共性又各具特点:两者都能让学生获取知识、生发情感、得到启发,从而丰富语文修养,因而都具有浓郁的语文味。他们的区别在于课堂是动态的,考试是静态的;课堂是有声的,考试是无声的;课堂因为互动而不断生成,考试因为独立思考而妙笔生花。

语文课堂因为有老师的点拨启发,有同学的各抒己见,有彼此之间的争执激辩,有老师声音、姿势、表情、动作的表演,有学生之间的阅读、思考、讨论,语文味因而显得浓郁而芬芳,丰富而多姿。语文试卷的“语文味”与课堂相比,似乎显得清淡寡味。细想则不然,语文试卷虽然没有语文课堂那么生机勃勃,趣味盎然,既好看又好听,但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命题老师精心选择命题材料,布局试卷结构,挖掘材料蕴涵的语文味,设计语文试题,组织题干语言,同样能激发考生情感,启迪考生灵感,发掘考生潜能。考生在命题老师有效语言的引领下,在充满温馨的启发下,神思飞扬,妙笔生花。这其中的语文味让人迷醉而不能自拔,因此说,语文试卷中的语文味与语文课堂同样馥郁芬芳。

根据上文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把语文试卷的“语文味”理解为试卷的文化味、文学味;人情味、人性味。

1.文化味:让考生贪婪吮吸

文化味指的是试卷知识丰满、源远流长:天文地理,无所不及;农林医药,无所不涉;历史典章,皆可入围;诗词歌赋,乃座上宾。文化味浓厚的语文试卷总是从不同学科、不同层面、不同深度、不同方位向考生呈现五彩缤纷的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精髓。

文化味指的是考生能从试卷中获得知识、充实心灵。考生阅读此类试卷,能感受到世界之奇妙、人类之智慧,深知自身之不足、学习之迫切。于是喜爱、迷恋、沉醉之情油然而生,于是贪婪地吮吸、专注地品味,让浓浓的文化芳香滋润心脾,愉悦精神。

2.文学味:让考生怡情悦性

(1)命题选材富于文学色彩。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趣味横生,体裁异彩纷呈。散文诗歌、小说辞赋以其文采华美、语词精炼、情感丰富、内涵深蕴而属于首选之列,引证论说文体则选旁征博引、雄辩滔滔、逻辑严谨、言辞凝练之文,介绍说明文体则选语言生动、条理清晰、句式整齐之文。即便非阅读型试题,设置也应具有文学性,如:

下列两例公益广告语很有创意,请选择一例,用简要的语言加以分析。①“图书阅览”: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②“关爱他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拟题表述具有文学色彩。确定所要考查的能力点以后,用尽可能美的语言表述,用尽可能美的形式呈现,如2007年泰州市试题:

根据汉字的表意特点,请仿照例句写出你的联想或想象。一个“雨”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个“集”字,让我仿佛看到了___;一个“山”字,让我仿佛看到了___。

语文试卷无论是材料选择还是题干表述,都应具有浓浓的文学味,能给人以文学的熏陶,给人以审美的陶醉,给人以情感的享受。

(3)结构名称体现文学色彩。试卷板块名称的拟定都有文学韵味,让整个试卷都笼罩在文学的光环之中。如2008年湖北宜昌卷三大板块:触摸汉字、轻松阅读、快意写作。在“轻松阅读”这一板块之下又设以下板块:观山水之美景、品龙井之香醇、赏白瓷之雅趣、仰大师之风范、沐明月之清辉。这样的结构显得匀称整齐、典雅质朴,浓浓的文学味扑鼻而来。

3.人情味:让考生真情流淌

它源自人性之中最温情的一面,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由内而外感染他人的个性魅力,是一股可以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语文试卷的拟制是作者(要求阅读的文章)与考生之间的交流,是命题老师与考生的交流。

人情味是命题老师对考生的一份关爱与期待。试卷用以考查学生的文字材料就浸透着命题老师的诸多情感:所选材料或者用以教化考生,或者用以丰富考生,或者用以感动考生。试卷用以考查学生的题干设置,也渗透了作者对考生的关怀和期盼:用括号提醒,用着重号提示,用例句引领,都是防止考生走向“邪路”;去冗存精,明确指向,前后布局,都是为了使考生直奔“主题”。

人情味是考生对他人的一份真情表白与感动。考生在命题老师的引导之下,神采飞扬,文思敏捷,真情涌动,许多答案动人心魄,许多文章催人泪下。

4.人性味:让考生提升灵魂

语文试卷中的“人性味”,应当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意识里早就存在的积极向上的人性,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让他们明白要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总之,命题老师通过试卷的命制,给考生上了“最后一课”。他们或者让考生通过阅读考试材料感知到某种积极向上的人性,受到熏陶教育,从而抑制消极颓废的人性。为达此目的,命题老师在选择考查材料时,会选择有益于学生成长的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加以考查,于是所考查的知识、能力是常见的,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所用于检测的材料本身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和良好的育人功能:或者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或者熏陶健康的道德情感。命题老师也往往从挖掘、弘扬良好人性的角度命制试题,让考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鞭挞人间丑恶,善于抒写自己的心灵情感,于是他们的人性得到了张扬,他们的灵魂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一份完美的试卷应该具有文化味、文学味、人情味、人性味。文化味、文学味是试卷材料固有的,人情味、人性味是师生共生的。一份试卷具备了这四种味道,也就具有了浓浓的“语文味”。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试卷命题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