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之三候原文整理

2012-01-23 17:50:33吴晓云刘天君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候论病源风邪

吴晓云 刘天君

《诸病源候论》成书于隋大业6年(公元610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通常该书主要被作为病症分类的专著介绍,实际上巢氏《诸病源候论》还是一部医家气功临床应用指南,在中医气功发展史上起承前启后的作用〔1〕。

该书卷二十八为“目病诸候”篇,收载常见眼病达38种之多,在中医眼科学专著问世之前,是最早阐述眼科疾患的专篇文献;且其中三候下载有养生方导引法共十余条,导引法即古典医家气功,亦即现代中医气功,对现今眼病的治疗研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本研究拟对“目病诸候”篇下载有导引法的三侯,即目风泪出候、目暗不明候、目茫茫候,进行文字梳理。

目前对《诸病源候论》的校勘有多种版本,各有特色,各有所长,笔者主要进行归纳整理的工作,原文部分以元刊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为底本,校勘主要参考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 《诸病源候论校释》、赵邦柱主编的《古代气功治病法——诸病源候论导引新解》、丁光迪主编的《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刘晓峰主编的《诸病源候论新校版》。整理工作包括以下3个部分:文字校勘、病候的病因病机分析、导引法语译。本文在参考诸位大家精华的基础上,也适当加入一些个人见解。

1 目风泪出候

1.1 文字校勘

【原文】目为肝之外候。若被风邪伤肝,肝气不足,故令目泪出。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1)养生方导引法云:踞坐①,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右足著外②。除难屈伸拜起,去胫中痛痹,风目耳聋。

(2)又云:踞,伸左脚,两手抱右膝头③,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左足著外。除难屈伸拜起,去胫中疼。一本云:除风目暗,耳聋。

(3)又云:以鼻纳气,左手持鼻,除目暗泣出。鼻纳气,口闭,自极七息。除两胁下积血气。

(4)又云:端坐伸腰,徐徐④以鼻纳气,以右手持鼻,徐徐⑤闭目吐气⑥,除目暗,泪苦⑦出,鼻中息肉,耳聋,亦能⑧除伤寒头痛洗洗,皆当以汗出为度〔2-5〕。

【校注】

①“坐”原无,据本书卷一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养生方导引法第四条补。

②“展右足著外”原无,据本书卷一、本候导引法第二条文例补。

③“头”原无,据本候导引法第一条文例补。

④“徐”原本不重叠,据本书卷二十九鼻息肉候养生方导引法补。

⑤“徐徐”二字原无,据本书卷二十九鼻息肉候养生方导引法补。

⑥“闭目吐气”四字原误置于“除目暗,泪苦出”之下,据本书卷七伤寒候养生方导引法移正。

⑦“苦”原作“若”,形近之误,据本书卷二十九鼻息肉候养生方导引法改。

⑧“能”原作“然”,据本书卷二十九鼻息肉候养生方导引法改。

1.2 病候的病因病机分析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目为肝脏和外界相通的窍道。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质,不断地输送至眼,眼得其养,才能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灵枢·五阅五使》说:“五官者,五脏之阅也”,“目者,肝之官也”。其意是五官为五脏的外候,目为肝的外候。如果肝脏的气血阴阳有了病理性变化,可以从眼部反映出来。

人之五脏六腑,皆有津液,肝主泪液,润泽目珠。目为肝窍,肝气可以直接通达于眼窍,由于肝气的制约,泪液才不至于外溢。如被风邪伤肝,则肝气不足,不能制约其津液,故目泪自出。

本候中所述症状类似于西医学所说的迎风流泪。

1.3 导引法语译

1.3.1 本候中第(1)条导引法

【操作参考】坐在床上,左膝屈曲;右膝伸直,腿外旋,脚外侧着席;两手十指交叉抱住左膝头尽量贴近腹部,并做伸腰动作,保持该姿势的同时用鼻吸气至极致,然后慢慢呼气并放松身体,如此做7次呼吸。

【简析】通过调身、调息的配合操作,达到纳清气充盈全身以助散风邪之目的,无伤肝气故可制约泪出。

1.3.2 本候中第(2)条导引法

参考上一条动作操作,仅只左右的差别。

1.3.3 本候中第(3)条导引法

【操作参考】本条导引法实际上包含2条操作。①双足竖立,臀部坐于足跟,用鼻缓缓吸气,吸足后,用左手拇指与其它四指相对置于鼻根处,闭气片刻后,用口慢慢呼气。②双足竖立,臀部坐于足跟,用鼻缓缓吸气,吸足后,口鼻具闭,不使息出,坚持至极限后再用口慢慢呼气,如此做7次呼吸。

【简析】2条操作的区别在于“持鼻”与否,虽差别细微,但气机运行却大不相同。此处治目病应取第①条操作,持鼻引动气上于此处,配合吸闭补阳之法,驱风邪从上而散,肝有所敛,故可缓解流泪之症。

1.3.4 本候中第(4)条导引法

参考上一条动作操作,但本条强调伸腰,更有利于气机的运行,而且持鼻用右手,寓升中有降之意,可促进阴阳调和,“阳加于阴谓之汗”,并闭气鼓邪外出,与文中要求“汗出”颇为相应。

2 目暗不明候

2.1 文字校勘

【原文】夫目者,五脏六腑阴阳精气皆上注于目。若为血气充实,则视瞻分明;血气虚竭,则风邪所侵,令目暗不明。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云:恣乐伤魂①,魂通于目,损于肝,则目暗。

(1)养生方导引法云:蹲踞,以两手举足五指,低②头自极,则五脏气遍至③。治耳不闻人语声,目不明。久为之,则令发白复黑。

(2)又云:仰④两足趾,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久行,眼耳诸根,无有罣碍。

(3)又云:伸左胫,屈右膝,内压之,五息止。引肺气⑤,去风虚,令人目明。依经为之,引肺中气,去风虚病,令人目明,夜中见色,与昼无异。

(4)又云:鸡鸣以两手相摩令热,以熨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

(5)又云:东向坐,不息再通,以两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以甘泉漱之,洗目,去其翳垢,令目清明。上以内气洗身中,令内睛洁。此以外洗,去其尘障。

(6)又云:卧,引为三,以手抓⑥项边脉五通,令人目明。卧正偃,头下却亢引三通,以两手抓⑥项边大脉为五通。除目暗患。久行,令人眼夜能见色。为久不已,通见十方,无有剂限〔2-5〕。

【校注】

①“魂”原作“魄”,据《医心方》卷五第十二改。

②“低”原无,据本书卷二十七白发候养生方导引法第五条、《太清导引养生经·宁先生导引法》补。

③“至”原作“主”,形近之误,据本书卷二十七白发候养生方导引法第五条改。

④“仰”原无,据本书卷一风偏枯候养生方导引法补。

⑤“气”原脱,据《太清导引养生经·彭祖谷仙卧导引法》补。

⑥“抓”原作“爪”,抓之古字。

2.2 病候的病因病机分析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眼睛得到脏腑精气的滋养,才能神光充沛,视觉正常。如果脏腑功能失调,精气不能充分上行灌注于目,就会影响眼的功能,甚至发生眼病。

眼之所以能视,主要靠气血的濡养,《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而目为肝窍,肝主藏血,所以肝血的濡养最为重要,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眼的生理功能,同时也离不开气的贯注,如《太平圣惠方·眼内障论》说:“眼通五脏,气贯五轮”。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故脏腑血气充盛,则目视分明,如其血气虚少,则易为风邪所侵,导致目暗不明。

养生方云:恣意纵乐,有伤于魂,肝藏魂而开窍于目,故损于肝时,眼睛便视物不清。

本候中所述症状类似于西医学中所说的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

2.3 导引法语译

2.3.1 本候中第(1)条导引法

【操作参考】双脚掌着地,臀部靠于双足脚后跟。双手向上拉起双足十指。足不用力,尽量屈颈。

【简析】手足乃三阴三阳交会之处,加之低头自极,可促进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皆上注于目,故可治目暗不明。

2.3.2 本候中第(2)条导引法

【操作参考】平卧,仰伸两足脚趾并意守之,保持该姿势的同时做五次自然呼吸。

【简析】身、心、息的三调操作,有引气下行,纳气归根作用,长久行之有养气以明目之功。原文中斜体字疑为作者或后人补充(下同)。

2.3.3 本候中第(3)条导引法

【操作参考】坐于床上,伸腰,左下肢伸直,右膝屈曲,小腿与床垂直。右手置于右膝头,从内向外用力按膝至贴床席,维持该姿势进行5次自然呼吸。

【简析】右手压右膝头,加强肺气宣降的力量,祛除风邪所扰,血行自然无碍,故可令人目明。

2.3.4 本候中第(4)条导引法

【操作参考】丑时(凌晨1时至3时),双手搓热,熨烫双眼(闭目),如此做3次,然后用手指轻轻揉按眼球(闭目),以舒适为度。

【简析】丑时气血正好循行于肝经,此时熨目、抑目,可条达肝经气机,推动肝血灌养双目,令神光焕发。现代应用时可不必拘于半夜行功,其它时间操作,亦可收获一定的疗效。

2.3.5 本候中第(5)条导引法

【操作参考】面向东端坐,吸足气后屏息,如此做2次。用两手中指蘸口中唾液,相互摩擦后擦拭双眼球,做14次。

【简析】本法在内鼓动内气洗身洗内睛,在外用唾液外洗尘障,可谓内外结合以达令目清明之功。

2.3.6 本候中第(6)条导引法

【操作参考】仰卧式,伸腰。头向下用力,颈部上挺,两者相对用力,3次。左右手抓捏颈后侧部筋肉各5遍。

【简析】本条导引法重在调身,目的在于疏通并振奋经脉气血,使气血上行于头目,故可使人目明。

3 目茫茫候

3.1 文字校勘

【原文】夫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肝之外候也。腑脏虚损,为风邪痰热所乘,气传于肝,上冲于目,故令视瞻不分明,谓之茫茫也。凡目病,若肝气不足,兼胸膈风痰劳热,则目不能远视,视物则茫茫漠漠也。若心气虚,亦令目茫茫,或恶见火光,视见蜚蝇黄黑也。

诊其左手尺中脉,沉为阴,阴实者目视茫茫。其脉浮大而缓者,此为逆,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1)养生方导引法云:鸡鸣欲起,先屈左手噉盐指,直右手噉盐指以相摩①,并②咒曰:“西王母女,名曰益愈,赐我丹药③,受之于口。”积④精摩形。常鸡鸣二七着唾,除目茫茫,致其精光,彻视万里,遍见四方。咽液⑤二七,唾之,以热指摩目二七,令人目不瞑〔2,3,5〕。

【校注】

①“直右手噉盐指以相摩”原作“以指相摩”,文字有脱误,据《上清三真旨要玉诀》引《九都》文补。

②“并”原无,据《上清三真旨要玉诀》引《九都》文补。

③“丹药”原作“目”字,据《上清三真旨要玉诀》引《九都》文补。

④“积”原作“即”,音近之误,据《上清三真旨要玉诀》引《九都》文补。

⑤“液”原无,据《上清三真旨要玉诀》引《九都》文补。

3.2 病候的病因病机分析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灵枢·口问篇》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灵枢·五阅五使》说:“五官者,五脏之阅也”,“目者,肝之官也”。故言“夫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肝之外候也。”

眼之所以能够明视万物,有赖于经络运行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如果脏腑虚损,复为风邪痰热乘袭,目为肝窍,血气传之于肝,上冲于目,致使目视模糊不清,即为目茫茫。若肝气不足,胸膈兼有风痰劳热者,则目不能远视,看东西模糊不清。若心气虚者,可致神光涣散或发越受阻,使视物不清,或怕见火光,或眼前似有蜚蝇飞舞或见黄黑色等。

本候中所述症状类似于西医学中的葡萄膜炎、玻璃体混浊等眼病表现。

3.3 导引法语译

【操作参考】丑时,先屈曲左手食指,伸直右手食指,两指相互摩擦令热,并祝祷说:“西王母女,名曰益愈,赐我丹药,受之于口。”然后用食指蘸口中唾液用以摩眼球。

【简析】本条导引法重在祝祷的应用。祝祷乃属禁咒术范畴,是道家调心常用的特殊技术,有一定心理医疗效应。

总结以上对目病诸候篇三候的整理过程,可以发现如下3个特点,第一,原文中描述的症状与现代某些常见眼病的临床表现颇有吻合,而且病因病机叙述清晰,为其导引法的现代应用提供了专业基础。第二,导引法中调身、调息、调心的三调应用各有侧重、形式多样,而且导引法大多切实可行,说明当时医家气功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第三,各候的导引法均是有目的的针对该病候病因病机的应用,足以充分体现古典医家气功辨证施功的特点。例如,目风泪出候中4条导引法皆为祛散风邪为主,与原文中“风邪伤肝,肝气不足”相应。又如目暗不明候中所说:“血气虚竭,则风邪所侵,令目暗不明。”故其导引法中有补益的条目,有散邪的条目,甚或补散结合、标本兼治之条目,皆呈现出中医气功的特色。寄望本文能够对眼病的理论研究有所帮助,并为气功治疗眼疾的进一步深入探索打下文字基础。

[1]刘天君.中医气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7-18.

[2]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教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772-778.

[3]丁光迪.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87-290.

[4]赵邦柱.古代气功治病法-诸病源候论导引新解[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71-276.

[5]刘晓峰.诸病源候论新校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93-296.

猜你喜欢
候论病源风邪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保健与生活(2022年5期)2022-03-15 02:14:29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0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
基层中医药(2020年2期)2020-07-27 02:46:10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喉痹候”导引法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4:12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世界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3-27 12:24:54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胀候”导引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大便难候”“大便不通候”导引法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5:58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咳逆候”导引法
基层中医药(2018年3期)2018-05-31 08:52:13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中成药(2017年5期)2017-06-13 1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