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怡,李晓舒,吴瑕璧,赵政政,王润玲,黄 锟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安徽合肥 230032)
知识经济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他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首先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他把“知识产业”归结为知识与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的过程,并将其分为教育、研究与开发、电讯传播业、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等5个部分。20世纪最后20年,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以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和人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开始出现。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1973年发表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对这个未来社会进行了更理性的分析。他提出在后工业社会中的经济将由制造性转向服务性。专业和科技人员将取代企业主在社会中起主导作用。他在书中用了大量篇幅研究知识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1]
1996 年,世界经济和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的概念首次给予较明确的界定。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就是“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现实,是指一类以高新科技产业为先导,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核心,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依托,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知识化经济形态;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而以往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则是以土地、劳动力、资本和能源为主导性资源的物质型经济。
其他不同学者亦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经济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对它的内涵的理解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赵明刚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它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主要不依赖于土地、石油等地球上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它把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它在发展经济时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同时开发新的资源、能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2]张劲英学者认为“知识经济”是以高智能的人力资本和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知识、技术资源为核心构造的新的生产力系统。[3]惠永正认为,“知识经济所要表述的是一种新的复杂的经济状态。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更人性化的经济,是更能体现价值规律的经济。”吴季松认为,“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
纵观以上对知识经济概念的阐述,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生产资源,以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现代技术为核心,区别于传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首先,从生产要素角度出发,强调的是知识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只有在“知识经济”形态下,知识替代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与传统的生产要素一起直接参与价值的创造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并作为一种产品,构成新的消费基础。
其次,“知识经济”的涵义之一,是知识成为核心生产资源,是经济增长、财富创造和就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经济的整体活力和发展潜力将不再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和资本的多少,而是更多地取决于知识资源的多少,取决于知识的不断创新。
此外,“知识经济”概念涵义还侧重于人,将人的智力创造作为核心。20世纪60年代就盛行的人力资本理论对“知识经济”的思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要进行高速度、高质量的知识创新,也依赖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因此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人的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重视终身教育、培训和创新机制。以人力资源为依托,充分开发劳动者主体的创造力。[3]
跨入21世纪,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这场无声的革命孕育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伟大进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各学者对知识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深入。知识经济以其有别于传统经济的多种不同特性,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研究。知识是知识经济中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生产力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创新和使用。
九十年代以来,以网际网络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和信息化时代。与此同时,信息、知识应用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的速度大大加快,进而引起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而且,信息化的知识经济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住机遇的人已经掘得了“知识经济”的第一桶金,比如说我们已经看到比尔·盖茨的个人财富呈指数增长等。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一体化成为了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它意味着人们不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人们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同时,网络的普及也使信息传递更为便捷,网络成为知识经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度的信息化、网络化,不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而且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生产力基础。
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实际上,创新作为一种人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概念化的过程,它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个“新”和一个“变”上面。知识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体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创新性。它是在丰富的知识、资源作为前提和载体的基础上,要求人们不断开拓新思维,打破固有的比较局限的认知套路,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不断与时俱进,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发现和解决问题,创造新发明,获取新成果。
正确的发展应该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核心是发展,特别是通过遵守自然和社会规律,充分调用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的发展。知识经济另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看,知识经济发展就是协调、科学、高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各方面的资源,与此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并利用知识特有的经验性,完整性和可塑性,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共享和高效交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新资源来取代己近耗竭的资源,从而使经济不断地可持续发展下去。
在知识经济中,创造财富不仅仅靠固有资源,更多的是靠人脑中掌握的知识,因此,掌握知识的人才就比物质资源本身更有价值,在知识经济中也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各国比拼的也不仅仅是单一的物质储备的多少,而是走向人才战略,只有掌握了人才,才能在发展中掌握先机。我国也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在人才战略上有了一个更明确的方向。
知识经济时代,开放式的社会化大生产再次转化为开放式的家庭生产模式,工厂高度自动化,产品生产模式从规模生产向个性化产品生产转变,生产工艺也越来越智能化,人们利用计算机终端可以在家里办公。生产过程和组织形式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再生产,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交换方式也都发生了变革。再生产不再单纯依靠资源的积累,更多地转变为知识的创新,而财富的分配也依照知识创造的价值决定。财富的交换方式也更加的虚拟化。
在知识经济中,人才成为重要的要素,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大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形态对人才的要求,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认识,全方位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才可以获得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竞争、发展的真正资本。
通过大量文献的查阅,我们发现,知识经济背景下,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知识经济的一个核心生产要素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将取决于对知识的累积、应用及再创造的能力。我们说学习是一个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而学历则是对这个过程的证明和标志。知识经济中最需要的正是大量具有高学历、高知识水平的人才。但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学历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既要看重结果,又要注意过程。知识经济对知识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书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知识,并能够进行知识再创新的能力。因而我们评价知识经济中的人才的价值高低与否就需要综合获取、应用、创新知识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张文凭保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更加强调的是在文凭的同时也要拥有学习的能力。当今的教育和学习必须满足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而所谓的学会学习,就是要把学习变成为自觉、主动地去接受、选择、分析、判断、处理、运用、创新各种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新要求。
知识的积累和利用、传播和扩散、应用和创造在知识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这不仅能提高生产率而且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又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单纯的引进模式受到了挑战,真正的尖端技术很难引进。因此为了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学会创新,将技术产品推陈出新,模仿只能被淘汰,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另外,工业经济的生产模式是批量生产,而知识经济生产模式却不是这样,多样化、少量化、个性化是它的特点。江泽民曾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关键是人的创造能力。故一个合格的人才,创新能力是硬素质。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掌握现有的很多知识而不会创新,则不会适应时代的飞速进步。因此,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人们不仅要善于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应用知识,进而培养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向着人才的道路上大步前进,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才能在未来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显综合化趋势,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根本和基础。科学技术活动的目的在于认识与改造自然,探讨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科技素质便是人们在科技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并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是现代社会对人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要求,它以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和身体素质为基础,主要包括:科技基础知识、科技意识的本质、科技基本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然而科技活动的主体却是人,在探求未知世界和应用客观规律来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服务的活动中都涉及人与人的关系,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包含有人文因素。人文素质,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内在品质和人生的定位、在学识上的积累、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即关于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精神以及个人能力,概括地说包含人的理智、能力、情感和意志这几个内在领域。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是完美人格的体现。人文素质内涵又主要体现在开展科技活动的动力、方法和对科学结果的态度与对科技成果的利用上。因此,高科技为生产力的跃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人类提高生活水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蕴藏着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秩序、使人堕落的危机。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逻辑关系表明:高科技与人的高素质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而不是灾难。知识经济时代,强调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有助于人才形成文理素质交融,发展自身非智力素质,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必须未雨稠缪,重视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以此带动综合素质的提高,迎接知识经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未来人才将需要更具有民主法制观念,具有崇高人格和道德观念,宽厚的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基础和自己求索知识、运用知识、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观念和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获得成功。
21世纪的国家战略不仅局限在经济发展,国家也非常重视人才战略发展。我国现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不仅要应对国内的发展也要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的挑战。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注入各个领域,这些高层次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培养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当前,高校对在校学生的培养,应注重以下一些方面的要求,这些也是知识经济对高层次人才素质的要求。
高层次人才应具有坚定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较高的政治觉悟、理论和政策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强烈的爱国心、民族自信心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是大学生必备的品质。大学生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并且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荣辱观念;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谦虚谨慎,忠于职守。
21世纪要求人才不仅要有夯实的理论知识、外语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各项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认真勤奋的学习态度和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多方面知识的爱好和兴趣,视野宽阔,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强,能不断学习和掌握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其中创新意识需要着重培养。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未来人才应当具有创造性。只有富有创新意识才能创造出惊人的成就。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能力素质是人才素质的集中体现,应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终身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控制自身感情和行为的能力、决策能力等,理论和实践结合,动脑和动手并重,既有真才实学,又会身体力行。并且要注意与人沟通、合作。知识经济时代不同于工业经济,现代型组织更注重分工与协作,组织的战略决策依赖于群体智慧,因此,组织除需要领导人物以外,更需要群体成员有积极合作的团结精神。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加强沟通和协作,有责任感和对团体的认同感、归属感,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必备的素质。
应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始终保持平常心,乐观向上,荣不骄辱不屈,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并能充满信心地去克服,善于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还要有有高尚美好的情操和顽强不屈的意志、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对社会、自然、人类、科学、艺术、音乐等一切美的东西有爱好、有追求、有鉴赏、有创造、有分析、有评判的能力。
我国的建设人才肩负着覆地翻天的历史重任,没有健康的体魄,就难以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因此,要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饮食起居有规律,生活节奏有度。[4]
从以上六点可以看出,知识经济对大学生的要求已大不同于以往,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唯有创造出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接班人,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屹立不倒。
[1]吴德军.知识经济与人的发展[D].湘潭大学,2002.3-4.
[2]赵明刚.关于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2004.2-3.
[3]张劲英.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思想与理论述评[D].厦门大学,2005.1-92.
[4]敢和群.知识经济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