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霞,曹正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与就业处,湖北黄冈438002)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问题的思考
何玲霞,曹正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与就业处,湖北黄冈438002)
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出的职业素质欠缺问题,已影响到学生就业、学校声誉、企业人才选拔。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自我修炼、高校教育改革、社会资源支持三方协同努力,才能得以完成。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
某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吴杰,通过学校的招聘会前去应聘一家国内知名企业的营销企划岗位,从投简历的数百人中顺利杀入面试。参加面试的学生共有30余人,大家被分成三人一组回答面试官的问题。吴杰觉得要脱颖而出就必须表现得更积极,所以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抢在别人前面,比别人多说几句。面试官问:“如果你的同事中有不好沟通的人,你怎么办?”别人还没有说话,他就抢着回答道:“最重要的是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不需要去勉强。”整个面试下来,有2/3的问题都是他回答的,而且他越说越顺根本就忘了要收敛。一个星期后,他收到通知,被客气地告知不需要参加复试了。因为公司觉得他不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太急于表现自己,不是他们需要的人才。
尽管吴杰因各方面条件符合公司要求而顺利杀入面试,但他在面试中爱抢风头、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等职业素质欠缺的表现,又使他痛失此次进入国企的机会。纵观许多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案例,概莫如此,失败者往往是因某个细节闪腰折戟,成功者也是因某个细节脱颖而出,看上去似乎是败也细节,成也细节,实质上这些细节正反映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优与劣,暴露出大学生只注重专业技能锻炼而忽视职业素质培养的通病。“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招聘单位在简短的面试中正是通过种种细节,考察并选拔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职业素质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大学生不仅在求职中表现出职业素质的欠缺,毕业后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也令人担忧:心理过于敏感和激动,受不得半点委屈与挫折,不能很好适应工作岗位,动辄不辞而别,诚信缺失,甚至违法乱纪等,这些不良行为已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和高校的声誉,成为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六个方面。
用“冰山理论”来解释,一个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可看作是一座冰山,浮在海面之上的部分,代表着大学生所拥有的职业形象、职业资质、职业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因其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证明,或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所以称作大学生的显性素质;冰山潜在海面之下的部分,则代表着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是看不见的隐性素质。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的总和就构成了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质。[1]由此可见,显性素质只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只占冰山的1/8,因其看得见,又可通过教育和培训立竿见影地得以提高,因此极易引起大学生和高校的重视与关注;而大部分的职业素质是人们看不见也不关注的隐性素质,它占据冰山的7/8,支撑着大学生的显性素质部分,决定着他们的一切行为,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他们的就业与发展,最终成为决定大学生就业与发展顺利与否的关键因素。例如,许多企业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真正原因就是,应届毕业生在显性职业素质方面(如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基本能符合企业要求,或通过短期学习可以获得,但企业更关注的是要有基本的职业操守:强烈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忠诚度、信誉等,毕业生在这些隐性职业素质方面由于缺乏有意识的培训而比较欠缺,企业是不愿为此埋单的。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应立足于整座“冰山”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既重视显性职业素质的培养,更注重隐性职业素质的培训,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职业素质培养的作用就是要“破冰”,要将大学生潜藏的意识和态度挖掘出来,将冰山水面之上和之下的部分完全协同起来,更大限度地发挥7/8水下部分的核心作用。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强调“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由此可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显性与隐性职业素质,是获得职业发展的基石,是通向理想彼岸的通行证。大学生应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把职业视同自己的生命信仰,敬业才能立业,立业才能谋求发展。
(一)对大学生而言,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就业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要想找到心仪的工作,就必须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的需求是什么呢?有一点很明确,企业不是教育机构,不会让大学生轻松进入后利用岗位继续进修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企业更不是慈善机构,因为不忍心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主动履行神圣的社会职责。企业是劳动机构,是需要大学生付出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再以工资的形式按劳付酬作为交换的谋利机构。企业需要大学生不仅具有知识,更具有智慧和能力。正如江苏一家公司的总裁助理所说:“成绩、专业知识不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难题,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缺乏才是最致命的。如果在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社会经验之间挑选,我们用人一定首先挑选职业素质好的人才。”[2]大学生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既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是自身就业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对学校而言,加强职业素质培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率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对学校满意度评价的核心。“满足社会需要”正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因此我们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并把它们作为重大的国家整体战略。要实施和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大力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发生了变化,它不仅要为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还必须为国家打造一批具有高级技能、较高知识水平的一般工作人员,必须致力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正如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也更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对企业而言,员工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一方面,注重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可以保证企业能稳定有计划地得到所需要的人才,能省却岗前培训在时间与经费方面的投入,节约培训成本。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的员工素质。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加入企业后,将整体提高企业员工素质,这种新鲜血液的注入将为企业增添活力与效益。
大学生作为职业素质培养的主体,要充分抓住大学的美好时光,利用校园的丰富资源,有意识地加强职业素质的自我修炼。
首先,要树立职业意识,做好职业规划。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不是面临就业时再突击解决的问题,是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大学生应从踏进大学校门开始,明确就业方向,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科学规划大学生涯,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一方面,许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进入大学就可从繁重的学习中彻底解放出来,轻松享受生活,结果虚度光阴;也有的是怀揣理想跨进大学,却又在毫无压力的宽广空间里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另一方面,中国社会调查所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困惑,毫无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那么多,等毕业时再说,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充满信心。[3]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发展规划不明确,不能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将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对就业的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甚至影响到将来对工作的适应。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规划好未来,为就业早作准备。大学生应借助科学的职业设计理论和专业的测评工具,认识自己的性格倾向、气质类型、能力优势、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明确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社会环境允许做什么?然后,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来确实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就业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并利用大学时光和校园资源,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利用学校教育,培养显性素质。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专业设置、内容设计、培养模式、实践实训上,都注重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标准,以岗位知识与技能为核心,通过“双证书、双师资、双环境”教育,强化学生的显性素质。大学生应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获取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通过实践实训加强对专业的理解与运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并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做好知识与能力的储备。
最后,转变思想观念,重视隐性素质。隐性素质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核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它体现在很多方面,据调查显示,世界五百强企业在员工职业素质的培养与重用上,最重视的是:进取心与热情、沟通技能、成功经历、理性思考、成熟度、计划与组织、面对压力等七个方面[3]。由此可见隐性素质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大学生要自觉地通过社会实践与自我修炼,有意识地培养隐性职业素质。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4]。一个和谐的人,除了安身立命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综合的职业素质作为支撑,因此高校教育应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显性和隐性职业素质,并以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做为重点,从大学生入校到毕业,全程培养其职业素质。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将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使大学生在踏入大学校门后,就明白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职业与人生的关系;在离开大学校园时,既具有过硬的显性职业素质,更具有较高的隐性职业素质,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在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中,重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等课程的开设;在专业教育培养显性职业素质的同时,通过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渗透进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师资队伍的师德建设与宣传,让大学生在名师的言传身教下,注重修炼思想品德素质;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大学生在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中,努力打造自我形象。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能完全依靠学生的自我修炼和学校的教育改革,社会资源的支持与运用尤为重要。
校企合作,联手打造。学校与企业联合,通过“订单班”为企业“量身定做”合格职业人,让学生在校内就完成岗前培训和职业素质培训,帮助企业节约人才成本。企业将资源与学校共享,通过实习就业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校中厂、厂中校的共建,为学生提供职场“实战演练”的机会,让学生在仿真模拟中掌握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
企业家、社会名流、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利用讲座、访谈、报告会等方式,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传授实践经验,解答职场规则,让学生以榜样为力量,重视职业素质的自我修炼。
社会培训机构入驻校园。社会机构以其专业化的设备和职业化的培训人员,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和职业素质拓展训练,提高其身心素质。总之,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有大学生、高校、社会三方协同配合,最大化地打造大学生的显性和隐性职业素质才能达到。
[1]徐剑.成功素质论——影响成功最重要的60种商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李俊琦.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训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尤君.职业素质基础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耿银平.“淑女班”走俏对高教的启示[N].湖北日报,2011-09-20.
Thoughts of Cultivation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HE Ling-xia,CAO Zheng-m ing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Huanggang 438002 Hubei)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issues exposed in the employ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affected the employment of students,school reputation and corporate personnel selection.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cooperate among the three parties of the students their own training,the colleg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social resources support to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 quality.
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 quality;Training approach
G71
A
1672-1047(2011)06-0029-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1.06.07
2011-11-05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拓展研究与实践”(2011B3042103)
何玲霞,女,湖北麻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郭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