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2011-08-15 00:55曾美芬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质量院校

曾美芬

(广东白云学院应用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450)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较短,高职办学模式基本上是沿用本科学科体系结构。因此,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就成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本文就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作了几点思考,旨在对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1 引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方式

1.1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日本,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普遍使用的质量控制办法,将其借鉴到职业教育领域,我们可以称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旨在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与规范化水平。

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主要遵从学科专业的建设要求,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建设到教学效果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全员性管理,其中教师的教学实施过程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是全面管理关注的重点。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的教学过程来支撑。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又和人才培养环境、学校的日常管理水平以及后勤等部门的密切配合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应从人才素质、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及意识等方面抓起。其中人才素质是目标,教学质量是核心,服务水平和意识是保证。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从过程上看,可以划分为人才培养规格设计、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社会使用情况反馈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全员参与以及与社会各部门之间良好的协调与配合,而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中全员管理要素的核心特征。

1.2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按照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与特征,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顺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2)始终坚持育人第一的原则;3)在发展过程中,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

1.3 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认识误区

1)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足。服务质量包括管理质量、后勤质量、环境质量等三个子系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的提升、管理质量的提高对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具有决定性作用。这要求高职院校的所有职能部门必须真正树立服务意识,真正用心为教师、学生服务,主动为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高校的核心工作服务。

2)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始终贯穿素质教育、继续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并且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授课内容选择等中加以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开设实践性、任务性强的课程,彻底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

3) 与其他科学管理方式整合不足。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有效科学管理方法,但不是唯一的管理方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不少提高教学管理新思路,如系统化教学管理等。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我们应当立足于学校实际,在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注意到与其他科学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突出学校的管理特色和模式创新。

4)教学改革必须持续进行。教学改革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估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其中课程内容改革是重点和难点;教学方式改革是关键;教学评估改革主要是考试考核改革,是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依赖于学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而这种能力的提高又依赖于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1]

2 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措施

2.1 准确的办学定位

高职教育倡导“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在强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同时,必须担负起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社会适应性问题。换句话说,培养的方向定位错了,就根本不可能培养出高职教育所要求的能够面向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技术性人才。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提高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粤办发〔2006〕29号)中强调:“必须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时期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推动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的过程中,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因此,高职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明确办学定位,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2.2 加大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力度

我国高职教育的基本学制正在逐步从三年调整为二年,即“2+1”学制。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核心,是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客观要求。“2+1”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深入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其指导思想是以用户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努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2+1”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工学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利用校内、校外两个不同环境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习问题的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2+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将对专业教学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按企业职业岗位的用人要求,按照行业、企业的真实工作背景去改造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课程设置是重中之重,课程编制工作又是其核心内容。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在课程编制阶段必须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专业课程,特别是其中的必修课、主干基础课程的建设,只有这样的课程结构才能够确保课程内容的按需设置和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达到“2+1”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

2.3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问题逐渐显现,突出表现在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赶不上学校办学规模增长的矛盾。这一矛盾在高职院校表现的更为突出。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于人的发展,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敢于创新、甘于付出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最终源泉。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把教师培养工作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来抓,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研究,逐步建立科学的专业教学团队,找到建设师资队伍的科学路径和合理的管理模式,促使学校的教师队伍持续、健康的发展。

2)改善实践实训条件。实践实训场室建设是专业教学建设工作的重点,是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必须下大力气改善校内实践实训环境,在硬件上,建立起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相匹配的实践实训产所,同时还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实训点的建设,确保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软件上,必须加强对实践教学管理文件的建设,要求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实践教学运行管理与质量监控等管理文件,严格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其次是实验、实训教材建设,编写科学、规范、系统、实用的实验实训教材,使学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效地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还要从企业引进和更新可用于实践实训教学的专业软件和信息处理平台,尽可能创造与社会用人岗位相近的实践仿真环境。

3)教材建设。目前高职教育领域对教材建设投入力度不足,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材少之又少,特别是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学教材奇缺;另外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严重脱钩,不能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最新需求,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为适应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要,必须组织高职院校教师和行业专专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不同行业对人才使用的能力要求,集中资源和优势打造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精品教材。

2.4 以实施学分制为突破口,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和水平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并以此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制定学分,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学分制度。学分制是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之上的,学校在设置一定比例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设置一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复合型课程和技能实训项目来满足就业市场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需要。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更加多样化,教学内容、教学情况更加复杂,这些变化必然增加教学管理的难度,推行学分制,要求在更高层次上实行更加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要求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组合和使用。因此,高职院校要以实施学分制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树立学分制下的动态管理观念,认真研究制定一系列学分制管理的办法和运作规程;认真制定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一系列教学文件;构建学分制下的模块式课程体系;推行学分制和证书制结合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分制下的考核标准和措施,坚持从严治教、强化管理,确保教学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2.5 以迎评为动力,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迎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学校的一切资源和优势来完成。顺利通过评估不是目的,通过评估来促进学校各项建设才是重点。因此,高职院校要以迎评为动力,充分利用学校在迎评期间各类资源整合的优势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们认为,必须在迎评工作中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营造质量氛围,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建立健全包括学校、企业和政府在内的多元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形成对学校教学质量多维度、多方位的监控与开放性的评价体系。[3]

3 改革学习评价体系

学习评价是对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即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王正均(2005)提出:学生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宏观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科学准确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才能客观地鉴定教学活动的成效,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状态,才能有效地对未完成的教学内容、方法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我们认为,高职学习评价体系的改革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的分类:高等职业教育可将其学习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等。

2)学习评价的界定:学习评价又可称为学生学业成就评定。学生学业成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所获得的成果,具体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以及态度的改善。

3)学习评价的目的:坚持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和手段。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目的还应该具备职业资格鉴定等作用。

4) 学习评价的标准:坚持学习评价标准服务、服从于相关职业要求,从而保证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就业。有职业资格标准的,服从于职业资格标准;没有职业资格标准的,参考一般就业要求。不采用评分办法,而采用评定等级的办法,如1、2、3、4A、4B、4C六级制等。

5)学习评价的内容:学习评价考核内容要覆盖毕业生就业上岗需要的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对于专业能力根据能力图标,逐项对单项能力进行评价。为实习学生设计《个性化实习指导方案》,使学生不但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还可以朝着明确的要求去努力。

6)学习评价的方法:根据评价内容选择评价方法,而不是根据评价方法来选择评价内容的原则来确定学习评价方法。例如,对项目教学的评价内容采用评价作品的方法;对学生实习的评价内容则采用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实习报告质量等方面为每位实习生评定实习成绩,并根据实习单位的评语对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4]

4 实施留级制,完善学籍管理

留级是指学生留在原来的年级重新学习。这是对考试不合格或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一种补救措施。目前高职院校大都没有实施这一制度,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压力,平时学习不认真,而另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想学学不会,可想而知,教学质量肯定不高。我们应推广留级制,有明文规定,一学期有三门功课不合格或者一学年有超过四门功课不合格的学生要留级;考试作弊者要留级;德育考核连续两个学期不合格者要留级;连续留级两次作自动退学处理。留级制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也是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利于学生巩固学业,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留级制也是学籍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很有意义。

[1]邢永富.现代教育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74-78.

[2]张传军,崔承琪.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 1”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6,(2):49-50.

[3]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5,(1):3.

[4]王正均.高职学生学习评价的探索[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3-14.

[5]教育部.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状况[Z].2005.

[6]王小燕.关于当前高校考试管理改革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1):21-27.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教学质量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