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A不A”构式研究

2011-11-07 03:59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贺州构式表达式

谭 兴

(贺州学院外语系,广西贺州542800)

“半A不A”构式研究

谭 兴

(贺州学院外语系,广西贺州542800)

本文首先尝试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探讨“半A不A”表达式在形式、意义和功能上的独特性;然后利用“传承整合观”分析了该构式的形成过程,“半A不A”结构可视为从“否定构式”、“半否定构式”、“状中构式”、“拷贝构式”经传承并整合后而产生出的新构式。

构式语法;“半A不A”构式;传承整合观

本文研究“半A不A”表达式,其中的“A”前后相同,且一般都是单音节词。例如:

(1)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鲁迅《孔乙己》)

(2)她始终半笑不笑地瞅着他。(老舍《鼓书艺人》)

(3)我怎么也没想到会有一个半老不老的婆子,还有一对双胞胎。(王小波《未来世界》)

“半A不A”表达式较为常用,但以往学界对其关注不多,研究成果也只有张德鑫、李卫中和高健等寥寥数篇。张德鑫从语言和文化角度研究“半”字①;李卫中分别考察了与“半”字②及与“不”相关的格式③;高健对“半A不A”的语义进行研究,指出这一格式可以表示否定意义,中量意义,少量意义④。鉴于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探讨“半A不A”表达式在形式、意义和功能上的独特性;然后利用“传承整合观”分析该构式的形成过程。

一、“半A不A”结构的构式特征

Goldberg认为,构式是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任何语言构型只要在形式或功能的某个方面不能从其组成部分,或不能从其他已存构式中严格预测出来,就可被视为构式。[1](P5)形式、意义和功能的不可预测性指的是无法用常规的语法规则和意义形成规则来解释。[2]逻辑学的排中律要求任何思想或者反映某客观对象,或者不反映这个客观对象,即一事物为A或者非A。“半A不A”表达式由“半A”(对A部分肯定)和“不A”(对A全盘否定)两部分组成,看似违背了逻辑学的排中律,但一旦进入“半A不A”就可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同时,它的意义显然不是“半A”与“不A”的意义的简单相加,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程度的语用意义。因此,不论在形式上还是意义上,“半A不A”表达式都有其独特性,属于一类构式。

(一)构式类型 就构式类型而言,“半A不A”结构属于图式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s)。图式构式是指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具有不止一个实例。实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s)在词汇上是固定(1exically fixed)的,只具有一个实例,即其组成分子不可替代。从实体构式到最抽象的图式构式构成了一个连续体。[2]“半A不A”结构在词汇上是开放的,“A”可由不同的词替换,实例不止一个,因而属于半抽象图式构式。

(二)从形式上进行构式解读 “半A不A”结构中,“半”和“不”是常量,“A”是变量,在“半”和“不”后同时出现。我们通过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得出:

1)“半A不A”在现代汉语中出现74次,在古代汉语中出现29次,除去重复的,A可由40个不同的词语充当;

2)A一般由单音节词充当,由双音节词充当的很少,约占4%;

3)A一般为动词和形容词,其中动词多为短暂性动词,A为名词的情况仅出现1例;

4)“半A不A”表达式可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状语,定语;

5)“半A不A”表达式有动态性,表达完成态;

6)这一结构经常出现一些变式,最常见的有“半A不B”,“半A半不A”。构造语法认为,一个词的句法和语义必须依靠其所在整体构造才能做出准确定位,即整体句法环境可迫使其中词语(特别是动词)改变句法和语义特征,这就是“构造压制(Construction Coercion)”的主要含义。[3]“半 A 不 A”这一构式的压制使得看似矛盾的“半A”和“不A”和谐地组合起来。根据逻辑学的排中律,一个事物为A或者非A。“半A不A”结构由“半 A”和“不 A”两部分组成,“半A”是对“A”的部分肯定,“不A”是对“A”的全盘否定,从结构上看违背了排中律,但“半A不A”这一构式的压制使得这两部分和谐地组合起来,表达不同程度的消极意义。同时按照常规用法,副词“不”后面是不能接名词的,但通过“半A不A”构式的压制,“半人不人”这一表达成立。

(三)从意义和功能上进行构式解读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意义既是语义信息,也包含焦点、话题、语体风格等语用意义,所有这些与构式的关系都是约定俗成的,是构式本身所具有的表达功能。[2]构式的识解必然涉及构式的各种意义。根据高健的研究,“半A不A”构式表达不同程度的消极意义:(1)表示否定意义,如“半懂不懂”,表示的是“不懂”的意思;(2)表示中量意义,如“半大不大”,表示一种“居中、模糊”的状态;(3)表示少量意义,如“半傻不傻”,表示“有点儿傻”①。语言具有主观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4](P739)“半 A 不 A”结构侧重于表达说话人的立场、态度和感情。通过语料库例句检索,笔者发现该构式表达的主观态度可以概括为:积极褒奖和抱怨批评。例(4)、(5)、(6)、(7)中“半A不A”表达式表达积极褒奖态度,例(8)、(9)表达抱怨批评。(4)我入书市,端在怡情养性,闻那里的纸味墨香,要以书就我,非以我就书,而且钟情于我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的门类或题目。(人民日报1996)

(5)这种交流方式,新鲜有趣,半懂不懂,自然令人开心。(作家文摘1994)

(6)她蹙着眉头,觑着眼睛,半闭不闭的,静静地躺在床上,像是荷花池里一朵睡莲,散发出沁人心腑的清香。(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7)邱天骏五十来岁,下巴留着半长不长的髯须,相貌颇为儒雅。(电视剧《乔家大院》)

(8)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出版物虽不是黄色书刊,但格调低下,打“擦边球”,半黄不黄,半遮半掩。(市场报1994)

(9)这数目在巴黎可以美美地吃一顿高级饭,但是他们这次吃的很不好,鸭子是半热不热的。(读书vol1)

二、“半A不A”构式的形成

Goldberg以及Fauconnier&Turner分别提出了“构式传承”和“概念整合理论”。所谓“传承”,是用以描写构式网络中构式之间关系的术语,它可为构式之间的理据性关系作出统一解释。Goldberg指出,“当且仅当构式B从构式A传承其特征,那么A 就为 B 提供了理据。”[5](P72)构式网络中各层次可通过“传承性”连接起来,该网络就形成了一个“传承性多层结构(Inheritance Hierarchies)”,信息的传承方向性是:更为具体的下一层级语式(Construct)从更加概括的上一层构式(Construction)中传承有关特征,这样,下层构式(或语式)不断从其上层构式获得信息。Goldberg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构式之间所具有的四种传承性连接关系:(1)多义性连接;(2)隐喻性扩展连接;(3)分部连接;(4) 例示性连接。[5](P75-81)所谓整合,是指语词在组配运用时,其整体意义不能从其组成部分中作出可靠预测,整体大于部分,该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创新性。[6]

王寅曾将这两个观点结合为“传承整合观”,分析了“吃他三个苹果”构式。[7]“半A不A”结构的形成也可用“传承整合观”来解释,“半A不A”结构可视为从“否定构式”、“半否定构式”、“状中构式”、“拷贝构式”(当A为名词时,还有可能受“定中构式”的影响)经传承并整合后而产生出的新构式。“拷贝(copying)”是指将某个语言成分“复制”到同一句子中的另一个句法位置。[8]

图1可以表示“半A不A”构式的形成过程(因“半A不A”构式没有从这4个构式中完全传承相关信息,因此用虚线表示)。

图1

(10)千姿道,“他请半红不红的明星来拍广告要花千两多钱,为什么我是无偿的,这不公平。”(张欣《岁月无敌》)

例(10)中“半红不红”这一构式受到了否定和半否定构式的影响,同时“半红”是由数量短语和形容词构成的状中结构,“不红”是由副词和形容词组成的状中结构,该构式也受到了状中构式和拷贝构式的影响。

此外,“半A不A”构式的形成与汉语语言本身也密不可分。汉语惯用四字格,追求对称美。四字格结构符合音律上的节奏,同时与汉人讲究对称美、平衡美有关。

构式语法作为新兴的语言学理论,对语言中的特殊现象有更强的解释力,已被广泛运用于语言现象的解释中。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探讨了“半A不A”构式在形式及意义上的独特性;并利用“传承整合观”分析了该构式的形成过程,错误在所难免,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注释:

①张德鑫.“半”解[J].语言文字应用,1999,(2).

②李卫中.与“半”字相关的格式的考察[J].殷都学刊,2000,(1).

③李卫中.与“不”相关的格式的考察[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6).

④高健.“半A不A”格式语用语义分析[J].现代语文,2009,(8).

[1]Goldberg,A.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3]王寅.汉语“副名构造”的认知构造语法分析法—基于“压制、突显、传承、整合”的角度[J].外国语文,2009b,(4).

[4]Lyons,J.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5]Goldberg,A.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6]Fauconnier,G.& Mark 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7]王寅.“吃他三个苹果”构式新解:传承整合法[J].中国外语,2009a,(4).

[8]田洁.形容词回声拷贝“A就A”的构式分析[J].现代语文,2009,(11).

H146

A

1003-8078(2011)04-0074-03

2011-05-11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4.22

谭 兴(1983-),男,湖北恩施人,贺州学院外语系讲师。

责任编辑 张吉兵

猜你喜欢
贺州构式表达式
游贺州紫云洞
印象贺州
一个混合核Hilbert型积分不等式及其算子范数表达式
表达式转换及求值探析
浅析C语言运算符及表达式的教学误区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吾城·吾乡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议C语言中循环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