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奏起理解心灵的欢歌

2012-01-28 12:52崔允景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四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命课文

■ 崔允景(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四中学)

理解教育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教师,我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课堂犹如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可以发散出激人奋进的魅力。如何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只有从理解入手,课堂上才有真正的内容。那么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学生?我们应鼓励其自主性,尊重其独特性,珍爱其崇高性,激发其创造性,让学生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个性和创造在课堂上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鼓励其自主性

陶行知的“学生应该是快乐的,敲碎学生的地狱,创造学习的乐园”就是解放学生的束缚,张扬学生的自主性。语文课堂也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大胆主动探索,从而自发地拓展延伸、完善自我。善待其自主性不能让学生成为接受的容器,吸取的海绵,而应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自主互动中寻找兴奋点,在不断的发现、获得中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我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时,采用导语激趣的方法,导语是这样的:“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依稀可见,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我们将没齿难忘。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的,我们定将受益匪浅。”我从矛盾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积极参与、全心投入,阅读文本、品词析句、理解感悟。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学习是一个品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语文能力,这个过程是无法代替的,也不是通过讲授就能达到的。所以,语文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目标。

在教授《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针对课文描写的山上小屋及周围环境,我适当开放,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自由选择品味方法,自己选择合作伙伴,开展交流阅读体悟。同学们通过画、说、读、议,了解了小屋多方面的美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怀。

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充满情趣。

二、尊重其独特性

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为他们各自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因此,作为教师不能用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所谓的标准衡量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自我赏识的乐园。

语文的基础是语言,语言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由语言组成的文章,就更是一人一种理解。因此,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对于学生的个人体验,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创造宁静美和自由度,要让学生无功利地接近课本,自由地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世界。在引导学生品味《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时,我让学生用另外的词代替“愁”。当学生选择“苦”“闷”“凉”等词时,我首先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要求学生用换上的词,再读读句子。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与思考,学生开始举手。其中一位学生这样说:“我觉得‘闷’字用得妙,因为,我从‘闷’字想到了李清照所处环境的闷人与个人内心的憋闷。”我欣喜地看到学生在用心体悟。当然,尊重学生个人体验并不等于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教师必要精当的点拨,也是必不可少的。

尊重其独特性,教师就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就能理解学生某些幼稚的言行,欣赏学生的奇思妙想,宽容学生的点滴失误,耐心对待学生的发问,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会到学习语文、健康成长的快乐。

三、珍爱其崇高性

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生命,还要提升自我。我们浸润生命意识,强调生命教育,其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引导学生欣赏自我,期许学生尊重自我,鼓励学生珍爱自我。我们在感受崇高生命对灵魂震撼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沉思生命应承受如此之重。记得我和学生一起静心阅读《我与地坛》时,细细咀嚼着这些话:“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这是史铁生经历人生沧桑、体味世间百味后浓缩的隽语。他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道理: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人生易逝,生命可贵,既然来到世上,每个人都要懂得终生热爱生命、善待生命,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热爱生命,就要有所信仰,有所追求,就要学会抗争,并且要乐观和坚强。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时,我抛弃了内容形象手法的讲解,而是和学生一起用眼睛去阅读,用心灵去品读,于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些感悟:

“海伦,虽然身体残疾,她却没有丝毫的恐惧、凄凉、悲哀,依然微笑着面对厄运,依然微笑着迎接每一个灿烂的朝阳,彰显着令人膜拜的生命韧性!”

“活着,总会面对压力,遇到艰难,经历痛苦,因为人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洒满阳光、铺满鲜花。同样是鲜活的生命,为什么某些人的生命黯淡得就像不发光的月亮,脆弱得犹如秋风中的游丝,消沉得就似一声幽微的叹息?而在另一些人那里却坚强得令人感动、令人震撼,明亮得犹如正午的太阳?是因为后者生命有意义、有价值。让我们热爱生命,为自己拥有坚强而美丽的生命而自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生命的重托,才能对得起生命的流程,才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创造!”

语文教学对生命崇高意识的唤醒和浸润,就是让学生建立无穷的生活希望,不但使其对生活充满憧憬,而且还能激发其挖掘生活的潜能,让其永远生活在希望中。

四、激发其创造性

吕叔湘先生说过:“文学最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因为它本身就是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想象进行创作思维的产物。”由情感入手,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情感体验活动中,尽情地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悟,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可能还是生活的典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文章构建一个相对真实的生活场景。

如在教授《〈宽容〉序言》时,我采用演课本剧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表演来促进学生研读课文。在教授戏剧《雷雨》时,通过观察名家所演的舞台剧情,引导学生对照品味,从而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这样把课文转化为生活的场景,语文就能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感受得到,更主要的是,语文不再枯燥,学生不再面无表情,在情感飞扬的课堂中感受着、心动着、也享受着。

语文教学不仅要给学生生活上的空间,更要给他们思维上的空间,因为有“空间”才能有想象力,才可以进行创造。在实际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练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如《祝福》一文对祥林嫂的语言描写是不多的,作者主要通过她的眼睛来传递思想。于是,我抓住文中写祥林嫂眼睛的四句话,让学生根据文中描写展开想象,然后真切感受祥林嫂内心的凄凉悲痛。

总之,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要从理解学生的心灵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内化与形成,更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与感情的提升。要用语文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乐趣,启迪学生的心智。愿理解之歌唱响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生命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背课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