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程序控制的精细化操作

2011-08-15 00:53王德龙朱学道
关键词:考区考务普通话

王德龙,朱学道

(淮北师范大学 教务处,安徽 淮北 235000)

高等院校“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程序控制的精细化操作

王德龙,朱学道

(淮北师范大学 教务处,安徽 淮北 235000)

“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智能化测试方式,这种方式为实现测试效果的“公平、公正”提供了客观条件,但对程序的组织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高等院校考点的特殊性,从区域控制、人员控制和考务控制三个方面对测试程序进行精细化操作设计,以求达到优质、高效、客观、公正的测试目的。

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程序控制;精细化;高等院校

国家语委于2007年开始试点“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高等院校成为推广的重点。与传统考试形式相比,“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创新了测试手段,为实现考试的公正性提供了客观条件。但是,由于这是一种全新的考试形式,如何在管理环节把这种“优势的客观条件”转变为“理想的测试结果”,便成为学界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焦点①多数学者仍旧从传统的角度,更多关注评分细则的完善、试题库样本的优化、测试程序设计的规范等,至于针对计算机辅助测试方式,虽然韦素玲(《普通话水平“机辅测试”环境对被测者影响的调查研究》,《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和陈建华、王苓(《计算机辅助测试背景下高校普通话教学与培训对策研究》,《社科纵横》2010年第6期)从宏观上进行了探讨,但在微观的程序控制、尤其是在实践操作层面却缺乏细节的剖析和因地制宜的细化。。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对新的测试程序进行精细化控制操作是实现“客观条件”向“理想结果”转变的关键。尤其是当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制度设计走向完备、试点工作渐趋成熟时,微观层面的精细化操作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高校测试点应试人员多、考试时间集中、测试对象功利性较强等特点,我们从“区域控制”、“人员控制”和“考务控制”三个方面进行了程序精细化操作的尝试。

一、区域控制的精细化操作

“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的测试区域从总体上来说分为候考区、备测室、测试室三部分。对这三个区域的有效组织是保证测试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候考区是应试者进入备测室的待考区域。由于高等院校考点的应试人员多且考试时间集中,候考区的秩序维护是保证考试安全顺利进行的关键点,在区域控制上要防止由于大量考生集聚而造成的秩序混乱、影响考试进行等现象的发生。候考区与备测室、测试室应远距离分开,并向待考考生提供教室、座位等必要的等候设备。由于高等院校的应试考生绝大多数为在校大学生、心理成熟度较低,候考区应严禁已经考完的考生进入,以防止因隐性交流造成待考考生的心理波动,影响考试秩序和考生临场发挥。候考区的考生在待考时会产生紧张、焦躁等心理,考务人员除了维持候考区的秩序与安静、为考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待考环境外,还应该在必要时候对考生予以适当安抚,在安排考试应考次序时,最好采用书面编号的方式,并严格维护排队顺序的公平公正,杜绝随意调配顺序、更改考生位次的现象。特殊考生申请改变应试次序要提早与总考务联系并报送申请材料。

备测室是考生进入测试室的中间环节,考生在这一区域可以提前10分钟左右预习、准备将要考核的内容。备测室考务人员除了与候考区及时沟通联系、保持适当人数外,最重要的是为测试室准备即将进入考试状态的考生。考务人员首先要在预习试卷的分配上保证公平,宜采用“暗箱摸号”的随机方式、按号分配预习试卷;其次是概要地向考生讲清进入测试室的大致情况,并提醒注意事项,以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再次是在引导考生进入测试室时,要防止个别考生于行进途中实行的“人员替换”等作弊行为。

测试室是对考生进行考核的中心领域。在考试开始之前,应该对所有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并试运行。由于“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是一种技能考核性质的测试,无论其测试方式还是组织方式都不同于传统的考试,且应用了大量的信息化设备,所以考生进入测试室后有较强的陌生感,个别考生会出现不知所措的应急状态,因此测试室内应配备一定的考务人员,以指导考生的操作。“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属于语音测试,且大部分题目由电脑程序自动评测,“测试环境的创设与控制,对被测者普通话水平的正常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1]。除了在基础设施方面尽最大限度降低噪音的产生外,测试室内外应保持充分的安静,以免影响电脑语音评测的精度。测试室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要领方面应对考生尽到充分的告知义务,尽量避免因操作不当(如耳机佩戴不到位、音量过高或过低、电脑考试界面不熟悉等)影响考试成绩和测试进度。

二、人员控制的精细化操作

“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流程的人员主要分为应试人员、考务人员和技术人员。高等院校的应试人员主体是在校大学生,相对于社会测试站来说,他们的社会成熟度较低,情绪化较强但知识素养较高,相互之间比较熟悉、群体效应明显,所以测试“需融入人文关怀……关注应试者的感受和体验,使受试人始终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测试心态”[2],在测试程序的执行上应公开、透明、公正,注意营造和谐的氛围以降低考生在考试过程中的情绪波动,对已考生和待考生严格分离,避免由于谣言等因素造成的负面群体效应的产生。在对待考生的态度上,既要保证其顺利考试并使其发挥最高水平,又要严格防止其作弊行为,做到有理有据、事实清楚。

对于考务人员,应做到定任务、定责任,各个考务人员之间、考务人员与总考务之间要明确职责、加强沟通与协调,除了严格执行考务要求外,还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降低噪音的制造,如穿软底鞋、手势交流等,以免影响考试过程中的录音效果和语音识别的敏感度。在考务人员的选择上应最大限度地降低与考生的关联度,避免因师生关系等原因影响考试程序的操作。考务人员应充分考虑性别结构,候考区域宜安排有一定管理经验,能恰当处置突发事件的男性,而测试室则要充分考虑考务工作的细致化、人性化、便利化需要,宜安排女性。由于“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的考核方式与传统考试形式有巨大的差别,所以考务人员需要经过适当的培训后方能上岗操作,避免因惯性思维等原因造成指导考生不当而影响测试效果。

技术人员是测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在考试的整个流程中专业的技术人员除了做好考前的设备检测和考后的设备维护外,更重要的是要及时、迅速地解决测试过程中计算机辅助设备的突发性故障,监控、鉴别个别考生的违规操作,譬如“故意关机”、“交叉输入准考证号”等。技术人员的安排应保持相对稳定,以便能够保持整个设备系统维护的连续性和最佳化,确保在面临故障时能有足够的技术、经验迅速定位问题的关键之处。

三、考务控制的精细化操作

考务控制是整个测试顺利进行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协调人员控制和区域控制的统领环节。考务控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让主管考试的领导充分了解“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的特殊性。这种考试是实践技能测试而非文化知识考试;是计算机辅助测试而非纸质卷面考试;是语音标准度测试而非书面静态考试;是一种连续性测试而非一次性考试。所以在整个考务控制上每次测试的人数要有一个合适的“度”,安排的考生人数如果太少则会浪费考务经费、降低工作效率,但如果安排的过多,则会导致考务人员心理疲劳、候考考生情绪焦躁和计算机设备连续运转故障率增高等问题的出现。一般而言,这个“度”的控制要充分考虑测试端口的个数、测试个体所用的时间、考生与考务人员的比例及心理承受能力。当然,除了重视“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对于考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外,常规性的考务工作也不可忽视(如试卷的保密与分配、设备的试用与检修、电力的保障和备用等)。如果从“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考务控制的整体来看,考前培训是实现考务控制整体效果的最佳手段。这里的考前培训并非指“普通话语言技能”的培训,而是指面向全体考生的“模拟测试流程”的培训。在这个培训过程中,考生将充分了解测试流程的细节,培训教师也将统一讲解流程中注意的事项,这就能够从根本上疏导由于测试形式与测试环境陌生而给考试造成的无形压力,从而在根本上优化测试基础,实现控制论所要求的“控制的良性基础”。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充分向考生展示测试室的远程监控录像功能,从思想的源头断绝考生的作弊冲动,这既是取得良好测试结果的保障,更是预防性爱护学生的体现。

李宇明在国家语委“十一五”科研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普通话水平测试,推进普通话水平测试及其管理的现代化”。[3]“各地因地制宜,依据《大纲》(指《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制定地方细则,是适应测试实际的现实选择。”[4]程序控制的精细化操作尝试对于《大纲》地方化实施和改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对于实践工作者而言,这种精细化操作不是死板的模式、僵化的条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流程,它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境界。它的目标指向是“客观公正”,它的出发点在于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它实施的原则聚焦在程序的“严谨规范”,它的价值取向落脚于结果的“优质高效”。各区域之间、各人员之间、培训与测试之间的程序控制都应本着这种精细化的原则积极、主动、善意地进行,以期形成良性的联动整体。

[1]韦素玲.普通话水平“机辅测试”环境对被测者影响的调查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9).

[2]吴颖.机测普通话需融入人文关怀[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

[3]李宇明.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努力促进“十一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在“国家语委‘十一五’科研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语言文字应用,2007(2).

[4]王 晖.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论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7(4).

G642.474

A

2095-0683(2011)05-0183-02

2011-04-22

2009年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的组织与管理研究”(JG09230)

王德龙(1974-),男,山东日照人,淮北师范大学教务处普通话测试站管理员,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生;朱学道(1964-),男,安徽和县人,淮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

责任编校刘正花

猜你喜欢
考区考务普通话
研究高校考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2020年中国音协音乐考级 江西考区评审工作顺利完成
山东:《人事考试考务服务规范》发布
陕西省2019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观题考试在全省4个考区开考
高考倒计时
中国音乐家协会2018年江西考区音乐考级报名通知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高校学院考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成人高校考务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