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崇信,阙东梅,郝小波,黎海平,宋 艳,田 歌
麻痹性斜视是由于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使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完全或部分麻痹而引起的眼球向麻痹肌作用相反的方向偏位[1-2],它是以眼球运动受限、复视、眩晕、恶心、呕吐等为特征的眼病。多为单眼发病,起病突然,患者常因严重的自觉症状而影响工作及生活。中医称为“目偏视”,“瞳神反背”等。本课题组于2004年1月—2009年3月采用眼肌直刺特色疗法治疗麻痹性斜视,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2009年3月于我院眼科门诊或住院的麻痹性斜视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各40例。治疗1组内直肌麻痹22例,外直肌麻痹18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18~63岁,平均 (32.2±6.8)岁。治疗2组内直肌麻痹21例,外直肌麻痹19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8~65岁,平均 (33.6±7.0)岁。对照组内直肌麻痹17例,外直肌麻痹23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9~62岁,平均 (33.7±6.3)岁。3组患者内外直肌麻痹、性别、年龄具有均衡性。
1.2 诊断标准[3](1)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2)眼球活动障碍,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活动受限;(3)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4)代偿头位,头向麻痹肌方向偏斜;(5)复视、双眼视一为二 (复视象检查确定麻痹肌);(6)头晕目眩或有恶心呕吐。
1.3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并以感染、炎症、创伤及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所致的麻痹性斜视为主要观察对象。
1.4 排除标准[4](1)年龄<18岁或>65岁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3)眶内、颅内占位性病变及糖尿病者。(4)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5 治疗方法 各组均积极治疗原发病。
治疗1组:采用一般针刺方法治疗麻痹性斜视。取穴百会(平刺0.5寸)、头维 (平刺0.5寸)、上星 (平刺0.5寸)、攒竹 (平刺0.5寸)、太阳 (斜刺0.5寸)、球后 (缓慢直刺1.0寸,不提插、不捻转)、上睛明 (缓慢直刺1.0寸,不提插、不捻转)、风池 (向鼻尖斜刺1.0寸)、合谷 (直刺1.0寸)等,手法为平补平泻,留针30 min,行针1次/d。
治疗2组:采用眼肌直刺特色疗法治疗麻痹性斜视。根据同视机检查确定麻痹肌,以相应的“眼肌穴”(眼外肌眼球壁起点后1 mm处之肌腹上)为主穴,先以1%丁卡因注射液充分表面麻醉,再采用0.25 mm×40.00 mm(1.5寸)的毫针,进针方向与眼球壁成10°~15°夹角,用力宜轻,进针深度约为1 mm。在“眼肌穴”处柔劲快速小幅度推动眼球来回运动,频率为120次/min,行针时间为1 min。行针后以抗菌药物眼液滴眼,预防感染。行针1次/d。
对照组:采用现代医学方法治疗麻痹性斜视。全身使用常规疗法 (金标准)给予维生素类药物、肌苷、三磷酸腺苷、辅酶等。
均以30 d为1个疗程,停用1周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1.6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4](1)病因及全身症状,如复视、眩晕、恶心呕吐、步履不稳等。(2)眼球运动检查。(3)复视像检查。(4)斜视角检查采用苏州六六视觉公司生产的YZ23B新一代同视机定量检查,对患有斜视、弱视、复视、隐斜视等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
1.7 疗效观察 疗效评定标准[4]:(1)临床治愈:眼球运动功能完全恢复,全身症状消失,能参加正常的工作和劳动。(2)显效:眼球运动功能基本恢复,全身症状基本消失,但仍有轻度复视,不遮盖患眼的情况下基本上能参加正常的工作和劳动。(3)有效:眼球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全身症状明显好转,但仍有较明显的复视症状,不遮盖患眼的情况下,生活和工作、劳动感到不方便,目标不准确。(4)无效:未达有效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疗效比较 3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1.52,P<0.01)。其中治疗1组、2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治疗1组与治疗2组疗效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3组疗效比较 (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2.2 3组治疗前后斜视度比较 治疗前3组的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组治疗前后斜视度比较,治疗1组及治疗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组斜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治疗1组与对照组、治疗2组与对照组、治疗1组与治疗2组治疗后斜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后斜视度比较 (±s,度)Table 2 Angle of strabismus comparis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表2 3组治疗前后斜视度比较 (±s,度)Table 2 Angle of strabismus comparis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1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1组 40 15.6±4.8 9.6±3.2*治疗2组 40 14.9±5.0 4.9±2.9*▲对照组 40 15.5±5.7 13.9±3.7△▲F>0.05 <0.01 0.92 10.47 P值值
麻痹性斜视病因复杂,主要有:神经系统疾病,颅内血管病、炎症或肿瘤,肌肉疾病,代谢或内分泌障碍,创伤等。西医治疗以口服维生素类药为主,疗效不够理想,晚期予手术治疗。针灸治疗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已为临床所证实。一般采用局部与远端穴位配合治疗,其主要作用有: (1)解除中枢(脊髓)神经抑制状态;(2)促进神经再生恢复; (3)促进损伤肌、神经纤维芽枝生长。针刺百会、头维、上星穴疏调全身气血及局部之经气;针刺攒竹、太阳、球后、上睛明、风池、合谷穴可收舒筋通络,补益气血,调理阳明之功效,同时合谷穴为循经远取,亦有“头面合谷求”之意;其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中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针刺可以有效改善颈内动脉和眼动脉的血流情况,可增强组织代谢,活跃微循环,改善眼局部缺血缺氧状态[5-6]。眼肌直刺疗法可以直接针刺相应的麻痹肌,以达到直接兴奋麻痹肌肉,提高神经兴奋性,使肌肉收缩加强,促使肌肉功能恢复的目的。本课题组采用国内外公认的测量斜视度较好的定量方法——同视机测量斜视度,并通过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斜视角变化,对现代医学及常规针刺手法及眼肌直刺特色疗法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的评价。本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的针刺治疗及眼肌直刺特色疗法对麻痹性斜视均有很好的疗效,其中,治疗2组采用眼肌直刺特色方法治疗后的斜视度变化幅度最大。相比之下,眼肌直刺特色疗法针对不同的麻痹肌直接针刺相应的肌肉,治疗更有针对性,具有更好的疗效,其操作更简便,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1 毛文书.眼科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75.
2 庞荣,张彬.中西医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概况[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1029.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ZY),1994:114-11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Z].1997.
5 张彬,庞荣,贾海波,等.培土健肌汤配合针刺"四穴八针"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5):1726.
6 尤景春.运动神经肌肉电刺激对鼠骨骼肌微血管灌流的影响 [J].国外医学·物理与康复学分册,1992,1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