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教育发展史角度分析校企合作的必然性

2011-10-23 01:53□聂
职教论坛 2011年15期
关键词:学徒校企职业

□聂 伟

从职业教育发展史角度分析校企合作的必然性

□聂 伟

从历史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家传世学、学徒教育和学校职业教育三种形态。在演变过程中,职业教育逐渐脱离了工作现场转由学校实施,虽一时适应了工业生产方式,但却背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为弥补学校职业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先天缺陷,回归企业教育就成了唯一路径,但在学校教育占据教育体系舞台主导地位的今天,回归不可能一蹴而就,校企合作就这样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

职业教育发展史;企业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必然性

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但对其本身的元研究却相对匮乏。如将“校企合作”视为一个不证自明的“真理”。此类问题的深入探讨可以避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和无序。从历史角度切入分析,梳理职业教育发展演变的脉络轨迹,可以充分证明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一、手工业经济时代——家传世学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需要吃、穿、住等必备的生活资料,亟需制造使用工具等生产劳动经验的传授。如“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和“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1]的记载。如果此类活动可以称为教育的话,那么它就是职业教育。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有了初步发展,出现了手工业经济。在社会阶级分化和脑力、体力劳动分离的基础上,产生了教育的分化[2]。奴隶主阶级脱离了生产劳动,垄断了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这样就使以手工技艺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从教育体系中分化出来,在民间流行而不能登“学校”大雅之堂。在文字尚未广泛传播的时代,职业教育只有世代相袭、父子相继才能保证技艺知识的薪火相传。这种家传世学的职业教育形式极为保守、技艺绝不外传,但它在保证家族社会经济地位的同时,也提供了较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因为“教师”有条件对“学生”言传身教,使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水乳交融,而且父子、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会使长辈倾力相授,晚辈也会专心学习。

家传世学这种职业教育形式在手工艺的劳动现场进行,以血脉关系承载,师生即父子,能够亲密接触,很好地实现了职业技艺和知识的传授。它满足了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家庭手工业发展的需求,适应了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状况。这种最原始的职业教育形态实现了知识传授和实践训练的有机融合,对职业教育作了质的规定。尽管以后出现了多种职业教育形态,但工作现场的本质特征没有改变过。学徒教育就是如此,在家传世学的基础上实现了职业教育形态的一次改进。

二、农业经济时代——学徒教育

生产力逐步发展,人类步入了农耕文明,与手工业经济相适应的家传世学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家传世学传播范围狭窄,难以培养出较多的技能劳动者来应对封建社会手工作坊生产的挑战。于是,有技术的能工巧匠和作坊主就打破家庭的圈子,或收取义子,或设学授徒、收徒工,在工作中传授技艺,以满足生产劳动的需要。至此,学徒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学徒们通过观察模仿师傅的工作进行学习,逐渐从工作边缘进入到实践核心,在从学徒到师傅的成熟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3]。学徒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相一致,教学器具即生产用具,教师即生产师傅。不但实现了显性知识的传播,也给隐性知识的延续提供了有利环境和条件。

从家传世学到学徒教育,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范围,使原来非常封闭的职业教育敞开了一线门缝,但职业教育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一直都与生产实际和工作现场紧密结合。如果我们将家传世学的“教学场地”家庭和学徒教育的手工作坊视为“企业”,那么,这两种形态的职业教育就可以界定为企业教育。企业教育主要是由“企业”在企业内(泛指工作现场)进行的,以企业内部人员为对象,以提高工作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最典型的职业教育形式[4]。简言之,企业教育即发生在工作现场的职业教育,它是职业教育的本真,也是职业教育的渊源。

三、工业经济时代——学校职业教育

工业革命在摧毁学徒教育的同时催生了学校职业教育。两次工业革命彻底摧毁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也导致了与农业经济相吻合的学徒教育崩溃,强烈呼唤着一种新的可以批量生产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制度。工业革命初期,政府当局并不统筹管理教育事业,于是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讲习所、讲座等向工人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机器工作原理,它们可以看作是学徒教育转向学校职业教育的过渡形式[5]。工人讲习所虽不具备后来学校教育的制度化特征,但已挣脱了学徒教育藩篱的束缚,促使职业教育范围扩大。后来,工人讲习所并没有按照最初创立时确定的方向发展,逐步成为新兴中产阶级社交和娱乐的场所,没过多久就开始衰落。18世纪初,俄、德、英、法等国相继开办了职业学校,我国也于1866年创建了福建船政学堂。这一阶段标志着学校职业教育正式形成。

学校职业教育实现了职业教育形态演变的革命性变革。它使职业教育由工作场所本位转向了以学校为本位,放弃了原来学徒教育中全程式的工艺教学,将整个生产工艺分解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工序进行教学[6],在适应生产力进步的同时也远离了职业教育的本真。因此,学徒教育转向学校职业教育就成为了职业教育形态演变的分水岭。学校职业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现代职业教育,因为它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与工业化、城市化紧密相连;家传世学和学徒教育则称之为古代职业教育,它是非官方的,民间的。古代职业教育不但培养规模有限,而且还具有封闭性,限制了自由竞争,不符合市场竞争中平等自由的原则。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摧毁着古代职业教育体系,呼吁着能适应工业经济时代的、开放的职业教育形态。但学校职业教育在诞生之日就注定了它脱离工作现场教学的宿命,违背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正是这固有的且自身又难以克服的先天缺陷,使其最终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从这个角度说,发展学校职业教育只能是一种 “谬误”。然而,根据“存在即是合理的”哲学原理,职业学校的诞生与发展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产生的,它也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为调和这一矛盾,历史就选择了“校企合作”的形式来弥补学校职业教育的缺陷。

四、现阶段校企合作的必然性

职业学校发展的“谬误”和存在“合理”之间的矛盾只有校企合作才能调和;学校理论知识传授和企业实际操作的各行其是,将职业教育的有机体生硬地割裂开来,这种“破坏”也只有校企合作才能“缝合”。显然,校企合作的出现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一)职业教育的历史脉络显示校企合作符合发展趋势

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家传世学、学徒教育和学校职业教育三种形态,前两种形态由于在工作现场实施,可以界定为企业教育。这样,职业教育办学就形成了“企业”和“学校”两个端点。在从企业教育向学校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工人讲习所的中间形式。学校职业教育由于脱离了工作现场,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本真,故而又出现了向“企业”一端回归的趋向。校企合作就是职业教育回归路上的“过渡形式”,是职业教育从企业转向学校再回归企业的“中间形式”(如图1所示)。所以,我们可以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办学形式,是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必然选择。

图1 职业教育历史发展的逻辑脉络图

(二)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离不开企业的工作现场

作为区别于其它教育类型的内在特征之一,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与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具有实践性[7]。但学校职业教育却充斥着理论性而缺乏实践性,只有企业才能有效化解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相脱节的矛盾,使学生学有所用、学后能用。第一,企业可以给职业院校提供真实的生产设施。由于职业教育办学成本较高且经费有限,不可能置办所有的实训设备,而企业的生产设备则可以给学生以真实的工作感知而不仅仅是模拟训练。第二,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师傅可以指导学生实训。职业院校的教师大都毕业于普通院校,动手操作能力欠缺,难以完成操作技能教学,只有借助于企业一线的技术工人才能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第三,企业工作现场还可以给教育教学带来一线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理念。由于教材的编写和生成具有滞后性,学生课堂所学不免也滞后于生产实际。只有亲身经历工作现场才能获得最新的、有用的知识技术,对课堂学习形成有效补充。第四,工作岗位的要求可以促使职业教育教学形成评价标准。职业院校只有将教学场所迁往企业生产一线,才能切实接触生产岗位的规范,形成教学的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第五,企业的工作环境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所必需。学校进行职业教育,丧失了通过劳动现场培养人格的机制和环境。只有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才能使学生理解 “职业人”的职业品质,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陶冶其职业情操。

(三)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多重理由

如果说校企合作中的工作情境是职业教育的内在需求,那么,其中的职业教育也是企业的应有之义。第一,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看,在学校职业教育诞生之前的漫长人类岁月里,职业教育一直都在工作现场进行,企业一直都承载着职业教育的责任和神圣使命。虽然机器大工业生产催生了学校这种新的职业教育形态,使企业逐渐淡出了职业教育的历史舞台,但企业一直天生就具有的职业教育责任并不能由此而被忽略。这是企业具有职业教育责任的内在依据。第二,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企业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组织。这决定了企业决不能仅仅追求经济利益,在享受社会赋予的财产、生产经营、法律保护等权利的同时,还必须要承担一个“公民”应负的社会责任、尽应有的社会义务。其中当然也包括职业教育责任,企业要参与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第三,按照教育经济学“谁受益、谁投资”的成本分担原则,企业应该分担一定的职业教育投资。学生在从接受教育、成才到被企业聘用,在这个“生产”过程中,我国企业只支付了“三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总额的3%,以教育费附加的形式提作教育成本,与其获取的“成品”价值相比,投入明显不足。第四,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看,职业院校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它为企业提供了生产所必需的人才。没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企业就无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这方面说,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和直接受益者,因此理应关注、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责任。

(四)校企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无论是从学校的角度分析,还是站在企业的立场,校企合作都有必然性。不仅如此,校企也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职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工作现场;而学校只是在课堂的“真空”中实施职业教育,是“纸上谈兵”,培养不出企业所需要的职业人。只有企业才能弥补学校这种职业教育形式的先天缺陷,找回职业教育成长的沃土;也只有寻求企业的合作才能实施真正的“职业”教育,回归职业教育的本真。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可以盘活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高技能人才;可以获得职业院校的科研支撑和技术支持,克服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技术攻关;还可以深入了解人才的成长规律,合理分配使用人才,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积累员工培训的经验,增强企业人力资本储备。另外,校企合作也是企业延续其一直具有的职业教育历史使命,承担起应有社会责任的表现,以此提高企业知名度,积累社会资本,实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必备。

通过梳理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工作现场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学校职业教育由于脱离了劳动现场,就必须寻求企业的合作才能达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样,企业一直都担负着职业教育责任,就不能在市场经济中完全追逐经济利益而弃责任于不顾。这是校企合作的内在根据。再从历史逻辑分析,职业教育源自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一直以生产劳动现场为存在之本;学校职业教育却以学校课堂为本位,虽一时适应了工业时代发展的需要,却脱离了工作现场,无法完成职业教育的任务。所以,职业教育只有回归企业才能脱离学校生存环境的 “真空”,返回 “沃土”,而校企合作就是回归趋向的表现,是回归路上的过渡形式。这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1][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1.

[3]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

[4]宫地诚哉,仓内史郎.职业教育[M].河北大学日本研究室,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61.

[5]袁慧芳,彭虹斌.近代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迟缓的原因探析[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1(2).

[6]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20.

[7]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5.

聂伟(1981-),男,江苏邳州人,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统筹城乡改革背景下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编号:10SKS04,主持人:闫智勇)。

G712

A

1001-7518(2011)15-0038-03

责任编辑 徐惠军

猜你喜欢
学徒校企职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魔术师的学徒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我爱的职业
现代学徒式教育教学分析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