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蕴芳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当前我国既处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国际大环境下,又面临着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固有的、复杂的矛盾,政治认同问题凸显,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和先锋群体,是始终站在社会发展前沿最敏感、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是执政党最重要的青年群众基础。如何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和影响其政治认同的心理因素,解释和解决大学生已经或可能产生的诸多新的认识问题和思想困惑,引导政治价值取向,规范政治行为,培养和形成稳固的政治认同,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但是,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调子高、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等弊病。从认知规律来看,这源于对大学生认知心理的忽略和漠视,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笔者引入认知心理学的认知失调理论来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过程,以求把握大学生政治教育的认知特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认知失调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种理论,它最早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用来解释人的认知心理与认知行为。所谓认知失调是指用来描述在同一时间有两种相互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是两种认知中所产生的一种不兼容的知觉。认知失调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失调与协调
费斯廷格认为,认知指的是一个人自己或所处环境的任何知识形式,包括看法、情绪、信仰、行为等。一个人的认知系统由认知元素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着无关、失调和协调三类关系。如果两个元素彼此之间没有关联,则称为无关;当元素之间存在关联时,会结成某种关系;当这两个元素在认知上是同方向时,则称为认知协调;反之,当这些元素为反方向时,则称为为失调[1]。
2.失调的原因
人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可能会不断发生认知失调现象。这种状况可能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发生了新情况或者知道了新信息,它们同一个人已有的知识、观点或行为有关的认知产生了至少暂时的失调。逻辑上的不一致、文化习俗的差异、观点的不一致和过去的经验相抵触等都可能产生失调现象。一般而言,元素对于个体重要性越大,则失调的程度就越大;与个体认知系统失调元素的数目越多,认知失调的程度也越高。
3.失调的反应与缓解
相互失调的认知因素会引起人心理上的紧张,并产生不愉快体验,即所谓失调感。在任何时间,只要个人发现有两个认知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理矛盾与冲突,进而引起紧张、烦闷和不安。这种感觉会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机作用,促使其采取以下的行为来消除失调感:(1)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而迁就另一种认知,通过信念、态度和行为等的改变来消除冲突,以获得内心的平衡;(2)减少与个体认知失调的信息与知识的摄入来减轻失调感;(3)淡化失调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减少对于失调问题的关注来缓解失调感;(4)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或者通过改变认知权重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更重要,或可以通过改变行为并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来缓解认知失调[2]。
总之,认知失调理论揭示了认知过程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认知特征,是态度改变或更加坚定的先行条件,决定着人的认知与态度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认知环境与认知体系的协调一致性,减少认知失调的发生,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大学生的认知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影响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学科,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其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现行教育体系所开设的一条正式的认知途径,并且主要是在学校的环境中实施的,是以课堂组织、教师讲授、学生有组织的学习、答问、考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而实现的,是一条正式的学校教育途径。
而大学生实际的认知途径与认识的形成过程则显得十分的多元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外,还有其他影响其知识体系的认知途径。例如:(1)其他的学科,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等所形成的背景知识;(2)以父母为主的家庭教育的影响;(3)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与信息的渗入;(4)在网络化的环境下,受到的大量来自互联网上的知识与信息的感染。在与这些认知环境的长期接触互动中,接受到大量的其他类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思潮,以及其他各种知识与信息的熏陶。而且与这些认知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相比,课堂教育所能带来的知识与信息的输入往往处于劣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认知失调问题的解决,要建立在这样一个现实的环境基础之上来加以分析。
2.思想政治教育与认知失调
由以上分析可知,思想政治教育仅是大学生众多认知途径中的一条,是认知函数的一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与大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或其他途径所获得的认知不一致,则容易引起认知失调,这种认知不一致程度越高,认知失调的程度越高。具体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失调的原因来自4个方面:(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一致之间形成的张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出现了经济成分和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层化,相应地,也会形成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同时,在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贫富分化、官员腐败、机遇不公、道德滑坡等社会现实情况,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当中,形成认知元素,成为大学生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如果脱离这些现实的影响要素,忽略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认知体系的沉淀,就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已有认知的失调。(2)灌输方法与学生认知主体性之间的失调。传统的灌输教育忽略了认知者的主体地位,试图以教育者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主要教育方式。不够注重当前大学生认知体系的特征,不注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已有认知体系之间的衔接问题,而将受教育者当成了一种被动的、只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容器”,因而容易引发认知失调。(3)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与学生个性认知体系之间的失调。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思想解放,个性独立。从微观上来看,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认知体系,也面临着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困惑和问题,有思想意识方面的困惑,有对于社会问题的困惑,有就业、婚恋、人际交往等各不相同的认知困惑和问题。而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讲“大道理”,不切实际,不能有针对性地消除学生的认知困惑,因而造成了认知失调。(4)教育方式落后与学生认知系统更新快之间的失调。在网络时代,知识与信息更新很快,善于接受新知识的大学生,其认知系统更新也很快。互联网、搜索引擎、各种论坛、即时通讯软件、博客等都是大学生接受新信息与新知识的渠道,各种新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都可能引发大学生思想的变动与思考。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停留在原来传统的方式上,很难动态地解决网络时代大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新的认知问题。
3.认知失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不但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矛盾、彷徨等失调状态,而且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削弱。由于大学生需要保持自己认知、态度上的一致性,当认知失调存在时,由于个体心理上的痛苦,个体试图减少失调,达到认知和谐,以减少心理上的不舒适体验,会产生一些适应性的反应,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3]。这种失效的教育效果又可分为4种情况:(1)虚假认可。即表面上认可,而实际内心与外在的表现是相反的。由于无法调和课堂教学与自己认知体系的矛盾,因此,只能表现出思想与态度、行为不一致的状态。比如,大学生在课堂上、考试中虽然会记、诵、背,表面上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所灌输的内容,但内心与外在表现并不一致。再如,很多大学生入党只是为了获取各种奖励机会及毕业好就业,并不是从心理上对党的指导思想、纲领、党员义务的深度认同。(2)冷漠认可。为了减少失调的感觉,自觉减少与认知体系不协调的信息和知识的摄入,表现出来的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漠不关心、不用心,持一种消极的、疏离的态度。(3)被动认可。即大学生的思想认可不是主动、自发的认知,不是一种透彻的、自觉的接受,而是由于不求甚解、不予深究、回避失调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无意识的认可状态。(4)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这是减少失调感受的一种比较偏激的反应,即通过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体系来解决失调问题。大学生往往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在网络、社会等输入的负面信息比较多的条件下,为了减少这种不舒适的心理体验,可能会采取否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极端立场,与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的效果完全相反。
无论是虚假认可、冷漠认可、被动认可还是逆反心理,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适应大学生的认知心理与认知规律的结果,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尊重大学生的认知心理,解决认知失调问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通过对认知失调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主要不是我们宣传和灌输得不够,而是没有解决好“接受”与“转化”中的认知失调问题。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与认知规律,将大学生的认知失调问题转化为认知协调。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契合现实环境,消除与大学生认知环境之间的张力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减少失调有各种各样的方式,采取何种方式,要取决于所涉及的认知元素类型以及整个认知情境。一般来说,有两种选择:改变与环境失调的一个行为的认知元素,或者改变一个环境的认知元素。而后者比前者要困难得多。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产生认知失调的一个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所灌输的思想、理念与大学生由其他途径所认知的结果之间的矛盾张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改进方法,适应大学生当前所处的思想认识环境。在网络时代,现实的认知环境在学生的认知体系中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不能契合大学生的认知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现阶段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收入差距、腐败、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等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问题会通过网络、家庭、社会交往圈等各种途径向大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这一客观现实环境。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素质,不能泛泛而谈,更不能想当然,一定要与学生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社会现象与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等认知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比如,面对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既要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都会出现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以此激发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兴趣,产生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再如,腐败问题是当前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原因。对于这类问题,不应当回避,应实事求是地指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制度建设的落后就可能导致这类现象。而且需要指出,即使在实行西方式民主的印度、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巴西、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家,同样存在严重的腐败行为。只有这样客观和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消除调子过高、空话和套话过多的教育方式的弊端,使学生真正信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对于客观现实的理解协调一致起来,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对于不同的学生分类导引,消除认知失调
虽然认知失调根源于认知体系中认知元素方面的冲突与不一致,而每一个具体的学生都有其个性的、特殊化的认知模式与认知图景。因此,每个学生其认知失调产生的具体原因又有其特殊性。例如,学生的家庭出身、个性习惯、地域的文化习俗以及个人的成长经历等,都可以形成其个性化的认知体系,不同类型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体系都显示出相当的个性化、差异化特征,其认知失调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析这些不同类型与群体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个性,针对每个学生认知的不同特点,实行差异化的教育以契合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征。在教学方式上,也应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准确把握学生认知失调的原因,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政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消除认知失调进行疏导、矫正以及引导大学生自我调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实现动态的协调与平衡
大学生作为青年精英和先锋群体,具有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和新事物比较快的特点,善于思考、求知欲强、创新意识强,同时也具有知识系统变化快、价值观念不稳定的特征,时常处于波动、迷茫、抉择之中。因此,大学生的认知失调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即在某个时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或自我认知等方式改变了失调的状态,实现了认知的协调,但由于环境的变化,在受到新的知识、信息以及价值观的影响之后,可能与原有的认知系统又发生失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关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实现动态的协调与平衡,具体来说,需要通过以下3种方式实现:(1)关注影响大学生的相关前沿动态。由于认知失调是因新的知识、信息与原有的不一致造成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关注现实动态,对于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社会热点、前沿问题,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关注学生认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及时了解影响学生的思想动向的相关因素,掌握影响学生思想变化和导致认知失调的原因。(2)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吸收新鲜的知识和信息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解决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引起学生认知失调的问题,首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及时地跟上学生思想与认识的步伐,才能透彻了解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引起学生认知失调的原因,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和教育,才能有针对性地不断解决各种新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3)与时俱进,运用网络等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在网络时代,网络成为学生获取大量知识与信息的平台。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隐蔽性,身份的平等性、表达的自由性等,使网络成为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通过网站、网页、E-mail、论坛、博客、即时通讯软件、校内网站等与学生交互性地进行交流、沟通,将传统的被动式教育变为主动参与的思想交流,更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动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结语:有效性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必须在大学生心里形成和谐的政治认知心理,消除与其认知体系失调的因素。笔者通过引入认知失调理论,对大学生的认知存在着多途径、多来源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与这些多途径、多来源的认知途径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与信息的输入中可能处于劣势,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与大学生在这些认知途径所形成的认知体系脱离或抵触,则可能引发认知失调,而大学生对于认知失调的适应性反应可能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形成虚假认可、冷漠认可、被动认可与逆反心理等失效性表现。当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是消除大学生课堂思想教育与其他认知环境所形成的认知体系之间的失调问题。这就要求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转变为重视学生认知环境与认知体系、消除认知失调为特征的教育方式。为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切合实际,避免过于拔高、空话、套话等旧的灌输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差异化特征,分门别类地归纳、分析问题,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导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必须与时俱进,关注大学生思想前沿动态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实现动态的协调与平衡,在变动的知识与信息环境中不断消除大学生的认知失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项光勤:《关于认知失调理论的几点思考》,载《学海》,2010年第6期。
[2]马欣川:《现代心理学理论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3]薛中国:《政治认同的心理结构和过程》,载《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