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珍堂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
黄冈市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
柯珍堂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
黄冈市地处鄂东,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发展水平较低,本文针对当前黄冈市生态旅游资源实际,揭示其生态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供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黄冈
旅游业在湖北经济发展中作用突出,进一步深挖湖北省旅游资源优势,是振兴湖北旅游业和湖北经济的重要出路。打造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就是深挖湖北旅游资源的重要举措。千里大别山,主峰天堂在黄冈,黄冈市要抢抓此次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打造大别山旅游产业集群,进一步推动黄冈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黄冈市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黄冈市境内大别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5%,有1487种野生植物、634类野生动物,是中国第七大动植物基因库。
黄冈市境内河流纵横,湖泊相连,水秀而山青,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见表1)。大别山层峦叠嶂,绵延千里,天成溶洞、湖泊、飞瀑、流泉遍布其间,与葱翠欲滴的山林相映成趣,“雄、奇、险、幽”集于一山之间,一派世外桃源情致,令人流连。万亩湖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风箱沟自然保护区,栖息生活着众多珍禽异种,独特的地质景观、奇崛俊秀的山林、奇峰突兀的险峰、灵动秀美的湖泊等,更让人深深感叹自然的神奇伟力与造化!
大别山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然而各地在积极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始终不能将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率发挥到最大。为此,理清问题是解决和推动黄冈市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表1 黄冈市部分生态旅游景点一览表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准确点说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还会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宣传主题和产品品牌,已经逐渐深入人心,生态旅游开展的好坏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标志之一。黄冈市地理位置优越。大别山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基本上黄冈各县市都有自然的生态风景区,也分别开发出了一些生态旅游景点,配套了一些基础设施,旅游的软环境一般,特色旅游产品不多,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黄冈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应抓住生态特色,打生态牌,在全国乃至国际旅游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当前,黄冈市旅游发展产业化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开发力度不够,效益不高 旅游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其投资效益好,容纳就业多,关联面广,带动作用大。虽然近几年黄冈市政府加大对旅游开发的力度,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黄冈市有些景点处在建设层次低、水平低的状态。还有一些风景区因资金投入不足,致使生态旅游资源没有有效及时开发,导致生态旅游资源搁置浪费。制约了黄冈旅游业的发展。据黄冈市旅游局统计,2010年黄冈市接待国内外游客819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44亿元,占到黄冈GDP的5.8%,旅游业已经成为黄冈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与黄冈市的资源存量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8—1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外,由于旅游业关联性强、隐蔽贡献大,对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带动和导向作用。因此,搞好旅游开发,既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也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是形成良好生态效益的基础前提。因此,黄冈市要加大力度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二)旅游业发展的软环境欠佳 旅游软环境是一个旅游区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包括旅游意识、旅游人才、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管理水平等。黄冈市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硬环境日益优化,而与之相对的软环境却存在明显的问题:
1.旅游教育滞后,旅游意识相对淡薄。大别山区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许多旅游地当地居民对旅游的认识肤浅甚至没有。有些当地居民对旅游者嗤之以鼻,戏谑:“这有什么好看的?”这说明,一方面地方当局应加强旅游宣传教育,以塑造良好的旅游地形象;另一方面,旅游地及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宣传造势,扩大知名度,吸引游客的到来。黄冈市各县(市)及旅游部门之间缺乏资源共享、客源互流的意识,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小团体思想严重。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拦截外来旅游车辆的现象,致使许多外地游客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严重损害了黄冈市旅游业的形象。
2.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旅游管理经营人才。旅游业要超前发展,要同国际接轨,特别是要在管理和服务的标准上同国际接轨,离不开旅游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训。目前,黄冈市旅游业内懂旅游开发利用方面的人才很少,专业导游、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运作等方面的人才更是缺乏。一些重要的景点没有导游,游客就会因不懂诗词欣赏、历史传说而觉得索然无味;而缺少管理及技术方面的人才,更是严重影响了黄冈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效益的提高。
(三)旅游业基础薄弱,发展无序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真正把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来发展是从商品经济推行后才开始的,仅有10多年的历史,积累较少。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职能是旅游资源与旅游者之间的媒介,旅游业的任务是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发展旅游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基础研究限制,对旅游业计划和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且相互间联系不紧密,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致使黄冈少数地方的旅游业发展存在无序现象。
黄冈市旅游资源众多,且各有特色,因而从整体上把握其旅游特色有一定难度。但特色如果不明确,就难以进行旅游规划,就会影响资源开发和景区建设。有不少地方无视自身的特色优势,盲目效仿外地的旅游开发模式,大搞人造景观,大兴游乐场所,使旅游景区特色弱化,吸引力下降,这种开发模式应坚决避免。当然,与旅游主景区配套的娱乐设施建设不是不能搞,而是应该搞,还要力争搞好,但要注意活动的形式,要讲求地点场合与主景区的协调,要能进一步彰显主景区的特色。
(四)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市场还不够完善黄冈市旅游资源种类全、数量多,但没有进行全区性的旅游资源普查,对旅游资源数量、等级、品位及其组合特征没有评价标准。对旅游资源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认定与分级管理、对旅游资源整体特征和综合开发方向的把握依赖于开发管理者的素质与理解,加上目前我国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可以借鉴的横向比较依据较少,不少地方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依据不充分,资源数量和承载能力不清,资源价值特别是潜在价值把握不准。基于认识上的差异或滞后,造成旅游资源不合理开发或低水平开发。
黄冈市旅游还存在景点分散经营、多头管理等问题。旅游开发项目多头审批,宏观失控,致使有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只考虑自身利益,盲目争投资、争项目,重复布局,超计划建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由于黄冈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大别山所处的三省交界、多县市共处带来的体制问题,使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矛盾更加突出。按照行政系统和行政区划设置的旅游管理体制,造成了条块分割,割断了旅游经济的内在联系,阻碍了旅游业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此外,它还割裂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造成在投资和利益分配上的不合理。各旅游宾馆饭店、旅行社、交通部门无偿使用旅游资源,不关心旅游设施建设,不关心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形成“高价住宾馆,廉价观风景”的利益分配格局,挫伤了地方投资开发和维护旅游景点的积极性。
(五)旅游产品结构简单,难以满足多层次旅游市场需求[1]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购买的富有地区特色的、对旅游者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具有实用性、工艺性、礼品性和纪念意义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商品。旅游商品的开发是我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只有加快其开发生产,才能推进旅游业的纵深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
黄冈市的名优土特产较多,有的甚至闻名全国,但是由于黄冈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包装、储存、保鲜等生产工艺上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旅游商品仍停留在土、陋、粗的低层次水平上,包装简单,不便携带,更不适宜于馈赠。没有精品名牌,不能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更难以体现出地区特色。此外,有些地方将特色抓得过细过全,也造成了特色不突出的局面。例如同属名茶的蕲春旗枪茶和英山银毫茶如何显示地方特色?蕲春茶要设法向药理靠拢,英山茶则应弘扬名茶之正宗。但从这两地茶叶的宣传竞争来看,无一例外强调其色、香、味、形俱佳,毫无特色可言。无论是旅游景观还是旅游商品,如果不能充分展现自身的鲜明特色,以“特”来吸引人,就难以在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发展。黄冈旅游产品在品种、创新和综合配套方面不能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传统观光产品走向成熟,迫切需要优化升级。各地开发的旅游产品远不能适应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加快旅游精品开发,塑造旅游产品的个性形象,有重点地推出一批国家级的、有特色的拳头产品和更新换代产品,实现旅游产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优化的更高层转化,已是当务之急,也是保持湖北旅游业、黄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国民经济大产业。世界一些国家纷纷提出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引领和带动经济发展。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发展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09年6月,湖北省政府在黄冈召开大别山旅游开发现场办公会,这表明黄冈旅游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打造大别山旅游产业集群,进一步推动黄冈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李丹林,黄冈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黄冈旅游吧,2008,(6).
F592.7
A
1003-8078(2011)04-0110-03
2011-04-21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4.33
柯珍堂(1977-),男,湖北黄梅人,黄冈师范学院讲师,硕士。
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B20112904;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jyty018。
责任编辑 周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