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珍藏有一部明英宗皇帝朱祁镇于正统十年(1445)颁赐甘州卧佛寺的《永乐北藏》,大部保存完好,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在对这部佛教经典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对明英宗颁赐甘州卧佛寺《北藏》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指出这部大藏经对于研究中国明代历史文化、宗教政策等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甘州;卧佛寺;明代;英宗;《北藏》;历史原因;价值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驻地在今张掖大佛寺,明代称“甘州卧佛寺”)珍藏有一部明英宗皇帝朱祁镇于正统十年(1445)颁赐甘州卧佛寺的《永乐北藏》(全称《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简称“《北藏》”,下同)。《北藏》集各宗派经籍、戒律、论疏之大成,是研究我国佛教文化的珍贵史料。篇目浩繁,内容丰富,总计收经1621部,6361卷,分作636函,千字文编号自“天”至“石”,分别封装于明代制作的十个大经橱中,现为国家一级文物,大部保存完好,其中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1996年8月又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确认为国宝。本文结合有关史料和研究成果,就明英宗颁赐甘州卧佛寺《北藏》的历史背景、主要原因及学术价值等问题作一初步研究和探讨。
一、明英宗颁赐甘州卧佛寺《北藏》的历史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国之初,认为元朝近百年的统治已使得中国“华风沦没,彝道倾颓”,故而自即位以来,极力推崇以中国的传统儒术作为教化手段,“制礼乐,定法制,改衣冠,别章服,正纲常,明上下,尽复先王之旧,使民晓然知有礼义,莫敢犯分而挠法。万机之暇,著为《大诰》,以昭示天下。且曰忠君孝亲,治人修己,尽在此矣。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颁之臣民,永以为训”,特别提倡以孝治国,将其视为风化之本。而佛教是当时人们最为普遍的宗教信仰,上至皇帝宗亲、下至百姓无不尊崇,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曾经有过出家为僧的经历。故而,明成祖、英宗两位皇帝借助刊印佛教经典之名,感念先祖,弘扬孝道,礼教百姓,并将其颁赐给全国各名山大寺,以求 “皇图永固,帝道遐昌”。《北藏》于永乐八年(1410)开雕于北京,至英宗正统五年(1440)刻成,正统六年陆续运送,至正统十年(1445)才全部运至张掖。为了加强《北藏》管理保护,明英宗朱祁镇专门颁发了一道圣旨,要求“所在僧官、僧徒”“务须敬奉守护,不许纵容闲杂之人私借观玩、轻慢亵渎,致有损坏遗失。敢有违者,必究治之”。自此,这部大藏经就被张掖大佛寺僧众作为镇寺之宝保存了下来。
二、明英宗颁赐甘州卧佛寺《北藏》的主要历史原因
甘州卧佛寺之所以能够成为接受明朝政府颁赐佛经的大寺,笔者对其原因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甘州地区在明朝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张掖地区古称甘州,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朝历代都将这里视为战略要地,莫不在此“屯重兵,置宿将,以严守备”。 明朝时,“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只要稳固地占据了张掖,就可东西把控河西走廊,同时钳制生活在南部青藏高原、北部亦集乃等遼阔地域,是各民族间交通往来及军事连接的中枢要地。鉴于此,朝廷十分重视对该地区的经营。洪武初年,“徙陕西行都司治甘州”,后又将“九边重镇”之一的甘肃镇的总兵驻地设在甘州卫。这样,甘州便成为明代甘肃镇的“总会之地”,是明代经略甘肃的大本营,以其为中心的甘肃镇也在明朝国防体系占据着重中之重的地位。弘治六年(1493)四月,明孝宗曾对经略甘肃守臣说:“盖以本朝边境惟甘肃为最远,亦惟甘肃为最重。祖宗于此屯兵建阃,非但制驭境外之生夷,亦以抚绥境内之熟羌也”。由此可以看出,甘肃镇不仅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更因其内外复杂的民族关系而具有尤为特殊的政治地位。故而,有明一代,尽管甘州一带大小战争和兵灾不断,但朝廷在此积极经营,实施了移民屯垦、兴修水利、修建书院、充实边储、开设互市、鼓励商贸等政策,使甘州地区的农业、文教、商业等方面得到极大发展。同时,对于归附的西域部族,明廷也大都将其安置在甘肃,并为他们无偿地提供诸如钞、布、粮食、锅、房屋等生活资料和土地、耕牛、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使他们能够“安生乐业”,“安分守法”,与当地居民“并耕而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可以说,甘州在明朝不仅是河西走廊一带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更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军事补给基地和民族相互交往、友好相处的主要场所。
(二)卧佛寺是甘州地区乃至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佛教寺院
卧佛寺,即今张掖大佛寺,位于甘州城西南隅,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明洪武五年(1372)兵燹,永乐九年(1411)重建,永乐十七年(1419)敕赐“弘仁寺”之额。宣德二年,御赐碑铭,敕赐“宝觉”之名。清康熙十七年(1678)敕赐寺名“宏仁寺”。因寺内有大型卧佛塑像又名大佛寺。卧佛寺曾经是西夏和元代皇家寺院,一度成为甘州地区乃至河西走廊的中心佛教寺院,信众队伍十分庞大。至明代,统治者对于卧佛寺更加重视,不仅多次主持重修,还敕赐寺名,并设“甘州左卫僧纲司”于宏仁寺内,负责掌管甘州佛教事务。僧纲司的建立是明朝政府维持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前文提及,甘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内外民族关系极为复杂,若是仅从行政和军事上对各民族进行统治,恐不能使其完全臣服。当时,这些民族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便是藏传佛教。明朝统治者充分认识到利用宗教为其政治服务的重要性,故而在甘州设立僧纲司,“俱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为之”,并规定:凡袭封受赐者,必须经“敕书勘合”,取得合法教权地位,受明中央的统一管辖。1990年,张掖市甘州区图书馆工地出土了一枚甘州左卫僧纲司之印,黄铜质,范铸,印面边长4厘米,印面3行九叠篆阳文:“甘州左卫僧纲司之印”,背左刻楷体“甘州左卫僧纲司印”,右刻“大明戊子年四月造”,该印现藏甘州区博物馆。大明戊子年即永乐六年(1408),由此也可得知,朝廷在甘州正式设立僧纲司的时间为永乐六年四月。终明一朝,掌管甘州左卫僧纲司的番僧们成为地方宗教势力同朝廷联系的纽带,他们积极朝贡,不断加强中央与甘州的联系。《明实录》记载,正统四年(1439),“甘州左卫僧纲司旧任都纲沙加舍念剌麻锁南监参僧人真巴舍念等俱来朝贡”;正统十年(1445),“陕西甘州左卫弘仁寺剌麻劄思巴领占并原抚番僧温卜坚参于容等来朝贡”;嘉靖三十七年(1558),“甘州弘仁寺法缘清净剌麻番僧罗谷领真等进贡方物宴赏如例”。
由此可见,有效利用宗教这一无形工具,控制与经营好甘州,有助于化解民族矛盾,对于维持整个明王朝的统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故而,英宗皇帝颁赐《北藏》给全国寺观时,甘州卧佛寺首当其冲。
三、《北藏》的重要学术价值
明朝政府用于颁赐各名山大寺之用的《北藏》,刻工精良,装帧华美,较为名贵稀珍,所以传世较罕见。甘州区博物馆所珍藏的《北藏》佛经保存之完整,装帧、印刷之精美,工艺、书法、绘画技巧之高超,使人无不倾心赞叹。1992年8月,著名佛学专家、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鉴赏这部佛经后,赞不绝口,称它为“国粹、国宝”。1993年7月,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其为国家一级文物。1994年5月,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来大佛寺考察时,对这部佛经给予高度评价:“张掖市博物馆(今甘州区博物馆)所藏《北藏》、原经柜,全套保存完好;又藏正统金银书《大般若经》558卷,俱是稀世之珍;八百余块经版亦极罕见,殊值珍贵”。
综上所述,甘州北控大漠、西接诸番、南连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境内极为复杂的民族关系,使明王朝极为重视对该地区的经营。而甘州卧佛寺作为当地最重要的佛教寺院有幸获得明英宗御赐《北藏》一部。这部浩瀚的佛经是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宗教政策和朝廷颁赐大藏经具体情况的重要实物资料,实属难得,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清)钟庚起,著.张志纯,等.校点.(明)赵载:总兵府记[M].甘州府志:卷十三[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2](清)钟庚起,著.张志纯等,校点.甘州府志:卷二[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3]田澍.明代甘肃镇边境保障体系述论[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
作者简介:陶琦(1968-),男,汉族,甘肃甘州人,本科,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文博馆员,甘州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研究方向:河西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及诗词楹联创作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