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的干预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1-11-14 06:10:34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观点少数民族个体

崔 淼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银川750021)

美国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的干预及对我国的启示

崔 淼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银川750021)

民族认同对在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中,文化和人口占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自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对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方面给予恰当的引导将会对他们未来的文化适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美国学者Carol Markstrom-Adams和Margret B.Spencer借助观点采择的理论,指出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过程中的三个阻碍因素,并根据E.Erikson,J.Marcia,M.Atkinson和Spencer等人的青少年认同发展理论,提出了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的五步干预模型,该模型可以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民族认同;干预;少数民族青少年

在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中,文化和人口占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个体,如何发展起关于他们本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如何认识自己的民族群体与主流社会的文化以及其他民族的关系,通常把个体在这些方面的综合认识称为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社会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以及文化人类学所关注的问题,对民族教育研究来讲,也是一个基础的问题[1]。文化可以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或者称之为劣势文化)。处在劣势文化的个体要融入主流文化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适应。处在青少年期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关键期的大学生在离开自己家乡的主流文化,融入就学地区的主流文化中也存在着人们所谓的“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例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要融入到城市文化中,来自南方的大学生要融入北方城市文化中,来自北方的大学生也要融入南方城市文化中,每一种文化下的个体融入主流文化的进程都是个体自我成长的认同过程。如何帮助这些需要适应主流文化的少数或者弱势群体迅速建立自我认同,顺利进入主流文化,减少文化冲击带来的阵痛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领域。民族认同的研究是目前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热点问题,当前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民族认同是什么、现状如何、历史由来、发展变化等话题,很少关注青少年民族认同干预的领域。本文介绍的少数民族青少年模型在此领域颇有建树的Carol Markstrom-Adams和 Margret B.Spencer提出的模型,他们借助观点采择的理论,根据青少年认同发展理论,提出了美国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的干预模型,该模型从提出到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既有理论也有大量实践证明的模型[2]696-697,能为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研究的新视点。

一、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干预模型的理论框架的基础

青少年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认同,他们努力尝试各种角色和生活方式以达到最优的适应。Erikson的认同理论指出个体的成熟过程是在解决了一系列冲突后形成的健康的同一感。这一理论适用于所有的青少年,也适用于处于较为复杂环境的少数民族青少年,他们的同一是社会单位的同一,即身体和文化的同一。

少数民族青少年和全美的其他的青少年的发展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他们都处于生理的关键期,有着相同的认知获得过程,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需要忠诚、亲密和信任感。但少数民族青少年不断感到来自社会的压力,在主流文化背景下,他们的少数民族身份不再有价值,无法支持他们的同一。

认同包括自我意识和实现愿望,这个愿望就是归属的需要。由于不同肤色、语言以及刻板印象使得归属变得复杂。年轻人的认知技能已经完善,他们可以对细微的期望和偏见很敏感。在少数民族的文化情景下,青少年感受到的是同族的友善,但和白人接触中却被他们不信任、歧视。少数民族青少年面临着“我是谁?”及“我的民族又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少数民族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Carol Markstrom-Adams&Margret B.Spencer的干预模型从文化和发展任务结合的角度出发,希望在干预过程中既要注意到少数民族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又可接受主流文化,整合文化之间的冲突,达到健康的同一[2]697,[3]84。

少数民族青少年干预模型的基础是观点采择(roletaking)。观点采择是指个体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从他人那里得到对周遭事物的看法,这一过程促进个体的社会性的发展,减少自我中心,在认同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又被称之为社会认知、角色采择、个人知觉和去自我中心。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社会性观点采择的培养,可以创造一种使青少年对自己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异同比较的情境。

二、三个阻碍少数民族青少年观点采择的因素

(一)贫穷、城内居民、不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有限的雇佣、学徒机会

在美国,有40%少数民族青少年处在贫穷和少数民族身份的双劣势地位,他们抵御怀孕、犯罪、药物滥用等自毁行为的能力差。就少数民族青少年而言,他们的首要问题是生存,他们对认同的探索和观点采择任务的投入相对较少。不平等的教育机会使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受雇佣机会减少,并限制他们得到好的学徒身份,这些又对他们对未来观点采择产生负面作用。贫穷、城内居民、不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有限的雇佣、学徒机会造成的少数民族的青少年认同的危机是他们会退出主流文化来确保他们个人价值的自我知觉。

(二)同化

同化在青少年完成正常发展任务和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最为突出的。少数民族对主流文化的吸收、同化,包括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衣着、饮食,甚至起名字、改姓、娱乐方式及非正式团体等。少数民族在一生的发展中要吸收和同化主流文化,达到对它的最优适应,青少年是吸收和同化的适应最佳时机。同化的压力所产生的危机是少数民族青少年可能会脱离自己民族群体,完全地接受主流文化。

(三)移民

对移民而言,归属感极为重要。他们从多数民族成为少数民族,他们的外来者的身份削弱了他们的自我功能,新的同一过程等于自我的重生。移民所要解决的问题同少数民族青少年是相似的。已有的研究发现,所有人类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转变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青少年到成年阶段的发展过程。少数民族青少年的主要危机是他们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坚持自己民族的规范和期望,另一方面他们要积极接受主流文化,成为主流社会的一员,这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移民青少年必须能够区分何时何地表现何种文化下的价值观和行为,并能够接受主流社会给予自己的帮助,不因接受帮助而认为自己的民族没有“面子”。

三、认同发展的理论模型

(一)E.Erikson & J.Marcia的认同发展理论

E.Erikson(1968)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达到认同的个体,他的发展历史和身处的社会历史经验结合的最高点。因此,认同过程是个体和共有文化的建立的同一。显然,认同过程是个体、社会、文化及历史经验的结合[4]。J.Marcia(1966)将E.Erikson的认同作以操作定义,他将认同分为四个状态:成功、延迟、拒斥及散漫[5]。

(二)Atkinson,Morten&Sue的少数民族认同模型(MID)

Atkinson,Morten&Sue的模型(1989)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四种态度:a.指向自己;b.指向同民族中的其他人;c.指向其他民族中的人;d.指向主流民族(见表1)[6]。

表1 少数民族认同发展模型

阶段1是遵从(conformity)阶段,青少年鄙视自己的民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亲近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在阶段2,或称之为失调(dissonance)阶段,青少年对原来持有的观念产生了质疑,对自己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及主流群体的态度失调,并有冲突的体验。阶段3,抵制(resistance)和浸入(immersion)阶段,开始欣赏自己和自己的民族群体,拒绝主流文化,用双重标准来判断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在阶段4,反省(introspection)阶段,个体认为先前对主流文化的贬抑及种族中心主义的看法有不妥之处。最后的阶段是协调阶段(synergetic articulation and awareness),个体对自己、自己的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持有欣赏的态度,不排斥主流民族文化中积极的东西,采取开放的态度[6]。

(三)生态系统的现象学变异模型(Phenomenological Variant of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Spencer的模型(1994)与 E.Erikson&J.Marcia的及 MID模型都强调青少年的发展是意义建构(meaning-making)的过程,不同的是他将意义建构的过程放在更大的生态背景当中。这一模型不同于其他模型,它没有直接或简单地描述已成型的归因和发展阶段的结果之间的关系,而是考察年轻人的积极地意义建构的过程:(1)第一步,关于刻板印象和偏见的自我评价;(2)第二步,对环境应激的知觉;(3)有策略地使用应对方式(第三步);(4)第四步,认同突变地创造性的发展;(5)第五步,关于发展结果的自我评价过程(从第五步返回到第一步)(见下图)[2]710,[3]90,[7]。

(四)模型间的比较

Atkinson等的MID模型和Macia的模型间有共同的特征,这两个模型都注意到在最高层次的认同水平上才可能出现探索和有选择地思考。Phinney对两个模型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结果可从表2中看到[8]。

Phinney指出,在MID中模型没有和散漫相应的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少数民族青少年不存在着散漫状态。散漫的主要特征是缺乏对任何形式的同一的投入,无论是对主流群体的同一还是对少数民族的同一。散漫与MID模型中的1、3、5阶段不同,这三个阶段都有投入。而且,处于散漫状态的少数民族青少年不会参与民族认同冲突的探索,因此他们也不会处于MID模型中的2、4阶段,这两个阶段正处于认同冲突阶段。因此,我们可以断言MID模型中不包括处在少数民族认同散漫状态的青少年,他们不能归类到MID模型的任意一个阶段[8~9]。

在Spencer的生态系统的现象学变异模型中,第四阶段(突变地同一)与其他两个模型没有相应之处,这一阶段将同一过程置于危机因素、遭遇应激、应对方法及发展结果的整个文化背景中,该模型在五个阶段中一直追寻着青少年认同发展的轨迹。

表2 Macia的认同状态模型和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模型(MID)之间的比较

这三个认同形成的模型对描述复杂的少数民族认同的发展非常有益,下面我们将讨论针对发展模型各阶段进行的认同干预的模型[2]721,[3]92。

四、基于观点采择训练的认同干预

Enright&Deist(1979)提出社会观点采择对认同的形成起着两个关键的作用:1)了解与他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2)了解自己与他人不同之处、独特之处在哪里。自我和他人的相似及区别是社会观点采择的核心。实验结果已经证明观点采择的训练可以提高道德推理水平,促进人际问题的解决并减少犯罪[2]723。理论上,观点采择的训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自我中心,越高的成熟水平与低的自我意识水平及少的自我中心的行为相关。因此,Spencer借助观点采择的训练来促进认同的发展和减少自我中心[3]94。

五、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认同干预

在应用观点采择的方法时,针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认同干预策略有其独特之处。在Spencer的模型的第三阶段(应对阶段)观点采择非常有用,在第四阶段(突变地同一阶段)的观点采择的介入非常适用。同时,还要考虑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干预的领域及结构。

(一)干预时模型的意义

在MID模型的第五阶段(协调阶段),因为青少年已达到恰当地同一,不需要干预的介入。在Macia模型中的拒斥阶段、MID模型的遵从阶段及抵制和沉浸阶段,个体没有冲突,也没有要改变的动机,不会主动寻求干预。在散漫和探索(Macia)或失调和反省(MID)阶段,个体处在冲突之中,他们需要干预并且很少抵抗干预和治疗。这里处在散漫阶段的青少年,他们虽然没有同一的问题,但应引起专家的注意。

(二)认同的领域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解决人际、理想角色与投入的关系。在少数民族群体中进行观点采择的训练,少数民族的自尊心(ethnicity)在认同领域中或许是最值得提到的。种族的同一在认同领域中也非常突出,是年轻人自我概念的主要成分,对他们的调适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观点采择的干预应该能够反映认同的各个领域,包括种族的同一。

(三)认同干预的结构

在MID模型中,对自己、对自己民族群体、对其他少数民族的群体及对主流民族的四种态度,提供了观点采择和探索训练的干预结构。

首先,对自己的态度的观点采择的中心任务是理解种族的自尊、自我接受及种族自我知觉的其他方面的感受。这种态度要拒绝接受来自一些少数民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关于偏见和歧视的体验。尽管,大多少数民族青少年不会内化他们民族的负性的价值,但它也产生了潜在的负性影响。

其次,对同族的态度。年轻人观点采择的主要问题是有民族自豪感、民族归属感。年轻人希望能够探索到对自己有用的认同结果。例如,在考虑职业问题时,他们会考察自己民族群体的职业选择。他们发现他们的职业理想远离现实,所受的教育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再次,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态度。对其他民族的观点采择,可以使青少年熟悉其他民族的价值、信仰及文化实践,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少数民族所受的偏见和歧视的影响。年轻人区别自己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异同,可以使他们更好地意识到贫穷、城内居民、教育限制是如何影响其他民族及同化的压力。

最后,对主流民族的态度。个体又一次被鼓励接受主流民族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去探索主流文化与自己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2]728,[3]37。

六、对我国青少年认同干预的启示

第一,在我国由于城乡差别,农村的青少年自我成长与城市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区别,在大学阶段的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应该受到关注。农村学生上大学,是他们离开农村的一种途径,他们在以城市文化为主流文化的环境中生活,希望成为未来的城里人,更为迫切地要融入主流文化、适应和接受城市文化。在他们中间有着更多的内向、自卑、抑郁、人际交往问题。如何帮助这些主流文化下的弱势群体建立认同,顺利进入主流文化是相关工作者可以研究的领域。

第二,对这些有帮助需求的少数群体可以找一些有着共同背景但已建立认同的人定期分享经验,起到角色示范的作用。

第三,注重自身原有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不一致性,既要保持自己的文化,又要掌握当前文化生存的必要技能。事实上,就是达到多元文化的同一。不同的人群应采用不同的干预策略。城乡文化和南北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文化冲击,需要用不同的干预策略,尽量使个体多接受文化中积极的方面,同时保留自己文化中正向的东西,不能就适应谈适应,抛弃原有文化中好的一面,吸收现有主流文化中消极负面的东西。

[1]万明刚.论民族认同的发展及其研究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1994,(3):23 -25.

[2]Spencer,M.B.(2008).Phenomenology and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Development of Diverse Groups In W.Damon and R.Lerner(Eds.),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An Advanced course(Chap.19)(pp.696-735).NeWYork:Wiley Publishers.

[3]Spencer,M.B.,& Carol MarkstroM-Adams.A model for identity intervention with minority adolescents[M].In:Archer,S.L.(Ed.)Interventions for Adolescent Identity Development.Sage Publications,Inc.1994:84 -102.

[4]Erikson,E.H.Identity:Youth and crisis[M].NeWYork:Norton 1968:89-124.

[5]Marcia,J.E.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 identity statu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6,(3):551 -558.

[6]Atkinson,D.R.,Morten,G.& Sue,D.W.Counseling A-merican minorities,(2nd ed.)[M].Dubuque.IA:WilliaMC.Brown,1989.

[7]Spencer.M.B.“ Cultural cognition and social cognition as identity correlates of Black children's personal-social development”In M.B.Spencer,G.K.Brookins,& W.R.Allen(Eds.),Beginnings:Social and affective development of black children[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Inc,1985:215 -230.

[8]Phinney,J.S.Identity formation at the interface of cultur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Piaget Society,Santa Monica,CA,1997.

[9]Phinney,J.S.When we talk about American ethnic groups,what do we mea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6,(51):918-927.

The Model of Five-step Intervention of Minority Adolescence Identity in America and Its Inspiration for us

CUI Miao
(College of Education,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

Ethnic identit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minority adolescent's self-development in a multiethnic and multicultural society.Adolescence hood is a critical period in self development,if appropriate guidance is focused on their identity process,it will be good for their culture adaption in the future.FroMrole-taking view,Carol Markstrom-Adams and Margret B.Spencer,two American psychologists pointed out that three factors obstruct minority adolescence development.They put forward a model of five-step intervention of minority adolescence identity,which can insight u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ethnic identity;intervention;minority adolescence

G759(712)

A

1001-7836(2011)03-0091-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3.038

2010-08-16

崔淼(1976-),女,宁夏吴忠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观点少数民族个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观点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业内观点
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04
新锐观点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