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小兵(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阅读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和需要,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因而,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当前我们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到底如何?笔者对100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这100名学生中,真正在课外阅读的只有20人;有32名学生在课外根本没有阅读;偶尔阅读的学生有39人;另外9名学生只看武侠、言情之类的小说。这种情况实在不容乐观。
怎样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从自身11年的从教经历来看,笔者认为应当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是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心理特征,绝不能“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因此,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任重而道远。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作了一些思考,总结为以下两点:
阅读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没有用一种欣赏的心态去阅读,或者带着某种目的或任务去阅读,有时只能破坏学生对作品美的享受。欣赏性阅读是阅读的心理走向成熟的表现,它应该是阅读者主动而积极的理性活动,在大量纯粹应试的阅读练习面前,阅读只能是被动的完成,由于有着较强的功利目的,因而在文本的心理追求上,也只是“知其然”、或是“知其所以然”即可,在这样的心态驶使下的阅读,虽然可以做到掌握情节梗概、人物特征、主旨思想等,但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就很困难。而欣赏阅读最重要的支撑力,就是在心理上构建一个自主阅读观,不单单把阅读看做获得分数的手段,更要把阅读看做提高自身修养的需要,进而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把被动的应试阅读转为主动的欣赏阅读。
有了欣赏的心态,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能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去阅读,从而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去品尝作品的“原汁原味”,领悟作品深远的意境、博大的思想精髓。因为阅读的文本仅是一个文本,作品内在的东西要读者去悟。这就好比茶,需要细细地去品,而不能像解渴似地喝水,一饮而下。再者阅读是第二次创造的过程,这需要读者放飞自己的想象力,调动生活的积累、阅读储备,才能“还原”原作,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境界,去欣赏睿智的语言、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自己与文字相遇、与文学相遇、与文化相遇,从而在精神上得到美妙的熏陶、提升。所以,欣赏的心态不可或缺,有了它才有情感上的投入,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事实上,学生在积极的阅读过程中,总是能通过联想活动,把头脑中已有的认识和态度与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信息进行沟通,由此形成新的意象,进而升华哲理、意趣,使之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件艺术品,学生去欣赏它,其最朴素、最经济的途径自然是阅读,这就好比优美的音乐要诉诸耳朵,美味佳肴需要去品尝一样。
然而,带着食欲去“欣赏”静物画中的水果,只会徒然滋长利己的占有欲,而不可能获得美感。阅读欣赏,要有一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心境,要能自觉不自觉地摆脱日常意识状态,转入特定的审美心境,有宁静的适宜于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杜甫在《望岳》诗中写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荡胸”“决眦”这种安宁坦荡、专注的精神状态正是阅读欣赏所必需的。
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阅读是一种“原始”意义上的读,不必像做阅读理解题那样,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读。那么,可以不带着问题读书吗?当然可以!笔者觉得欣赏的“起始阶段”,就是“无问题”阶段。这个阶段感知文本的阅读,就是一种自由式的、放松的阅读,它没有任何外在的线“牵”着读者,也没有任何无形的框框拘囿着读者,它有的只是文本本身的魅力:或是跌宕起伏的情节,或是朴素、瑰丽的语言,抑或是独具匠心的构思。沉浸其中,心灵之舟会“从流漂荡”而“任意东西”。读书就是读书,学生的心理是放松的,身心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不必有任何的负担,这种阅读的过程,就是和文本接触的过程,走进生活,形成表象。这种单方面的“介入”,就形成第一印象。大概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初读一篇作品,即便要求投入感情地朗读,也未必做得好,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因为我们还未认识文本的“庐山真面目”,又如何去表情达意呢?同样,即便我们带着某个问题去读,思想上一直处于一种“追寻”状态——追寻问题的答案,如此又能欣赏什么呢?
不过,如果止于上述认识,把阅读看成无意识的浏览,那阅读欣赏的层面还是肤浅的。不带着问题去阅读,可以,但学生必须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与作者、作品的“灵魂”交流碰撞的过程。阅读要“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深入文本而又不陷于文本,从而使学生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进而用自己的、科学的、辩证的观点,提出见解和分析。因为读者欣赏的过程不一定与作者创作的心理过程相对应,欣赏者获得美感,不一定是重演作者的感受和体验。聪明的作者懂得怎样给欣赏者留下足够的心理空间。聪明的欣赏者也不必去苦苦猜测作者的意图、用心,而要让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相对自由地向前发展,他完全可以从欣赏的对象中发现作者不觉发现的东西,对作品做出作者始料不及的诠释,获得再创造的愉悦。学生阅读当追求这一点并形成一种习惯。
查尔斯·李德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播种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种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将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你将收获一个命运。”当我们站在人生的视点上为学生播种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敦促他们去体验阅读的美好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会因阅读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