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霞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高中生心理理论及其与同伴接纳关系的研究
闫 霞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以90名高中生为被试,考察了心理理论能力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升高,高中生的心理理论水平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高中生心理理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同伴接纳类型高中生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同伴接纳类型不能很好地预测心理理论能力,而心理理论能力总分能显著地预测高中生的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力。
高中生;心理理论;同伴接纳
心理理论是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和认知,它使得个体能够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心理理论的获得和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社会交往。而在个体成长的早期阶段,同伴在其社会交往中居于核心地位,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同伴接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1]。Slaughter(2002)等人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理论与其社会偏好呈正相关,受欢迎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被拒绝儿童。Badenes(2000)等人的研究发现受欢迎儿童比受拒绝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2]7。
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者也探讨了心理理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郑信军(2004)对7~11岁儿童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总体上,受欢迎学生的特质理解能力显著优于被拒斥学生[3]。李东林(2007)研究了5~9岁儿童心理理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社会地位的儿童心理理论能力无显著差异,心理理论能力能较好地预测其社会影响力[2]30。
鉴于以往的研究对象大都是幼儿、小学阶段的儿童,本研究将以高中生为对象探讨心理理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以期为青少年社会性的发展和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2.1 被试
在河南省南阳市的一所高中抽取90名学生,年龄范围:16~19.3岁。高一、高二、高三各30人,平均年龄分别为16.61、17.65、18.59。男女各45 人,平均年龄分别是17.52和17.72。
2.2 材料
根据Happe等人(1998)关于成年人心理理论的测验——心理理论故事改编而成,由两类心理理论故事组成,一类是白谎故事,一类双重欺骗心理理论故事。
2.2.1 白谎故事
一天,李阿姨来看望东东。东东很喜欢李阿姨,可是今天她戴了一顶新帽子,东东觉得这顶新帽子很难看,他认为李阿姨戴着新帽子看起来很傻,而原来那顶帽子很漂亮。但当李阿姨问东东:“我这顶新帽子怎么样?”东东说:“很漂亮。”问题是:为什么东东会那样说?得分和答案举例:谈到关于白谎言或不伤害李阿姨的感情得2分;很一般性地谈到特质,如他是个漂亮男孩或他喜欢李阿姨等,得1分;谈到无联系的或不正确的事情或感情,如他喜欢帽子,他想骗她等,得0分。
2.2.2 双重欺骗心理理论故事
一名刚刚抢劫了一个商店的劫匪正在逃跑。在他返家的路上,一名正在巡逻的警察看到他的手套掉了。巡警并不知此人是个劫匪,他只是想告诉他手套掉了。但当巡警对劫匪喊道:“嗨,站住!”劫匪转过身来,看到巡警,停了下来,并举起了双手,承认了刚才抢劫的事情。问题:劫匪为什么会举起双手承认犯罪?得分和答案举例:回答因为他以为警察知道他抢了商店,得2分;回答因为他想自己已经被抓了,得1分;其他谈到无联系的或不正确的事情或感情,得0分[4]67。
2.3 测量与实验
2.3.1 同伴接纳的测量
采用Coie和Dodge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测量同伴接纳水平的经典方法——同伴提名法来测量被试的社会地位。以被试所在的班级为单位,对班级内的所有儿童进行个别施测,要求他们说出自己所在班级范围内最喜欢的三位同学(积极提名)和最不喜欢的三位同学(消极提名),得出被试所得的积极提名分和消极提名分。然后计算出儿童所获得的社会偏好分数SP(SP=积极提名分—消极提名分)和社会影响力分数SI(SI=积极提名分+消极提名分)。社会偏好分数表现了高中生受同伴接纳的程度。以社会偏好分和社会影响力分数为基础可以将高中生划分为四种同伴地位群体: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普通型。同伴地位分类标准及类型见表1。
2.3.2 心理理论测验
采用个别实测的方式,对被试进行双重欺骗心理理论故事测验和白谎故事测验,按照实验材料所给的得分与答案举例进行记分,并将这两个测验的分数相加作为心理理论总分。每个被试大约用时15分钟,为控制顺序效应,测验时对任务顺序,问题顺序在被试之间加以平衡。
2.3.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表1 同伴提名法分类标准表
3.1 高中生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3.1.1 不同年龄、年级高中生心理理论任务成绩的比较
不同年龄、年级高中生在双重欺骗心理理论故事测验、白谎故事测验和心理理论任务总分上的成绩分别见表2和表3。
表2 不同年龄高中生心理理论各任务上的平均成绩(M)与标准差(SD)
表3 不同年级高中生心理理论各任务上的平均成绩(M)与标准差(SD)
为了考察不同年龄、年级高中生心理理论的表现差异,以高中生在两种心理理论任务以及心理理论总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被试心理理论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F(3,86)=13.96,P > 0.05)。不同年级高中生心理理论得分差异也不显著(F(2,87)=39.49,P >0.05),见表4 和表5。
表4 不同年龄高中生心理理论成绩的方差分析表
3.1.2 不同性别高中生心理理论任务成绩的比较
不同性别高中生在白谎、双重欺骗任务和心理理论总分上的成绩见表6。
表5 不同年级心理理论成绩的方差分析表
表6 不同性别高中生在各任务上的平均成绩(M)、标准差(SD)和t值
从表6中可以看出男、女高中生在白谎测验,双重欺骗和心理理论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t(88)=2.64),P<0.001),且女生在各个心理理论任务上的成绩都显著好于男生。
式中:Mεs为床层径向含固率不均匀度;φ为布风板开孔率;ug为操作气速;uεf为临界流化气速;A为振幅;f为振频;g为重力加速度。
3.2 高中生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成绩的关系
3.2.1 不同同伴接纳类型高中生心理理论成绩的比较
由同伴地位测量结果得到,所选90名被试中,受欢迎型为22人,被拒绝型为24人,被忽视型为24人,普通型为20人。为了考察不同同伴地位高中生心理理论各任务上表现的差异,现以心理理论各任务成绩为因变量,同伴接纳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见表7。
表7 不同同伴地位高中生心理理论成绩的差异
从表7可以看出,不同同伴接纳类型高中生在白谎测验、双重欺骗测验以及心理理论总分上差异均极其显著。事后Scheffe检验显示,在白谎测验任务上,受欢迎组显著优于被拒绝组(P<0.001),但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著;被忽视组和普通组也显著优于被拒绝组(P<0.001),被忽视组和普通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双重欺骗任务上,受欢迎组显著优于被拒绝组(P<0.001),受欢迎组显著优于被忽视组和普通组(P<0.05),被忽视组和普通组显著优于被拒绝组(P<0.05),被忽视组和普通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心理理论总分上,受欢迎组显著优于其他三组(P<0.001),被拒绝组显著差于其他三组(P<0.001),被忽视组和普通组差异不显著。
3.2.2 高中生心理理论能力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回归分析
3.2.2.1 同伴接纳对高中生心理理论能力的预测力
为了考察高中生心理理论能力和同伴接纳的相互关系,以高中生心理理论总分为因变量,同伴接纳类型、年龄、年级、性别为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回归模型达到显著性水平。运用强迫进入法(Enter)对这个方程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见表8。
表8 同伴接纳对心理理论能力回归模型有效性的方差分析表
由表8能看出所建模型的有效性,为得到各个自变量对预测因变量的贡献大小,现进行回归参数的显著性t检验,见表9。
表9 各回归参数及其显著性检验(Coefficients)
由表9可以看出,性别对心理理论能力有很好的预测能力,而同伴接纳类型对心理理论的预测力不好。
3.2.2.2 高中生心理理论对同伴接纳的预测力
为进一步考察心理理论能力与同伴接纳的相互关系,以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力分数为因变量,以心理理论各任务分数以及心理理论总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运用强行进入法(Enter)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双重欺骗任务和心理理论总分进入了回归模型,回归方程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同样,对自变量进行回归参数的显著性t检验,结果见表10。
表10 心理理论各任务及总分对社会偏好、社会影响力的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Coefficients)
从表10中,可以看出心理理论总分对高中生的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力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而其他两个分测验的贡献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4.1 高中生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4.1.1 不同年龄和年级高中生心理理论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心理理论能力在年龄和年级上差异不显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理论分数也有所增加,这就与心理理论毕生发展观相适应。Wellman和Gelman(1992)认为,虽然心理理论研究关注的是儿童对核心领域(比如朴素心理学中信念—愿望因果关系等)区分的认识,但是若总结出儿童拥有了成人所有的全部辨别力的话,却是不正确的[5]。因此不能说高中阶段心理理论水平没有发展,而是处于量变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心理理论分数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但是高三比高一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可能与高三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有关。
4.1.2 高中生心理理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男女生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显著优于男生。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不同,究其原因是研究对象不同造成的。以往的研究大多是以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而本研究是以高中生为被试。相比较而言,高中生的社会化程度更加完善,男女生的社会化差异也更大,因此造成心理理论上的显著差异。一般情况下,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与同伴交往,同伴交往作为心理理论的一个影响因素,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Brown等人1996年的研究表明,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心理理论的发展[4]108,还有上文中提到过的Slaughter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同伴交往同伴交往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对心理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
4.2 高中生心理理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4.2.1 不同同伴接纳类型高中生的心理理论成绩差异显著
不同同伴接纳类型高中生在白谎测验、双重欺骗测验和心理理论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受欢迎组显著优于被拒绝组,与Slaughter等人2002年的研究结果一致。对于这一结论,可以认为是受欢迎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他人交流观点、想法,参与合作活动,因此能够相互学习,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心理理论能力[6]。
4.2.2 高中生心理理论能力与同伴接纳之间的预测力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得知同伴接纳不能对高中生心理理论进行很好的预测,有研究者认为,同伴关系本身并不能直接影响高中生的发展,而是通过在这种关系的形成过程中所进行的同伴交往活动而产生影响。但心理理论总分可以显著地预测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力分数,说明心理理论得分高的高中生倾向于得到同伴更多的积极提名而不是消极提名。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够对自身以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与预测,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心理理论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要证实两者之间的确切关系,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不同年龄和年级高中生心理理论差异不显著;男女生心理理论成绩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同伴接纳类型高中生心理理论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受欢迎组显著优于被拒绝组;同伴接纳类型不能很好地预测心理理论能力,而心理理论能力总分能显著地预测高中生的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力。
[1]刘惠军,王晶.同伴接纳、家庭因素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27-32.
[2]李东林.5~9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关系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郑信军.7~11岁儿童的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398 -401.
[4]陈友庆.儿童心理理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5]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177 -183.
[6]毛志宏,陈青萍.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关系的实验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108 -112.
A Study on High School Students'Theory of Mind and Relations between TOMand Peer Acceptance
YAN Xia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In this study,90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elected to probe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mind and relations between TOMand peer accepta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age and grade growing,high school students'theory of mind developed,but not in a conspicuous way.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mind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between female and male students.High school students'theory of mind had obvious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peer acceptance types.The peer acceptance type can not well predict theory of mind but the total scores of theory of mind i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social preference and social impact.
high school students;theory of mind;peer acceptance
B844.2;G631
A
1001-7836(2011)03-0098-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3.040
2010-08-21
闫霞(1985-),女,河南新野人,2008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