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本教学目标的预设

2012-01-28 12:52罗洪英江苏省洪泽县教师研修中心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目标

■ 罗洪英(江苏省洪泽县教师研修中心)

听过不少语文课,也见过不少教师的教案,发现不少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或缺乏目标意识。教师以其昏昏,如何能够使学生昭昭?有效课堂如何实现?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明确、简洁(即文本价值的选择正确),方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本文将就目前教学目标预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拼盘式”衔接

《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的达成,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是,有些教师的目标设定便成了一个“拼盘式”的衔接:教案中三维目标罗列齐全,一个也不落下,有些教师甚至罗列了一页纸。这是不合理的。文本不同,目标不同。而仅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而言,它是所有教育过程中都应该贯穿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一点点渗透其中的,是应该融入其他目标的教学中的。作为语文教师,其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工作应该是终身的。因此,许多时候对它不必过于强化。有一位教师为《变色龙》设定了专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培养高尚的人格,热爱社会主义社会。仅凭这节课去达成,大而无当。而且,“拼盘式”的衔接还会造成教学目标繁多、主次不明、各自为政的问题,三维目标在其“拼盘式”的衔接下,失去了完整的教育意义。

我们强调三维目标,它是我们思考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则,但必须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要根据具体课文、学生实际与情境来确定目标的重点,机械照搬不可取。

二、教学目标的缺失

《为你打开一扇门》是苏教版七年级教材的第一课。有一位教师在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后,就要求学生用“这篇文章写得好,因为……”的句式来评价课文(这对于刚进入中学校门的学生来说,显然是勉为其难了)。然后是解题、解决字词,造句,再就是赏析句子。教师还对赏析句子作方法指导,如修辞、表达效果、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种题型该市中考每年都考),整节课教学过程杂乱无章,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成了一连串的答题指导。试想,刚刚进入初中的小孩子,第一堂语文课,这么上法,文学没味了,语文课也没味了。其实,说这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点委屈了这位教师,在他看来,目标是明确的——中考,只是他过于急功近利。这种教学理念的偏差,使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堂语文课就见识到了肢解美文的焚琴煮鹤!以答题方法的讲解代替对课文的感知和品味的教学,使学生完全丧失了阅读课文、亲近课文、体味情感的机会。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支配下,学生怎能热爱文学、提升语文能力?又怎能增强对语文的热爱?低效在所难免。

《为你打开一扇门》是赵丽宏先生一篇深情洋溢的散文(序言节选),作者凭借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散文诗式的语言,描绘文学的魅力,激起青少年对文学的浓厚的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其本身亲切的语气、真挚的情感、丰富灵动的语言等都在昭示文学的魅力。所以,通过朗读、感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才是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大而空

一位教师把了解说明对象和总特征、理解说明方法、理清说明顺序、体会准确的语言四项内容作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的教学目标。稍微有一些常识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是个笼统而又模糊的教学目标,它没能针对本文来定位,几乎什么说明文都可以套用,学生怎么学呢?我还看过一个学校集体备课的复习教案,复习的是《愚公移山》,复习目标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用等以及翻译。这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教学目标的确立犯了相同的毛病,这样的复习没有针对性。

有语文教学专家曾经提出一课一得,我以为并不过时。目标简洁一些、实际一些,在课堂教学、练习、反馈设计等方面措施配套,教学重点会更突出。这样的授课,学生的收效是显著的,这样的课堂也才是有效的。

四、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我听过两节同课异构的《松鼠》教学。两位教师都把“学习本文抓住松鼠的特点、准确生动地进行说明的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其中一位教师在简介作者、检查完字词后,带领学生回顾:“我们学习说明文主要从哪几方面入手?”在学生回答了“明对象”“抓特征”“选顺序”“说方法”“谈语言”等方法后,带领学生逐一学习。在学习本文的语言时,教师也带领学生结合一些精彩段落体会了本文准确生动的说明,但与前几项内容均衡用力,重点不突出,因而目标也不明确。而另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理顺本文的基本结构、把握了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等特点后(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加以体会,让学生扮演松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自己,而其他学生则针对其说明与描写的生动性进行点评。此外,该教师还引入了另外一段比较平实的介绍松鼠的文字,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并针对两段文字的语言风格作点评。最后,教师出示有关“科学小品”的简介,这就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文体的理解。整个课堂,因为教师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教、导学、导测的功能。崔允漷教授有过这样的论断:“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误区。”目标明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那么,怎样确立教学目标呢?

首先,目标的确立必须关注文本。语文的学科特点、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等,都让我们感觉到其教学目标的难以确定。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随笔”的例文,可以作“抒情”或“叙述”的例文,也可以作“第一人称立脚点”的例文。此外,如果和别篇对照比较,还可以定出各种各样的目标来处理这篇文章。怎么办?从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出发确立教学目标,应该不失为一种快捷准确的途径。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我们可以从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以及作者怎样来表达这种感情的角度出发,把“体会其中的父子深情”“学习本文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以及构思上的一个亮点即“学习本文摄取闪耀瞬间的选材构思——截取法”作为教学目标。

其次,目标的确立必须关注学生主体。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了学生而展开,教学目标必然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比如有一位教师将“巧妙的悬念”作为《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其实很具有启发性,然而课堂中,这一亮点却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原来,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此之前很少接触小说教学,还不能透彻地理解什么是“悬念”,要求他们体会悬念的“巧妙”就难了。所以,当所预设的教学目标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时,教师可以把目标分成多个不同的层次,定向、有序、系统地组织教学活动,促成目标的不断达成。

再次,目标的确立必须充分考虑到文本在本单元乃至整个教材中的位置。确立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要从文本特点出发,但又不能只盯在一篇课文上。不仅要把眼前所教的“这一课”放到整个单元中去,更要树立全局观念,即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把一篇课文放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一个学年、一个学段乃至《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来考虑,即遵循这样的思路:基于课文,紧扣教学单元,体现一册书、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段的要求,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找准位置,分解合理,落实到具体课文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上下关联、互为照应、分解合理,体现出科学的序列性。

参考资料:

1.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江苏教育出版社。

2.朱芒芒《有效的教学技能》,吉林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目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