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太
浅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张红太
介绍了隐性知识产生的根源和野中郁次郎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过程。认为用人们熟悉的太极图来表示这种知识转换过程,则显得更直观而简单。
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知识转换
知识是人们对人和自然认识的总和,总体上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相互转化。
显性知识是指容易转化为符号的知识,可以由有声和无声语言加以表述,从而方便地传播。与显性知识相反,隐性知识则不容易用符号记录,难以用语言加以表述。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给隐性知识下了这样的定义:隐性知识就是指隐藏在各知识主体手中和头脑中的,并且能体现为技能、诀窍、技巧、洞察力、经验、心智模式和群体成员的默契等,不容易用语言来表达,不易用特定符号编码或者不能编码的知识[1]。隐性知识包含个人的思维习惯、理想信念和潜意识,我们认识世界时自觉不自觉地受它们的支配,这导致了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独特认知模式,使我们每个人与众不同[2]。
那么,隐性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呢?隐性知识来自于实践,实践是隐性知识的根本来源[2]。具体来说,隐性知识的产生与传播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的思维超前于语言。人的思维很发达,但语言表达却远远滞后于思维的发展。譬如小孩子很早就懂事,但是不会说出它的需要,随着年龄增大,才会用语言表达出它的需要。成人也是这样,我们知道的大于所说出的,因此造成有些知识是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通过语言表达时,词不达意、理解错误也是时常发生的事情。因此,我们一直致力于追求的是语言尽量接近思维、还原思维。但是人类的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是贫乏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思维同步,这种差距造成了那种难以表述清楚的那部分知识的存在。
二是物种进化保留下来的功能。有些学者认为隐性知识的形成是由于物种(包括人)进化阶梯上较早阶段的结构功能,此功能是生物经历自然选择,导致自身变化而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是导致适者生存的一种新的结构功能,它早于人类在认知过程中语言符号的产生,具有不易改变性。当外界条件发生激烈的变化,变化的程度导致生物无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这种功能会丧失掉,但是不断进化变异的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肯定会进化出新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进化出新的结构功能来适应新的自然界,从而继续生存下去。
三是个体的“元认知”差异。每个个体在认知的过程中,个体的思维方式不同,情感、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这些基于个体特征的因素千差万别。差别的存在会影响到个体在认知过程的所有方面,出现每个人独特的认知方式,造成个体在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上的不同。因此,每一个个体相对于其他人,必然会为隐性知识的存在奠定基础。
四是文化差异。个体所在的种族及其历史、社会意识形态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都会对人们的认识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中医产生于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特别是针灸这门技术只为少数人掌握,成为国粹,中医先生所掌握的隐性知识已经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思维模式、信仰,并且根深蒂固。
隐性知识在人的知识获得中具有很强的作用,人的行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其支配,包括获得显性知识的过程。团队和组织成员接受更多的显性知识,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增加,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知识总量的增加,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因此,把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关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野中郁次郎建立的SEIC模型(图 1)[3]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和支持。
图1 SEIC转化的矩阵模型
按照野中郁次郎建立的模型,转化过程分为4个部分:
一是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是隐性知识从一个个体传播到其他人的过程,这是千百年来人类传承知识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效率最高的方式。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手段和修辞来转化隐性知识,使其显性化,但不能全部转化为显性知识。部分隐性知识必须要通过如观摩、模仿、亲自实践等方式才能得到传承。在传承过程中,会出现新的隐性知识的产生和原有隐性知识的衰减。“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反映的就是典型的隐性知识社会化过程。今天科技手段已经非常丰富,但手把手的教学方式仍然不失为有效的知识传递手段。
二是外部化过程。外部化是指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人们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例如修辞、建立模型等,将不易表达的知识转化为人们认为可以理解的知识。把实践经验中感性的内容转化理性的知识,是一次知识的升华。
三是综合化过程。这是指将转化得到的零碎的显性知识转化和组合、化合以及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在不断聚合中产生新的理念。显性知识由一个成员传递给其他成员,接受显性知识的成员在接受过程中有一个消化的过程,深刻理解和内化,才能形成自己的新的显性知识。接受新的显性知识的成员通过一定的平台交流、加工整理,形成团队的一般的显性知识,最终成为这个团队的最核心的知识,为显性知识的进一步传播打下基础,也为团队的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四是内部化过程。内化过程是新的显性知识转化隐性知识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源自于显性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在应用中的创新。我们获得知识,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在应用中有所创新,实现知识总量的增加和更新。经过内化阶段后,团队和组织的竞争力增强,知识转化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在空间上是立体的,是螺旋形上升的,朝着知识总量增加的方向上升。
SECI模型被人们广为传播,但它不太容易被人理解。用人们熟悉的太极图来表示这种转化,或许更容易理解。可以把太极图看作是两条鱼偎依在一起,互相环抱。白鱼可以类比为显性知识,黑鱼可以看作是隐性知识。从黑鱼鱼尾到黑鱼鱼头,形状变粗,可以看作是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黑鱼鱼头到白鱼鱼尾,颜色由深变浅,可以看作是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即外部化过程;白鱼由尾部到鱼头,形状变粗,可以看作是显性知识的量由少变多的综合化过程;白鱼鱼头到黑鱼鱼尾,颜色由浅变深,可以看作是显性的隐性化过程,即内部化的过程。太极图虽然是平面图形,但很好地反映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内部量的变化规律,以及两种知识相互转化时量变质变的规律。最重要的是太极图本身是旋转的,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之间的螺旋式上升转化相契合。因此,太极图模型能够更直观、更简单地诠释SECI模型。在科学假说中,简单原则也是更科学的原则之一。
隐性知识的社会化,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分享隐性知识,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虚拟知识社区、电子邮件、知识论坛、门户应用等,可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
隐性知识外部化过程,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当前的一些智能技术,如自助服务、文档工作流、内外网站内容管理、搜索引擎和全文检索、数据仓库和在线分析、智能模拟、数据挖掘和知识挖掘等,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了手段[4]。
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综合化过程),是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并用专业的语言表述出来。分布式文档管理、知识库管理、异构数据库搜索、数据仓库等工具,则是知识综合化的有效手段。
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内部化),是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各成员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团体活动、从做中学和工作培训等,是实现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方法。用到的工具有电子社区、E-learning系统、P2P技术应用、多媒体教学等。
[1]王秀云.主体隐性知识转化的解释结构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6(2).
[2]野中郁次郎,竹内广隆·知识创造的公司:日本公司是如何创造创新动力学的[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张庆普,李志超.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
[4]王林军.论知识型企业的隐性知识管理策略[J].经济视角,2010(1).
(编辑:米盛)
G02
A
1673-1999(2011)07-0162-02
张红太,男,河南泌阳人,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讲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
201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