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贤及其经世之行

2011-08-15 00:42高会霞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天顺李贤英宗

高会霞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试论李贤及其经世之行

高会霞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分析探讨了李贤思想和经世之行,认为作为天顺内阁的主要辅臣李贤临危受命,上筹国事,下安百姓,使明王朝终于摆脱了危机。这期间也是其经世思想的形成和实践期,李贤的经世思想在天顺年间的政治生涯中变成经世之行,并有利于那个时代。

天顺;李贤;经世之行;来源

明英宗时期(1436—1449、1457—1464)是明代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明代进入中期的转折点。英宗复辟后,以曹吉祥、石亨为首的功臣侍宠专权,强预朝政,当时的政治形势极其严峻。在此背景下,李贤受命入阁,辅佐朝政,他抑权贵举人才,力挽时局,使明王朝终于转危为安。本文拟就李贤的经世之行略作探讨,以期对明代政治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经世之行的思想来源

李贤,字原德,河南邓州人。宣德七年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授验封主事。正统初,迁考功郎中。景泰时擢吏部侍郎,所上《正本十册》和《鉴古录》陈边备废弛,车战火器之利,切重时弊,为人所重。英宗复位后,入值文渊阁,终天顺之世,成为继“三杨”之后最为人们看重的宰辅重臣。故《明史》称“: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纵观李贤在政治上的成就,处处体现其经世思想。

李贤的经世思想是他在理学上道以致用思想的延伸。因此,不了解他的理学思想就很难对他的经世思想有更深的体会。少年时代的李贤就受到理学的熏陶,当他还是学生时,就有“为学之道,当如周子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1]6《李文达贤》卷二)志向。宣德八年(1433年),在奉命察山西河津蝗灾时,就拜访了以御史身份家居的薛,并对其理学推崇备至,认为“本朝仕途中有以理学为务者,才见薛大理一人。”[2]1他甚至认为薛是“有志于道学,方出而未显者”[3]2(《(与薛佥宪书一》卷三),表示愿意向其学习。他到山西时专门拜访了薛,与他“议论渊源,心窃自喜,以为天假此遇,使知造道之方也。”[3]2《(与薛佥宪书一》卷三)“虽愚昧所择亦明,默观四方贤士大夫其于道学之明,求之切者,无如阁下,于是愿游其门,冀无虚过一生,惟阁下察此心,怜此志,引而进,倘不见阻,自当质疑,不敢怠,不敢忽。”[3]2《(与薛佥宪书一》卷三)在他给薛的一封信中写到“仆之所以愿游其门不肯他适者,以阁下见到分明故也。”[3]5《(与薛佥宪书二》卷三)由此可见,李贤对理学的醉心及其受到薛理学思想的影响之深。

在明代以前,当时的理学家只注重以伦理为主的教学范围,而薛理学讲求外在的实用,注重生活实践。薛还认为道在圣贤书中,关键在身体力行。他说“:学者于圣贤之道,贵乎知而能行。今之士,谁不读书?讲明之功或有之,身体力行百无一二。”[3]1《(杂录》卷二十八)又说“穷经将以致用,异日临政当如此设施,做事业当如此立身行己”[3]4《(杂录》卷二十八)。与后来的阳明心学事事求于心,讲求内在的自悟功夫截然不同。李贤理学也与把学道功夫“更向里说”的理学不同,他讲求外在功夫,强调实践实用,强调道而致用的思想,认为只读圣贤书而无实践仍不能见理得道[4]。因此,他认为士大夫应该探索经国大略,为国为民效力,而天顺年间的政治生涯,正好为其经世思想提供了得以具体运用的空间。

二、经世之行的所作所为

明代的皇帝自仁、宣之后,大都是怠政充位型的皇帝,勤政者甚少,英宗也不属有大作为的皇帝。虽在复辟后“亲政务,览章奏”[5]1141(《英宗睿皇帝后纪》卷二十八),但也有怠政的可能,这就需要李贤的时时提醒,因此英宗常说:“愿卿勉辅朕躬,君臣一德”[1]141(《英宗睿皇帝后纪》卷二十八)。

1.举才直谏

英宗复辟后,曹石作为复辟功臣,纵横跋扈,为所欲为,英宗虽然知道,但却念他们复辟有功,也不多加追究,使得他们日益骄横。时间长了,英宗也很讨厌石亨等人。一次,他屏退左右跟李贤讨论此事,李贤说要想不让曹石干政,吏治清明,“陛下惟独断,则趋附自息”[6]542(《曹石之变》卷三十六),并说要想独断不能过分着急,“愿制之以渐”[6]542(《曹石之变》卷三十六),即逐渐从曹石手中夺回权力,而又不能使他们察觉。“李贤所说的独断,实质上只是排除了曹、石诸人对朝政的垄断和干预,是借皇帝独断形式的还政于朝,还政于内阁六部”[4],这样李贤等人参预朝政决策的机会也明显增多了,这就为其以后经世思想的实践打下了基础,有其运用的舞台了。

在曹石当权时,李贤虽然有所顾忌,不敢多言,但英宗问到他时仍能直言力谏,因此当时被受到举荐的人也很多。大同都御史年富即是一例。年富因为与石彪不和而被弹劾下狱,皇上问到李贤时,他称年富“行事公廉,在彼能革宿弊”[6]539(《曹石之变》卷三十六)。英宗也说一定是石彪陷害的,不能让他如愿,李贤称赞英宗“陛下明见,真得其情”[6]539(《曹石之变》卷三十六),于是年富就被释放回家乡了。

在天顺改元复位之初,石亨等人让李贤入阁,而且还说吏部尚书王翱年老了应该告老还乡,李贤却说:“朝廷不可无老成人,况翱虽老,精力未衰,以贤辅之可也,贤安敢当此重任!”[5]1095(《英宗睿皇帝后纪》卷二十七)当李贤因石亨等人嫉妒而被贬为福建尚书时,王翱上书为李贤辩白,所以他仍然留任礼部左侍郎。李贤正是在举荐人才的时候,也同时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从此以后,他处事小心,遇事尽量不采用激烈的方式,对待曹石的干政,他则开导皇帝省悟,以皇权来抑制权奸。

并推制度是明朝职官选举的重要制度,但天顺以前并没有这项制度,方面各官由三品以上京官保举,因此有好多人营私舞弊行贿官员。特别是复辟之初,曹、石借机举荐私人,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李贤再入内阁,“令吏部每缺举二人,请帝简用”[7]4677(《李贤传》卷一七六),并推由此产生。当时吏部有尚书王翱,兵部有尚书马昂,内阁有李贤,这样曹、石等操纵朝政不像过去那样容易了。所谓“时帝延见大臣,有所荐,必先与吏兵二部论定之。及入对,帝访文臣请问王翱,武臣请问马昂。两人相左右,故言无不行。”[7]4676(《李贤传》卷一七六)并推制度在当时确实选拔了许多有才能、重治行的官员,并对当时的营竞之风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在惩治石亨兄弟的同时,英宗更加依赖内阁了。天顺时,李贤入阁主持政务,吕原、彭时辅佐,“三人相得甚欢”[7]4683(《彭时传》卷一七六)。当时英宗重李贤,数召李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7]4683(《彭时传》卷一七六)。吕原、彭时有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7]4683(《彭时传》卷一七六),但二人却并不记恨,李贤对他们非常佩服,说:“彭公真君子也。”[7]4683(《彭时传》卷一七六)皇帝对阁臣的重用以及李贤能够团结内阁成员和朝廷重臣,使其在政治上可以顺利推行其政策。

明朝自开国皇帝朱元璋时就设置了锦衣卫制度,它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兵部的节制。到以后又有所扩大,东厂、西厂相继设立。英宗时门达得势,锦衣官校横行社会,他们唯财是图,贪得无厌,在当时危害极大。一天,李贤对英宗说:“今天下百姓颇安,唯有一害。上曰何害,李贤曰:锦衣官校是也。一出于外如狼如虎,贪得无厌宁有纪律?”[8]35皇上听后就责罚了门达,因此也有人为李贤很担心,怕他惹祸上身,李贤却认为“若除此弊,怨亦不辞”[8]40。谈迁曰:“天顺之际,中外缨组,填狱北司者,比比也,偏信门达,罗织细故,随阁部无少免,狱吏之贵,固如是矣。”[9]2159(《英宗天顺七年》卷三十三)李贤虽然没有能劝英宗废除锦衣卫制度,但却对它进行了扼制,从而减少了它的不法行为,对当时的社会也有较大的影响。

2.崇尚节俭

除了在政事方面,李贤时时提醒外,他还常劝英宗节俭。明代的皇帝几乎都是穷奢极欲,英宗比起他的后代来,还算是较为节俭了。他常说:“朕今复位五年矣,未尝一日忘在南宫时。是以每日视朝,朝母后毕即亲政务,览章奏。至于饮食未尝拣择去取,衣服亦俱从便。”[5]1141(《英宗睿皇帝后纪》卷二十八)李贤开导说:“如此节俭,益见盛德。若朝廷节俭,天下百姓,自然富庶可期。”[5]1141(《英宗睿皇帝后纪》卷二十八)又说:“陛下省一分之费则民受一分之赐,施一分之宽则民被一分之泽。”[3]19(《奏议》卷一)李贤不仅利用言语进行劝导,他还利用一切事变天异开导英宗,他常对英宗说:“天威可畏,乞陛下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5]1159(《英宗睿皇帝后纪》卷二十八)皇上听后非常赞许。当听说秦国的传国玉玺在虏酋孛来手上时,石亨想要趁机夺取而李贤却进谏说:“景泰以来,连年水旱灾伤,府库空虚军民疲困已极,陛下初即位,正宜舆之休息。况虏虽近边,不曾侵犯,无故举,诚为不可。若玺仍秦皇所造,亡国之物,不足为宝。”[10](《臣谟》卷二)于是,英宗就打消了夺取宝玺的念头,这就避免了一场战争,使得当时的边境安定,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3.整顿军纪

李贤生活的时代,处在明朝的转折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日益突出。作为关心时局的文人和朝中大臣,军事也成为其经世之行的一个方面。英宗土木之变蒙羞塞北,蒙古军队进攻北京城,虽然由于于谦的有力组织使得蒙古军队撤退,但这时期明朝的边防空虚,可谓是“兵威不振”。李贤因此上《御边保国事》,他主张整顿军队,并力主亲征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

景泰二年(1451年)时,他又陈“车战火器之利”“边备废弛状”,并且提出了用兵之道即“善用兵者,伸其号令,严其纪律,以作其气,以鼓其勇,使之畏威怀德,效力用命,以进死为荣,以退生为辱”[3]3(《上御边事》卷二),希望以此来壮大明朝的军队,巩固国防。

英宗复位后,一次蒙古人带兵到达雁门关,附近人民都纷纷逃入京城,地方官不能禁止。这时李贤对皇上说:“宜出军紫荆、倒马二关。非欲与之对敌,一则安抚人民,一则使彼知惧,不敢深入。”[5]1130(《英宗睿皇帝后纪》卷二十八)英宗于是就派人分别守备紫荆、倒马二关。蒙古人的军队看到明朝早有防备就退去了。在看到英宗忧心官兵的支俸多,每一年国家都不能按时发放时,李贤就趁机进言“汰老弱以外,则费省而人不觉”[7]4673(《李贤传》卷一七六),英宗听后,对他进行了褒奖,并按他的建议施行。

巡抚制度是明王朝“以文制武”,“防止武人跋扈”的关键措施,文臣巡抚理所当然地成为制衡总兵武臣的重要力量。但是,手握重兵,雄居一方的总兵武臣对于文臣巡抚的钳制约束总是不习惯不甘心的[11]。英宗复辟后石亨等人请求罢黜巡抚制度,但不久就出现“军官纵肆贪暴,士卒疲弊”[8]16,“边徼骚然,军无纪律”[6]453(《曹石之变》卷三十六)的混乱局面。李贤认为“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此六处要人最急”[8]16,于是在与王翱、马昂商议后,确定了六人,他们到任后严明赏罚,振举兵威,使当时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李贤荐举的这些人不仅整顿了当时军队的混乱局面,也多能对国家有所贡献,对安定边疆起了很大的作用。

4.注重民生

李贤认为“民心之向背系天命之去留,有天下者不能团结民心而欲长治者难矣”[3]18(《奏议》卷一)。因此,关心民生成为李贤经世之行的又一个方面。他是从现实的社会政治的需要出发,考虑“生民之大本”并把其作为经世之行的基本内容。这是其同时代理学家所不具有的鲜明特色。

景泰年间,山东连年灾伤,到天顺初年,政府发银三万两进行赈济,但是有司认为银两不够请求增加。内阁大臣徐有贞却说,发放银两老百姓不会得到好处,并且还会有许多弊端。而李贤却认为:“虽有此弊,毕竟增银有所济”[5]1100(《英宗睿皇帝后纪》卷二十七),于是皇上又增银四万两进行赈济。

天顺四年秋天时,江南地区发水灾,农田被淹没,百姓生活极其的困难,但大臣们却没人向皇上说明真实情况。一天英宗召见李贤问他这次水灾的情况,他回答说:“若非大施恩惠,安得苏息”[8]56,他还请求减免受灾郡县的粮草。于是“天下奏水灾者无虚日,通政司奏对无日不有”[8]56,百姓才得以休养生息。这次水灾后,粮价上涨,人民生活艰苦,李贤为此很是担忧。到天顺七年二月,天有灾异,空中有声,他就向皇帝上书说:“传云无形有声曰鼓妖,君不恤民天下怨叛,则妖生焉。乞行蠲恤之政。”[9]2147(《英宗天顺七年》卷三十三)英宗就同意了他的这一建议。

天顺年间是一个外患内困,连年灾荒的时代。大明王朝能平稳地渡过这几年,与李贤实行的“生民之大本”政策密不可分。不仅天顺年间如此,就是宪宗时,李贤因奔丧回家看到河南旱涝频繁,回去后就立即上书希望朝廷尽快进行救济。他在给金尚书的文中也说道“古之大臣为国大计务在得人心,凡有所费,宁在亏官,不肯损民,恐失人心,故也”[3]7(《简金尚书》卷三)。李贤实施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虽然是防止饥民盗乱,维护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但其参与组织的赈灾活动,在当时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另外,明英宗虽然不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在他临死之前却也做了几件好事,尤为人称赞的就是废除了妃嫔殉葬。景泰帝死时虽以亲王身份丧葬,但仍用其妃子殉葬。最初殉葬人中也有景泰帝的皇后汪氏,李贤看到后对英宗说:“妃已幽废,两女幼,尤可悯”[5]1096(《英宗睿皇帝后纪》卷二十七)。太子朱见深也因为汪皇后曾经保护自己,反对景泰帝废立太子为由,请求英宗赦免她。于是,英宗就让她们带着自己的东西搬回原来的府邸居住。到英宗驾崩时就下了一道诏书,不许自己的妃嫔殉葬,以后成为惯例,从此结束了明代妃嫔殉葬的历史。英宗在世时,还赦放了惠帝的小儿子,并在凤阳为他建造房屋居住。这几件盛德,常被后世称道,细究起来,无一不与李贤的平时启导有关。

综上所述,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李贤从当时明朝已经暴露出来的社会危机出发,去考虑和解决国家、社会问题。他的经世主张对当时社会发展的某些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它无法改变明王朝走下坡路的命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时局进行了匡正,对整顿和恢复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维持熙宣时期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1] 唐鹤徵.皇明辅世编[M].据明崇祯陈睿谟刻本影印.

[2] 李贤.古穰杂录[M]∥图书集成初编:496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 李贤.古穰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暴鸿昌.李贤与天顺政局:兼论李贤的理学及经世思想[J].求是学刊,1997(6).

[5] 夏燮.明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 李贤.天顺日录[M]∥图书集成初编:496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9] 谈迁.国榷[M].长沙:岳麓书社,1958.

[10] 张怡.王光剑气集[M].魏连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62.

[11] 庞乃明.李贤与明朝天顺初年的政局[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Li Xian and His Statecraft

GAO Huixia

(Department of History,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Li Xian′s ideology on administer affairs and his statecraft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As the main Assistant minister of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Tianshun,Li Xian was pressed into service;he schemed national affairs and appease the people,made the Ming Dynasty break out of a crisis.This is the period of 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his ideology on administer affairs,and this ideology became statecraft during his political career in Tianshun,which is conducive to that era.

Tianshun;Li Xian;statecraft;source

K 06

A

1008-9225(2011)04-0017-04

2011-03-06

高会霞(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田懋秀】

猜你喜欢
天顺李贤英宗
铜 镜
明英宗颁赐甘州卧佛寺《永乐北藏》原因刍议
三十里河东,四十里河西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healthy and unhealthy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L. in a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明英宗重回大明多亏了谁
聋子锄奸
北狩南宫之后明英宗心理变化之初探
履职尽责 特教特办——教育部基教二司巡视员李天顺一行调研宝鸡特殊教育
兽医之死
击鼓传花严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