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振宇
(安阳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安阳455000)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牛振宇
(安阳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安阳455000)
外宣翻译是进行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是集外交学、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为一体的交叉性实用学科。与一般文艺和商业翻译不同,外宣翻译具有其独特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也对译员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外宣翻译;传播学;特点与要求
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翻译的简称,是对外传播我国政策,使世界了解中国,改善我国海外形象的重要手段。对于“外宣翻译”的概念,不同学者给予了不同定义。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曾利沙提出:“外宣翻译包括政治经济、国防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状况的对外介绍,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公告,或各地市政建设宣传,招商与旅游宣传、各种国际性活动,以及行业展览活动宣传。”[1]这个定义充分说明了外宣翻译是一项应用广泛、包罗万象的翻译宣传活动。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宣翻译研究专家张健教授提出: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前提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广义的外宣翻译包罗万象,几乎涵盖所有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的有关翻译活动,即人们所说的“大外宣”概念。狭义的外宣翻译主要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和企业单位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
当今中国日益强大,中国人民的经济生活也渐渐融入国际社会,可是国外大众对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却所知不多。另外,国际论坛的话语权还被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控制,而我国的国际形象时常受到歪曲,我国对外宣传的声音也常常被埋没。因此,研究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在当今中国特别重要。
根据以上外宣翻译的相关概念可知,外宣翻译是外交学、传播学、跨文化交际与应用型翻译的集合。因此,外宣翻译除了应该遵循翻译的一般原则外,还有不同于其他翻译的特点,尤其是不同于文学翻译的独特特征。本文将从外宣翻译的政治性、传播性和跨文化交际性三个方面探讨外宣翻译的特色。
(一)政治外交上的严肃性与准确性
外宣翻译承担着向国际社会传递信息,塑造我国国际形象,澄清事实,同国外媒体展开舆论战,争取我国国际利益等重要任务,因此它首先要具有政治外交上的严肃和准确性。这就意味着外宣翻译常常要超越翻译中意义上的简单对等,更要注重敏感的政治细节,以严肃态度确保政治与外交上的正确性。
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常常涉及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国家独立等严肃的政治问题,如果政治敏感性不强,稍一疏忽就会造成政治上的失误和国家利益的损失。一些国外媒体喜欢在国家统一问题上做文章,常常对这些敏感问题的措辞做手脚,因此进行这类问题的翻译时要时刻保持警惕。
例如:有些西方媒体常常把我国的“祖国统一”称为“national unification”,而我国进行对外翻译报道时则更多采用“national reunification”,表示我国早已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家庭团聚”应该被翻译为“family reunification”一样。另外,“中国大陆”应该译为“the mainland of China”,或者“China's mainland”,或者简译为“the mainland”,而有些西方媒体却常常采用“mainland China”,意为“大陆中国”,言外之意是还有“另外一个中国”,其不良居心可见。另外,有些西方媒体在讨论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时,常常使用“China and Taiwan”,而我国进行外宣翻译时,则应该采用“mainland and Taiwan”[2]408。
由此可见,由于对外翻译的特殊性,进行对外翻译时,译员要随时保持政治敏感性,注意每一个容易出错的细节,才能保证外宣翻译的严肃与正确性。
(二)传播过程中的有效性
外宣翻译是一种重要的对外宣传途径,跟文学翻译有巨大的差别,其最终目的不是进行文学欣赏,而是进行对外宣传。无论翻译得多么优美,如果不能被国外受众接受,那也是徒劳。因此,在外宣翻译中,要特别注重宣传的有效性。
美国传播学权威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ewell,1902—1977)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五要素”,认为任何传播过程都包括五个要素: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3]其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是“效果”(WHAT EFFECT),如果没有效果,前四个环节都是无用的,因为任何宣传活动都必须以使受众接受并信服宣传内容为根本目的。
我国对外宣传也要讲究一个效果问题。外国受众对中国国内利用各种新闻媒介,通过外宣翻译而传播出去的外宣报道是否接受——即对外宣传的传播效果如何——是外宣翻译和报道的核心。重视对外宣传的有效性,追求传播上的实际效果,是外宣翻译独特的特色之一。
例如,某篇介绍中国端午龙舟盛会的散文这样写道:“轻快的龙舟如银河流星,瑰丽的彩船似海市蜃楼,两岸那金碧辉煌的彩楼连成一片水晶宫,是仙境?是梦境?”这么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段很优美的散文,可是如果把它翻译成对外宣传材料效果就很不一样:“The lightsome dragon-boats appear on the river as though the stars twinkle in the Milky Way.The richly decorated pleasure-boats look like a scene of mirage.The splendid awnings in green and gold chain into a palace of crystal.Is this a fairyland or a mere dream?”
读了这段“优美”翻译,一位友好的美国记者评论道:“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发笑,因为首先文字就充满了错误。它没有提供关于龙舟会的必要材料,却似乎企图向读者下一阵‘倾盆大雨’,用种种离奇、夸大的说法表明龙舟多么了不起,但无意中却使用了滑稽的语言,让读者边看边笑,而得不到什么信息。”[2]404
由此可见,外宣翻译跟文学翻译有天壤之别,它不重视语言的过分华丽,也不应该太过关注逐字逐句的严苛准确性。外宣翻译的最重要目标不是使外国受众享受译文的美感,向受众传播信息,介绍我国的情况。
(三)跨文化交际性
外宣翻译通常是把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政策措施,或者历史文化传统介绍给国外受众,其受众是国外的一般读者,或国外政治外交界人士,他们跟我们不仅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思想意识形态也不相同。因此,外宣翻译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翻译,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具有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性。
由于中外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我国有很多中国特色的词汇。在翻译这些词汇时,如果不加以解释,国外受众则很难理解。例如有一次外交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三大法宝’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战胜了敌人,在过去的三十年来,我们也用了新的‘三大法宝’。”在这个句子中,老“三大法宝”和新“三大法宝”都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产物。如果不把“三大法宝”的内容进行解释,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环境中的读者则完全不可理解。
另外,中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也不同。中国的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认为个人应该为集体牺牲。而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则强调个人主义,认为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至上。因此,对于我国对外翻译和宣传中的某些集体主义英雄人物,西方文化氛围中的受众一时难以接受。
例如,有一则外宣报道赞扬一位舍己为人的村支书,在洪灾中忙着抢救村民群众,却丧失了自己的妻子儿女。他说:“儿子没了不要紧,只要群众的生命财产保住了就行。”如果我们真的把这段话当做外宣翻译的材料,翻译为:“The loss of my son means nothing,provided that the villagers and their properties are protected.”said the village Party secretary.就会给国外读者造成很多误解。这样翻译在国内读者看来似乎很自然,也许还会对这位公而忘私的党支部书记产生崇敬。但是在外国读者看来,这位书记的话是很难令人接受的,因为他们崇尚个人主义,个人和家庭的合理利益应该得到保证,虽然他们也许会尊重这位书记的行为,可是会觉得他的话缺少了一些亲情。
外宣翻译的以上特点决定了其特殊的翻译要求。正是因为外宣翻译非常强调政治外交上的严肃性和准确性,它才要求译员必须保持政治上的敏感;正是因为它强调对外传播的效果,所以它必然要求外宣翻译言简意赅,以传达信息为主,并可以进行注解性增译。
(一)外宣译员要保持政治上的敏感性
如前所述,外宣翻译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非常强调政治外交上的严肃性和准确性,所以对外翻译的译员必须随时保持政治上的敏感性,在进行翻译时必须做到字斟句酌,如果译员稍不注意,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例如,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联合王国政府声明: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没有足够的政治敏感度,这里的“交还”很容易翻译成“return”,那就意味着香港的主权曾经被中国政府转让给英国,现在英国又归还了。而实际上,我国政府从来不承认清政府在列强胁迫下签署的丧权辱国条约,一直认为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因此,“交还”应被翻译为“restore”,即把本应属于某人的东西物归还原主,比“return”更加贴切。
(二)以传递信息为主,可以进行解释性增译
如上所述,外宣翻译强调的是对外宣传的效果,因此只要可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原文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增减。此外,有时为了使国外受众更好地理解译文,译员还可以、有时甚至必须采用增译的方法,对原文作出一定的解释[4]。
翻译的关联理论认为:翻译不是源语与译语的直接交流,而是一种“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译者必须时时寻找“最佳关联”,使译文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关联,并且让译文读者无须付出不必要的劳动,使翻译活动取得成功。
为了达到最佳关联的效果,外宣翻译常常需要向外国读者提供一些必要的补充和解释性信息。由于很多外国受众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知之甚少,所以一些基本的信息也常常需要进行解释性增译。例如,在外宣翻译中出现人名时,如巴金、曹禺,最好不要立即音译为“Ba Jin”和“Cao Yu”,而要加上一些解释性的词语,如“the famous Chinese novelist Ba Jin,and playwright Cao Yu”。再比如,“解放前”和“解放后”最好不要翻译为“before/after liberation”,而应该解释得更加清楚一些,翻译为:“before/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曾利沙.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2]张健.英语新闻业务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6.
[4]蔡帼芬.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Analysis of Features and Requirements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for Foreign Audience
NIU Zhen-y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nyang Normal University,Anyang 455000,Chin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for foreign audience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foreign publicity.It integrates theory of diplomacy,mass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Unlike literary and commercial translation,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for foreign audience has its unique concept and features,and it imposes special requirements upon the translator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for foreign audience;mass communication;features and requirements
H315.9
A
1001-7836(2011)03-0130-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3.052
2010-08-20
牛振宇(1982-),男,河南安阳人,助教。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