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走向

2011-10-23 01:53朱德全
职教论坛 2011年15期
关键词:文献职业评价

□秦 澎 朱德全

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走向

□秦 澎 朱德全

通过对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进行文献分析发现,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研究现状,探寻研究趋势,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未来走向上,我们需要在如何凸显研究特色、如何提高研究信效度、如何加强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应用、如何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四个问题维度进行深度探索,以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课程评价;教学评价

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把握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概况,本文以“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职业教育类中,对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所有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388篇样本文献。本文试图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定量和归类分析的基础上,探析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明晰发展的趋势。

一、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分析,对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现状,本文主要从研究者的关注度、问题域以及方法论三个维度进行归结。

(一)新时期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关注度稳步提升

新时期人们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日益关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政策关注。2000年以来,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决策[1],使得具有指导和修正课程改革发展功能的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二,社会关注。在国家一系列关于加快和完善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引领下,社会上各行业组织、企业机构纷纷以参与者和评价者的身份加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关注者的队伍中。2010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参会人员中50%是行业企业代表[2]。其三,学术关注。从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学术文章逐年发表量来看,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正愈加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统计显示,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学术文章,从2000年的7篇逐渐增至2010年时的83篇,关注度稳步提升(如图1)。

图1 新时期研究者关注度趋势图

(二)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问题域逐渐开阔

职业教育教育目标的直接指向是就业,培养符合职业要求、具备从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从发点和归宿点,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课程与教学,对其评价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也逐步开阔。在对既有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问题域正逐渐开阔,我们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归纳。从横向上来看,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已从初始较为狭隘的课堂教学视角[3]逐步扩展到学生发展视角[4]、教师发展视角[5]和知识能力视角[6];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历经了校本视角评价[7]、生本视角评价[8]、企业视角评价[9]、综合视角评价[10]和发展性视角评价[11]。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使得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研究视角的多样化也使得问题域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三)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方法论走向多元

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关注度的提升和研究视角的逐渐开阔,评价的方法论也逐渐走向多元。在借鉴国外评价方式、总结评价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逐步构建起了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现今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多种评价机制。首先,在宏观上,我国从初始的较为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研究,走向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复合评价模式;其次,在具体的评价方法的运用上,通过译介国外和吸收我国普通教育评价中较为先进的评价方式,使得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方式更为丰富,其中有:行动导向教学评价[12]、演示性评价[13]、档案袋评价[14]、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15]等;第三,在评价模式及评价体系建设上,我们既借鉴了国外CBE模式、双元制模式、MES模式[16]、CIPP模式[17]等,又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评价体系[18]、教学质量动态评价体系[19]、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20]、“宽基础,活模块”模式[21]等。

二、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主要不足

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在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其不足之处也有所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研究缺乏区分度,职业教育特色彰显不足

综观既有研究,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分度上比较模糊,未能彰显职业教育特色。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存在较为明显的普通教育评价身影,未能凸显职业教育的行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22]这一特征诉求。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其一,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在评价过程中直接借用普通教育的评价方式及评价体系;其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某一部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但整体性特色不够突出;其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提出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观点及应用策略,但策略与课程教学评价的实施呈二元分离状态,观点未能落于实际课程,从而导致评价实践反馈欠缺,职业教育特色的立足点略显空洞。

(二)研究缺乏清晰度,评价体系构建规范不足

新时期既有研究中,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文章有29篇,占文献总量的7.5%,有6篇文章结合专业背景展开评价研究,占样本总量的1.5%,而关于现状分析和经验总结的文章有23篇,占文献总量的6%。统计显示,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已从探索、借鉴国外经验逐步走向本土建构性研究,但在研究规范性和清晰度上也显现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学科评价专业清晰度不强。在研究体系构建时,多以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未能对评价对象进行深度操作,结合专业背景构建专业实体评价模式;二是通识课与实训课评价的权重划分不清晰。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权重模糊导致过程性评价定位偏失,进而使得评价在学科间的动态性不能体现;三是评价体系规范不够细致,应用性不能体现。评价体系研究的目的是引导、修正和改进整体教学、实现教学最终诉求,现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过于宽泛,评价体系的规范性、细致度不足,从而使得评价未能发力于实处,可操作性较难达成。

(三)研究缺乏实效度,推广应用的普适性不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成果推广更为迅速,而要使得研究成果得以更好推广,首要考虑的既是研究的实效性和普适性问题,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中也存在这个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学术上影响力不高,学术实效度缺乏。我们从文献被引频次进行分析发现,被引频次在30次以上的文献为0,有3篇文献被引频次在20~29次之间,被引频次在20次以上占文献总量的0.8%,说明仅有极少数的文献具有很强的学术影响力。而被引频次在5~19次之间的文献是41篇,占文献总量的10.6%,这部分文献对其他研究者具有较强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有16.5%的文献只被引用过1次,甚至有50.8%的文献从未被引用过。当然,被引频次和发表时间有关,但67.3%的文献仅被引用了1次甚至未被引用过,说明有超过2/3的研究成果学术影响力很低,学术影响力亟待提升。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上,成果普适性缺乏。文献分析表明,只有1.5%的文献结合到专业背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进行探索研究,研究的独特性、创新性开发不足,导致其较难实际应用到课程教学评价中,成果普适性未能有效彰显(见图2)。

图2 文献被引频次分析图

(四)研究缺乏耦合度,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归类分析表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在研究团体之间、研究主体与评价对象之间、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之间三个方面存在耦合度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其一,研究团体间合作研究略显不足。表现在研究过程中不同层次及学科背景的研究者缺乏合作,多元主体构成的学术共同体团队有待成型。其二,研究主体与评价对象之间耦合度不足。研究主体对评价对象不了解将造成理论与实际的分离,阻碍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使理论缺乏实践基础,容易导致知识本位。其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之间耦合度不足。从研究目的的出发点来看,既是期望通过研究来优化研究对象,从研究目的的归宿点来说,既是要通过研究成果达成优化研究对象的目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对象之间耦合度不足,导致真实需求偏失,成果价值转化率偏低。

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走向

基于研究现状,探寻研究趋势,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未来走向上,我们需要在如何凸显研究特色、如何提高研究信效度、如何加强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应用、如何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四个问题维度进行深度探索。

(一)凸显职教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特色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既有普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属性特点,又有培养直接指向就业型人才的属性特点,双属性特色确定了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必须凸显自身特色才能切合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作为引导和修正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必要手段,只有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才能更好的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作为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核心部分——课程与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和行动指标,其评价特色的凸显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首先,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特色的凸显,使得职业教育学科独立性增强,使得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领域化建设意识更为清晰,促进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发展;其次,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特色的凸显,使得其独特的评价主体——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合作更为紧密,四维评价主体的深度合作将在国家政策、知识素养、职业素质、操作能力四个层面为学生构建一体化发展平台;第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特色的凸显,把教师的理论与实训教学、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科研人员的研究与实验至于同一平台,使其互为促进,进而为“教、学、做、研”协同发展做好铺垫。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特色凸显,将把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自身发展、职业教育学生培养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体现出建构主义理论内涵,所以其特色能否有效凸显将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提高职教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信效度

衡量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学术贡献度和水平的高低,不仅与学术成果的数量有关,更与学术成果的质量成正比例关系。评价成果的学术质量高低,一般基于两个部分考虑,一是成果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二是学术文献被引频次。学术文献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被引频次越高,说明其学术贡献基数越大,对后续研究的预期贡献度就越高,也就表明成果的价值量相对较大。根据前文数据显示,大量研究人员在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发展贡献知识,但是被学术共同体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文献较为少有。虽然不能说产出的这些知识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是无效或是低效的,但是至少表明其对学科发展和后续研究的贡献度不高。由于我国部分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和信效度偏低,使得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建设与发展较为缓慢。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方面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信效度,将有利于加快学科建设进度,有利于具有中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特色的学术共同体的创建,更有利于增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所以,提高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信效度,提升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也将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需要突破的一个难题。

(三)加强职教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多元化方法的应用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在借鉴普通教育评价研究和国外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正在逐步构建本土化的评价模式。在研究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与其它学科的不断交互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审视和改进已有的评价方式方法,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正在逐渐完善自身的评价体系,并呈现出评价方法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研究方法应用上还略显单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受传统思维模式和传统研究模式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学科本体论问题的研究,研究的结构过于追求宏观和概括,致使研究方法主要以思辨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和质的研究较为少见,而以量化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形式更是极为少见。由于过于依赖于思辨演绎进行研究,致使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实训课程中产出的新问题未能纳入研究者的视域,从而制约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降低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动力的价值度。从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成果有效性的角度考虑,我国未来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上应该对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突破,积极提倡一些更为符合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特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应该更为深入课堂、企业和社会,如课堂观察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这些研究方法的应用将会更深层次的触及课程与教学实质,使得研究方法多元化得到加强,从而为学科发展、学生发展、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所以,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多元化方法的应用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四)强化职教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中,由于地域、生源、就业需求等条件的不同,即使同一专业或课程的评价标准也不尽相同,评价呈现“动态性”特征。如何处理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中的“动态性”评价问题,成为一个关注点。强化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论之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即是理论联系实际,它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树立正确的科研观、教学观、学习观和实践观;其次,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制定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标准时不仅要考虑标准的理论性,还应考虑其实用性和适用性,要倡导使用适合的、能够深入学校与实训基地实地进行的研究方法,从而能在教学一线发现新问题,把研究建立在科学实证的基础上;第三,在运用评价的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运用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灵活机制的原则,努力促成评价效果最优化,使得教学目标得以最大化实现。强化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成为解决评价“动态性”问题的有效的方法论之一,并将在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运用上做出贡献。所以,如何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正确处理 “动态性”评价问题,也将是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1]渠东玲.建国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职业技术教育.[EB/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45-2008020853.htm,2008-03-18.

[2]韩云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J].职教论坛,2011(1).

[3]于雯.创新教育与教学创新[J].职教通讯,2000(10).

[4]罗敏娜.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1).

[5]邓勇.高职院校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

[6]张家琼,朱德全.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知识论基础[J].职业技术教育,2009(28).

[7][17]陈彦,凌云.高职院校校本课程评价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8]陈伟忠.创造学生良好成长环境初探[J].职业技术,2006(4).

[9]张国芳,仲爱萍.构建以强化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中等职教课程新模式——宁波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10]吴倩,腾刚,任侃侠.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J].职业教育研究,2007(5).

[11]张小军.教学评价:教师成长与教学发展的催化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12]谢婷,肖玉.“新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

[13]彭元玲,陈平.演示性评价方式及其对高职教育评价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8(8).

[14]孟丽娟.档案袋评价在高职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研究,2008(5).

[15]时会美,张殿明.高职院校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

[16]杜国海.国外三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职教时空,2008(6).

[18]毕蓉.高职项目课程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19]程超.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动态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

[20]初立光.成人体育课程的微观“三重结构”理论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21]吴言.宽基础 活模块[J].职业技术教育(教研版),2000(1).

[22]阎保平.关于高职高专教师教学评价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

秦澎(1984-),男,广西桂林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朱德全(1966-),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教育评论等。

G712

A

1001-7518(2011)15-0062-04

责任编辑 葛力力

猜你喜欢
文献职业评价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职业写作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我爱的职业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