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堰市第四中学 江苏姜堰 225500)
小组合作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的运用
——“正方体涂色”教学实录评析
●颜小兵
(姜堰市第四中学 江苏姜堰 225500)
课题:正方体涂色
课型:活动课
活动目标:(1)通过正方体涂色分块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感受归纳的数学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活动重点:探究研究问题的方法,譬如操作、分类、归纳、猜想、验证等.
活动难点:正方体涂色问题中一般性规律的寻求.
活动方法:分组活动交流.
活动用具:正方体教具3个、多媒体课件,每小组准备小刀一把,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花泥3块.
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实录.
师: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妈妈为她制作了一个大的正方体形状的蛋糕,并把表面涂上了巧克力,小明决定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他把蛋糕切成了若干块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分给同学们.那么每个同学所分到的蛋糕是否都涂有同样多的巧克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个关于正方体的有趣活动——正方体涂色问题.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图1
如图1,把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棱n等分,沿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请问:
(1)能切出多少个小正方体?
(2)在这些小正方体中,它们的涂色情况有几种?每种涂色情况各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师: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用字母表示的、有规律的问题,通常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发表看法.
生1:可以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考虑.
师:那么你认为最简单的情况,题目中的n等于多少呢?
生2:n=2.
教师拿出棱二等分的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具,向学生展示.
师:将这个正方体的棱二等分,沿着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同学们想象一下,至少要切几刀?
众:3刀.
师:怎么切?
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有一种新鲜感.按照公开课事前的合作小组的划分,学生在指定的小组内积极讨论,纷纷举手发言,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开始活跃.
评注本教学环节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的热情和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
(1)使用活动工具要注意安全;
(2)活动时注意爱护公物(小刀不要切到课桌);
(3)小组成员之间要团结协作.
图2
活动1把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棱长2等分(如图2),然后沿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得到几个小正方体?观察它们的涂色.
学生4人1组,每组取出一块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花泥,推荐一人操刀,其他同学协助完成.教师不时地在一些小组中指点、讨论、提问,学生小组讨论、分类统计涂色情况,并填写实验表格(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大约6分钟).
全班交流各组动手操作的情况.
师:每个小组的活动都很认真,现在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生1:我们一共得到了8块小正方体,每块小正方体都有3面涂色.
生2:我们得到的结果跟他们一样.
师:也就是说当n=2时,一共可以得到8块小正方体,它们都是3面涂色.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二等分棱涂色情况,那么三等分棱的涂色情况又怎样呢?
图3
评注动手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更加主动和富有个性,凭着学生的动手操作,抓住正方体涂色的特征和涂色部分与正方体顶点、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交流.
活动2把正方体的棱长三等分,然后沿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可得到几个小正方体?观察它们的涂色有几种?每种涂色情况各有几块?
师: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吧!接下来小组活动.
学生分组活动,4人分工合作,两人一组配合,然后小组讨论研究,接着将所切小正方体分类,有三面涂色的、有两面涂色的……然后记录员填写实验的数据(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大约6分钟).
师:每个小组的合作都很投入,现在请各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生1:一共得到27个小正方体,三面涂色的有8个、二面涂色的有12个、一面涂色的有6个、涂色的有1个.
生2:我们的实验结果跟他们的是一样的.
师:现在把切成的小正方块,还原成一个大正方体.
教师的话还没有说完,同学们便呼声一片.
教师拿出切开后还原的模型(不完整),请同学们继续还原.
师:请仔细观察每个模型的涂色情况,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试一下?
学生纷纷举手,课堂气氛再一次达到高潮,一名女同学到前面还原剩下的小正方块模型.
师:我们先对这位同学的结果做个评价,成功吗?
众:成功.
师:请问这位同学,你是怎么知道这样摆放的.
生3:它是有规律的.没有涂色小方块在正方体的中间,应该先填注.三面涂色的小方块在角上.
师:同学们,应该在什么位置?
众:顶点上.
师:一共有多少个?
众:8个.
生3:二面涂色的在边上,一条棱对应着一个.有12条棱,一面涂色的在每个面的中间,有6个.
师:非常棒!
评注这段极为精彩的师生对话显示了教师与学生的配合非常融洽,说明了上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学生投入的听课热情.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中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和它们的位置有关,刚才通过实验知道了两等分、三等分棱的情况,不做实验能判断涂色的结果吗?请看活动3.
活动3如果把正方体的棱长四等分,你能猜出正方体被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吗?观察它们的涂色有几种?每种涂色情况各有几块?
每个小组分别取出一块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推荐一人操刀,其他同学协助,分类、记数并填表,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小正方体表面的涂色情况(小组合作讨论时间约8分钟).
生1:如果等分棱数是4的话,那么总块数就是64,三面涂色有8块、二面涂色有24块、一面涂色有24块、无涂色的有8块.
师:请问你是怎么分析的?
生1:要求总块数的话,是用长乘以宽,再乘以高,就是4×4×4=64块.
师:说的对.同学们也可以这样看,每层有16块,一共4层,共有64块.
生1:三面涂色主要是看顶点,总共有8个;两面涂色是看棱,每条棱上有2块,共有12条棱,总共有24块;一面涂色的是看面,一个面上有4块,共有6个面,总共有24块.没有涂色的有8块,在最中间.
师:怎么知道是8块呢?
生1:我是用总块数减去刚才所求的三面涂色、二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块数.
师:很好.对于无涂色的8块小正方体,除了用64减去三面、二面、一面所涂色块数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生2:还可以用(4-2)3.因为里面是2个单位的正方体,所以用(4-2),得到它的长、宽、高.
师:很好,其实里面没有涂色的部分仍然是一个正方体.
接下来,教师通过教具及多媒体演示进一步验证了学生的猜想.
把正方体的棱长n等分,切成多少个等积小正方体?它们表面的涂色情况如何?
师:同学们,我们要研究n等分棱的情况,是否还要继续研究五等分、六等分棱的情况呢?
生:不需要.
师:那么用字母表示的n等分棱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各个小组进行了激烈地讨论,互相帮助,小组讨论、猜想,填写猜想结果,说出猜想过程;验证猜想结果,并安排小组代表上黑板填写表11.
表1 小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小组合作讨论时间约5分钟.)
师:看来大家讨论有结果了,现在我们看刚才那位同学所填写的,当n等分棱时,总块数是n的三次方,这个结果对吗?
众:对.
生1:当棱数是n时,每一层是n2个,有n层,就是n的三次方.
师:说得非常好,三面涂色的小方块仍然有8个,在哪儿呢?
众:顶点上.
师:二面涂色的是12(n-2),为什么呢?
生2:因为二面涂色的都在棱上,而一条棱上有2个顶点,所以要减去2个顶点就是(n-2)个,有12条棱,所以二面涂色的就有12(n-2)个.
师:说得太好了,一面涂色的呢?
生3:一面涂色的在面的中间,它也是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为(n-2).因为正方形有6个面,所以它的块数就是6(n-2)2.
师:那么无涂色的呢?
生4:正方体的中间也是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就是(n-2).
师:是的,去掉涂色的以后,棱长就少了2,仍然是一个小正方体,因此无涂色的块数就是(n-2)3.刚才大家都是从图形的特征,发现了这些结果.我们在找边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什么呢?
众:数字.
师:对了,还可以通过数字的规律,譬如说总块数8,27,64,它们都是些立方数,这样n等分棱的总块数就是n3.对于其他情况,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考虑.
评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不断地引导、有梯度的提问,层层深入,同时让学生在本组内充分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当学生归纳总结时,教师还不断地鼓励、表扬和适当的补充、提升.
谈谈你参与这次数学活动的感受,填写数学活动评价表.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二等分棱、三等分棱、四等分棱的特殊情况,研究了n等分棱的情况.其实生活中许多规律都是通过它的特殊情况进行研究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节课的内容,谈一谈你的感受,或者说说有什么收获.
生1:正方体的涂色情况与等分棱的棱数有关.
生2:不仅可以在图形中寻找规律,而且在数字上也可以寻找规律.
生3:当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地、一般地问题找出规律,以此类推到复杂的问题.
生4:我懂得了实践操作中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生5:我知道了团结的力量.
评注这样的畅谈收获很自然.学生由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联想到数学思想方法,联想到生活的哲理,显示了这堂课的成功亮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数学的快乐.
1.如果把长、宽、高分别是5 cm、4 cm、3 cm的长方体切成棱长为1 cm的正方体,小正方体表面的涂色情况怎样?
2.当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cm、bcm、ccm时,小正方体表面的涂色情况怎样?
课例总评本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始终以开展活动为主线,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有梯度地慢慢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了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启发教学的模式,同时以开放的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说起来、想起来.在得出问题的结果时,不是单凭教师直接把结果“塞”给学生,而是恰到好处地激发、引导、探讨,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解决的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参与研究,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