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士康”现象透视高职学生职业身心素质训练

2011-10-21 07:41□谢
职教论坛 2011年18期
关键词:富士康身心素质

□谢 斌

从“富士康”现象透视高职学生职业身心素质训练

□谢 斌

通过透视“富士康”公司青年员工的连续性自杀事件,以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为切入点,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试图从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形式、评价等四要素方面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身心素质训练,实现学生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良好有效的沟通能力和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生存、生活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地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职业身心素质;训练

一、“富士康”事件回顾与反思

从2010年1月23日到2010年5月26日台湾富士康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厂区共发生12起青年员工连续跳楼事件,造成12人死亡的严重后果,社会各界对这群年轻生命的逝去扼腕痛惜的同时,透过现象,冷静思考,不断地追问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青年员工的自杀事件频繁发生,各方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次事件进行分析,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表示:“我们很难说到底谁是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有很复杂的原因,各方面的原因可能都有,但他们心智还没有成熟,就过早地踏入这个社会,势必会出现一些负面现象”[1]。按照法国社会学“鼻祖”涂尔干在《自杀论》中的说法,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离,就越容易自杀。自杀是复杂的社会现象,从来不是因单一的因素导致。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但归根结底,主要是其社会适应能力不充分而导致的,其实,我们都知道,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这是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发展的趋势。现代的社会恐怕是谁跟不上节奏,谁就有可能被淘汰,这就是残酷而现实的社会。我们不应该去抱怨,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反思,怎样从时间、精神、思想以及能力上去调整,使我们尽快地适应这个社会。

二、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指中指出:“高职高专办学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文件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每次文件的出台,都给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都反映了国家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期望与要求,据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在基层,在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就业岗位主要是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方面的管理与操作人员?”[2],并且民企、中小企业仍是高职毕业生最大雇主,例如:在富士康的许多厂区均存在大量使用高职院校学生工的情况,在某些车间,学生工使用率高达50%[3]。

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大陆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共1215所,占全国高校2689所的45.18%[4],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超过 1500 万人[5],占全国高校在校生五成以上。近年来由于高职(专科)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在校人数激增,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高职(专科)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吴键教授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中,面对变化的社会环境,通过自身的心理调适和行为调整,使自身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维持良好的自下而上状态的过程”[6]。聂衍刚教授也曾指出:“良好社会适应行为的结构至少包括了独立生活、社会能力与学习、社会责任、自我定向、了解社会、社会交往、社会定向等七个方面”[7]。然而,纵观近年来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结论显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断下降,已达到一个令人吃惊的地步。美国学者Meehan(1992)在每一学年末对694名新生的调查结果表明,54%的被试报告在过去一年中曾产生自杀意念,10%的被试曾企图自杀;国家教委于1997年对全国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23.23%的人存在心理问题[8];李运华2005年在对961名在校大专生的调查表明,39.2%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甚至2.08%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9];王清宣2007年对778名在校大专生的调查表明,25.4%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10];王维英2007年在对1350名在校大专生的调查表明,42.7%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甚至10.1%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11];王小丽2007年在对700名在校中专生的调查表明,占测试总人数58.71%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社会适应不良行为,其中中度以上占测试总人数的27.29%[12]。

针对上述数据所折射出的职业类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如何完成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现学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无缝隙衔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学校的自身特色,学生的阶段性身心特征,全面有效地开展职业身心素质训练,但引用哪种教学理念,采用哪种训练载体,如何构建训练内容,利用哪种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有效实施职业身心素质训练的瓶颈。

三、构建高职院校职业身心素质训练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于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构成要素主要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与适应素质、学习与创新素质等十个方面组成[13]。

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科的严重分化,使完整人的教育趋于走向半个人的教育,从而致使学生综合性的职业身心素质严重不足,如何构建全人式的高职院校职业身心素质训练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由德国人库尔特·哈恩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60年代传播到美国,90年代引入到中国大陆,被国内社会上广泛推崇的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拓展训练,无论是其训练目标,还是训练内容或训练模式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身心素质的培养都能起到颇为显著的训练效果,其训练的目标是以先行后知、做中学的核心价值观理念为引领,以身体运动为载体,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沐浴灵符、彰显个性、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历练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训练内容基本上是在模拟的场地环境中进行,按其内容形式可分为陆地、水上、高空三大类;其训练流程主要由环境设置—破冰热身—项目体验—沟通合作—反思分享—抽象概括—经验重组—行动运用等八个部分组成。毛泽东同志早在1917年《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明确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智也。”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这对高职院校开展以身体活动为载体的职业身心素质训练奠定了一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高职院校职业身心素质训练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14]。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整体的教学目的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单元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目标的下属,是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解释,而课时目标是指具体一次课的目标,所以在制定整个职业身心素质训练的教学目标时,应按照不同层次的目标制定原则来制定,避免实践操作过程中脱离主题。在制定整体的课程目标时应该把握整个职业身心素质训练的最终目的,便于实现学生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良好有效的沟通能力和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总体训练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模块化分解,形成不同的单元,单元与单元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连带关系,例如:沟通单元、团队合作单元、生存能力单元等。课时教学目标是指对单元教学的目标的细化,以便于更好的把握住一次课所要完成的目标,例如:沟通单元可以具体包括如何发出信息、选择何种信息沟通渠道、如何进行信息反馈等具体课时教学目标。

(二)高职院校职业身心素质训练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指在经过课程设置和编制具体化了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师生研制而由学生获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15]。高职院校职业身心素质训练教学内容设置和结构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地域特点、学生需求、社会需要以及职业教育特点,建立多种模块的教学内容,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根据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所分设农林牧渔、交通、生物与制药、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19个大类,下设二级类77个,556种专业,我们将职业身心素质训练内容,按工场操作类、坐位类、站位类、变位类、特殊类等专业群职业特点进行分类,由企业、社会、学校等人员参加的专业群职业特点论证小组,对各专业群进行专业群职业特点分析(见图1),制订出各专业群职业身心素质训练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项目包括通识项目与专识项目两类,通识项目运用于所有专业群,主要目地是夯实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专识项目是根据不用专业群的职业特点,按水上、陆地、高空三种形式进行项目划分,主要目的是提高不同专业群学生专业的职业身心素质能力(见表1)。

(三)高职院校职业身心素质训练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作用,一种定型的教学活动结构的组合形式[16]。因此对于职业身心素质训练课程来说,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教学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的全面化。教学组织形式应以校年级分班授课为主,这主要是职业身心素质训练所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其范围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并出现了相交叉的现象,如采取校年级分班授课的组织形式,各专业的学生可以有效的交流,并能优势互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效的掌握运动技术,充分挖掘潜能、历练人格、沐浴灵符、彰显个性,进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学习。

图1 各专业群职业特点分析及训练项目确定流程图

(四)高职院校职业身心素质训练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就是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证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17]。对职业身心素质训练课程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职业身心素质训练学习的水平,更要关心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实行档案袋式的全面跟踪评价。所以在对职业身心素质训练课程学生学习评价的时候,评价内容应包括体能、认知情况、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感表现、合作与领导等方面,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考试方式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四、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正处在一个战略转型期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把经教材化的职业身心素质训练引进高职院校的完整教育中,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地补充与改革,更是完全符合现代人综合素质培养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它具有极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目前高职院校职业身心素质训练的研究还不全面,急需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做进一步地挖掘,让我们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不断开创高职院校职业身心素质训练的新局面,以便形成一个全新的高职院校职业身心素质训练课程体系。

表1 高职院校职业身心素质训练教学内容体系分类表

[1]王玮玮.富士康“十连跳”之谜.[N].广州日报,2010-05-24(10).

[2]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4-02-22(03).

[3]“两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调研总报告[EB/OL].http://tech.163.com/10/1009/15/6IIHU0KT000915BD.html.

[4]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068&in foid=1280796844414209.

[5]高等教育学校(机构)学生数[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10/info1261551707943110.htm.

[6]吴键.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基本概念的界定与核心目标[J].体育教学,2006(01):54.

[7]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52.

[8]杨兰兰,等.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09(06):1108.

[9]李运华.大学专科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02):77.

[10]王清宣.高职生人际关系不良的成因与对策[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18.

[11]王维英.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09(02)13.

[12]王小丽.中等职校生适应不良行为问题与教育建议[D].辽宁师范大学,2007:1.

[13]马必学,王式正.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9):1-2.

[14]韩桂凤.现代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97.

[15]黄甫全.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1.

[16]樊林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05.

[17]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20.

谢斌(1966-),男,江苏靖江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

G711

A

1001-7518(2011)18-0073-04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富士康身心素质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富士康高科技转型
给身心降个温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
身心八要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