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妤娜,彭建国
(1. 湖南城市学院 中文系,湖南 益阳 413000; 2. 湖南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长沙 410082)
安化梅城话单字调的实验语音学报告
何妤娜1,彭建国2
(1. 湖南城市学院 中文系,湖南 益阳 413000; 2. 湖南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长沙 410082)
单音节声调的语音实验结果表明,湖南安化梅城话的单音节声调包括阴平一个平调,调值可记作33,阳平、阴去、次阴去三个升调,调值分别为13、45和25,以及上声和阳去两个降调,调值分别记为31和21。
梅城话;单字调;实验语音学
安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北,资水中游,总面积4 948平方千米,总人口95万(2003年)。县内方言主要有三支:梅城话、东坪话、羊角话。方言学界以往对安化方言声调的描写多采用以听觉感知为基础的“听音笔录”的方法,如鲍厚星(2006)、孙益民(2004)等。迄今为止,安化方言尚无实验语音学方面的分析描写。本文首次采用实验语音学方法,对安化梅城话单字调加以分析与描写。
孙益民(2004)和鲍厚星(2006)采用传统的方法对梅城话的语音系统进行了记录与描述,孙益民(2004)在《湘语长益片与娄邵片在安化县境内的分界》将梅城话的声调描述为:“前乡话的单字调共有6个,轻声除外:阴平33、阳平13、上声41、阴去45、次阴去24、阳去21。(1)阴平的实际调值由“中”微降再升至“中”,现记作中平调33;(2)上声实际还没有降到1,现记住41。”[1]鲍厚星在《湘方言概要》一书中将梅城话的声调描述为:“阴平33、阳平13、上声31、阴去45、次阴去24、阳去21。”[2]
本文实验结果与其上所述略有不同,并展示了梅城话声调的更多细节。现将语音实验过程及结果详述如下。
共有七位发音人参与了本项实验,其中三位男性( M ),四位女性( F )。发音人均为土生土长的安化梅城人,都没有长时间离开过梅城,自身发音条件也比较好,从社会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的角度看,所有发音合作人都符合本实验的要求。
录音材料中每个声调各取九个单字,每位发音人各发两遍,这样共得到9х6х5х2=540个语音样本。在选取录音材料时,我们尽量按照每个单字的音节都由塞音加单元音[a,i,u,ʊ,o,ə] 构成,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减少声母和复韵母给声调带来的影响。以下是这次实验所用的字表:
阴 平: 巴 卟 包 端 刀 的 哥 根 高
阳 平: 耙 葡 浮 腾 桃 蹄 盘 皮 爬
上 声: 把 补 宝 等 岛 抵 果 给 搞
阴 去: 伯 布 报 凳 到 笔 过 隔 窖
次 阴 去: 怕 扑 炮 特 套 替 壳 克 靠
阳 去: 部 步 抱 段 道 地 赵 地 伴
录音时间是2007年10月。使用语音分析软件AdobeAuditionv1.5和单向麦克风直接录入计算机,以波形文件(wave)形式储存。采样率为22050Hz,量化精度为16位。
具体对语音材料声调分析采用的软件是Praat。首先采用人工方式确定声调时长,标准是从有规则脉冲处开始,到音节末尾处第二共振峰清晰可见处为止。然后在声调段上取十一个点并提取其频率值,再把频率值和时长值放入Excel表中,观察和分析所得数据。由于人对声调的感知呈对数方式,因此我们对基频值取对数。
为了比较声调在整个调域范围中的相对关系,本文采用下面的公式将基频值换算成T值,即五度制调值:
Ti = 5*[(lgF0i - lg F0min)/(lgF0max - lgF0min)]
公式中的F0i为i所对应的基频对数值,F0max和F0min分别表示特定发音人调域范围的最大基频值和最小基频值。整个公式可以表述为:将任意i点的基频对数值与整个调域范围中最小基频对数值的差,除以整个调域范围中最大基频对数值与最小基频对数值的差,其实质是将所有点的基频对数值放入数轴上0-1的区间,再乘以5,即再拉长至0-5的区间。最后的Ti即为i点所对应的五度制调值。[3]实验数据的分析与统计在Excel上进行,并依据数据画出声调的曲线图。
七位发音人的调形、调域和T值基本相同,因此本文只给出发音人M1的基频数据,之后还将给出七位发音人T值的综合数据以及根据T值综合数据所画的调形和调域分布图。
单音节声调的基频数值如表1所示。0至10表示11个基频提取点,A表示基频均值,S表示标准偏差,MS表示时长,基频均值、时长均值、标准偏差都保留整数。
表1:M1单音节基频 单位:赫兹(Hz)
七位发音人单音节声调T值的综合数值如表2所示。0至10表示11个基频提取点,A表示基频均值,S表示标准偏差,T均值与标准偏差均保留小数点后一位。七位发音人六个单字调的调形和调域分布如下图:
表2:七位发音人单音节声调T均值
图1 七位发音人六个单字调的调形和调域分布
表2中的数据及图1表明,六个单字调的调域分布除阴去调位于调域上端外,其余各调都位于调域中下部,其中次阴去跨度最大,从调域下端上升至调域上端。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各个声调的调形分布情况:①阴平调具体调值为2.3~2.7~2.6,其起音较低,点1、点2与上声点1、点2重合,从点3位置至终点比较平直,位于调域中部,可称之为中平调;②阳平调从点0到点1稍带下降趋势,从点2位置起上升至点8,点8至点10趋于平直,此调是位于调域下部的升曲线;③上声调从点0位置的2.4降到点10的0,差值较大,此调起于调域中部止于调域底端,是位于调域下部的降曲线;④阴去调调值从点0升至点8又从点8降至点10,是位于调域最上端的升曲线,曲线末稍带下降趋势;⑤次阴去调从点0位置的1.4升至点9位置的4.1,是位于调域中部的升曲线;⑥阳去调也是降调,具体调值从点0的1.3降至点10的0.3,阳去与上声调走势相似,但起点比上声调调值低了1.1,终点比上声调调值高了0.3,阳去调调域跨度不及上声调宽,调形明显比上声调平。
这些声调调形的共同点是起点和终点都呈下降趋势,这体现了人在发音开始及结束时发音器官及各种心理因素对调形的影响。虽然一开始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为尽量减小这些自然因素对声调本身造成的影响,在数据分析之初人工截取声调时,我们都是从有规则脉冲处开始,到音节末尾处第二共振峰清晰可见处为止,但是起音和收音对声调的影响依然可从图1调形中略见一二。
根据图1我们可基本确定单字调的调值。确定调值时,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准确描述调值的前提下,尽量拉开各调值间的差值,以便更好的区分各个声调。在确定调值前,我们可将T值0~1定为调值1的区间,T值1~2定为调值2的区间,T值2~3定为调值3的区间,T值3~4定为调值4的区间,T值4~5定为调值5的区间。我们本应根据声调的起点、终点及中段所在区间的位置确定调值。因为六个声调中段都没有较大的曲折,所以我们确定调值时,只考虑起点和终点即可。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可确定各调值如下:阴平起点与终点都在3区,整体走向比较平直,调值可定为33;阳平点1、点2和点3都在1区,终点在3区中部,调值可定为13;上声起于3区中部,止于0点,0点为1区,所以调值可定为31;阴去调值可定为45;次阴去起点在2区,终点在5区,调值可定为25;阳去调值可定为21。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看出,阳平与次阴去调形、调值相似,上声与阳去的调形、调值相近。
实验语音得出的调值可与孙益民、鲍厚星通过听音笔录所描写的声调调值相比较,可得出以下结论:实验语音的阴平33、阳平13、阴去45、阳去21四个声调的调值与鲍、孙两人所调查的调值一致;上声孙益民定为41,鲍厚星的结果与实验语音的结果一致,都为31;次阴去鲍厚星、孙益民皆定为24,实验语音结果显示为25。实验语音声调调形、调值与以往的描写在细节上有些不同:孙益民在他论文中提到阴平及上声调时所作的描述“(1)阴平的实际调值由“中”微降再升至“中”,现记作中平调33;(2)上声实际还没有降到1,现记住41”。[1](1)中描述与实验语音所显示不完全相同,图中阴平整条曲线都在调域中部,只是起点有少许下降,曲线中端看上去比两头要高;(2)中对上声的描述与图中所显示的差别就比较大了,图中上声的起点为3,终点降到T值最低点0,与(2)中所说完全不同。其余细节上的区别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传统方言学认为古声调的时长有区别,一般而言舒声长缓、入声短促,今仍保留入声的方言依旧具有此特点。今梅城话入声已分布于6个舒声调中,大部分古入声字归阴去、次阴去两调,其他各调中均有少部分古入声字。通过实验我们仍可看出,入声对梅城话声调时长的影响。
我们采用廖荣蓉(1988)对苏州话的声调时长的相对时长计算法来分析梅城方言的六个单音节声调的时长。相对时长的换算法一般取一项绝对时长值作为参考值,以它为100%,以其它各项绝对时长值和它相比的百分数作为它们的相对时长值。[4]我们仍以发音人M1的数据作为参考,把阴平的绝对时长作为100%,把其它声调的绝对时长和它相比而得的百分比值作为平均相对时长值,便可得出六个声调的相对时长值如下:阴平100,阳平114,上声95,阴去79,次阴去92,阳去94。我们也可根据七位发音人六个声调的T值及声调的平均绝对时长表绘制声调的绝对时长图如下:根据表4及图2所示,我们可以把六个声调时长的次序排列成:阳平>阴平>上声>阳去>次阴去>阴去。总的来说所有的声调时长相差不大,但我们还是很容易就能发现今声调中含古入声字少的舒声调时长比含古入声字多的舒声调要长,所以次阴去与阴去调的时长最短。阳平为升调且略带曲折,所以时长相对较长;阴平为平调,较为平直,时长也较长;上声调与阳去两个降调的走势和调值都比较相似,时长也比较接近。
图2 声调的绝对时长图
[1] 孙益民. 湘语长益片与娄邵片在安化县境内的分界[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4: 14-20.
[2] 鲍厚星. 湘方言概要[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0.
[3] 石峰. 论五度制记调法[J]. 天津师大学报, 1990(3): 67-72.
[4] 廖荣蓉. 苏州话单字和双字组的音长规律[A].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 1988: 5.
An Acoustic Study of Citation Tones in Anhua Meicheng Dialect
HE Yu-na1,PENG Jian-guo2
(1. Department of Chinese,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2.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Hunan 410082, China)
This article reports an acoustic investigation of citation tones in Anhua Meicheng dial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evel tone, three citation tones are rising shape and two citation tones are falling shape (T1 33; T2 23; T3 45; T4 25; T5 31; T6 21).
Meicheng dialect; citation tone; acoustic property
H 017
A
1672–1942(2011)01–0087–03
(责任编校:彭 萍)
2010-10-12
何妤娜(1983-),女,湖南益阳人,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