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探讨

2011-11-02 07:47贾敬全
关键词:淮北安徽省区域

田 伟,贾敬全

(a.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b.皖北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淮北 235000)

安徽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探讨

田 伟a,b,贾敬全a,b

(a.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b.皖北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淮北 235000)

通过分析安徽省统计年鉴,归纳出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认为资源禀赋、地理空间位置、初期经济差异是其主要成因。据此,提出安徽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一是坚持适度倾斜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二是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三是差异化发展,实现区域的比较优势。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

安徽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现明显差异,根据安徽省2010年统计年鉴来看,2009年安徽省人均生产总值为16407.66元,但全省17个地级市仅有9个地级市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和超过这一数字,其中属于沿江城市带的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等4个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遥遥领先,而阜阳、亳州、宿州地处淮北平原,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均低于1万。

各地市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是制约全省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稳定的障碍。本文利用统计学指标,归纳出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进行研究,找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对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数据很多,本文选用了安徽省2005年至2009年的人均GDP和人口数据(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关于数据价格处理,按可比价还是现价计算,对区域差异的比较影响不大,安徽省统计年鉴对数据价格的处理采用当年价格,故本文采用了现价。

本文采用极差(R)、标准差(S)来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绝对水平;采用基尼系数(G)来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对水平,这三个指标均是“指标值越大,区域经济差异程度越大”[1]。运用统计学知识。对2006至2010年安徽省统计年鉴相关资料的计算结果得出下表: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表1可以看出,2009年全省人均GDP最高的地级市与最低的地级市之间的差异达到44639元,标准差达到14172.36元,表明市域间人均GDP分布离散程度很大,从纵向来看,从2005年到2009年全省各地级市人均GDP的极差和标准差呈现逐年扩大状态,经济区域差异绝对水平越来越大,严重偏离各地级市经济水平相对均衡的状态。总体来说,马鞍山、芜湖、铜陵由于依托长江且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合肥作为省会城市,享受很多的政策优惠,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其中市属的长丰县是全国的贫困县,在2009年人均GDP也超过了全省的平均水平,说明合肥作为经济增长极逐步形成,对周边地域的经济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得到了初步体现。

(二)经济水平不均衡程度的变化趋势

通过区域经济差异指标值表,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全省各地级市的经济差异的绝对水平在扩大,由于基数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空间和政策差异不同等客观存在的差异,绝对差异的扩大在所难免。相对差距从2007年以来,出现了逐年缩小的趋势,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上落后与发达地区经济总量的趋势在扩大,但是却出现了经济加速增长的情况,这说明安徽省在协调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各种政策在起效,比如税收的调节、对贫困家庭的最低保障、农村合作医疗的实现、积极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配套工作等。安徽位于我国华东地区,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我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指出,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序列分析,发展阶段的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式极化是客观的,但由此产生的经济差异会随着经济发展的成熟而最终消失。2007年以来,出现基尼系数的持续减小,说明安徽省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处于一个全面转型的有利局面,作为长江三角洲的腹地,发达地区的经济出现了产业梯队转移,产业开始从比较发达的地域向我省进行有秩序的扩散转移,省内各欠发达地域的经济活力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劳动力丰沛的地级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三)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地域特点

2009年各地级市人均GDP超过3万的是马鞍山、芜湖、铜陵和合肥,处于发展地区的有淮北、淮南、蚌埠、宣城、黄山、池州等,大多矿产资源丰沛、旅游资源丰富、工业较为发达、区域位置良好,比如经济较为发达的马鞍山、芜湖、铜陵依托长江,且矿产资源丰沛、工业发达,合肥作为省会城市,享受政策上的巨大优惠。而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地级市,大多工业落后,而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地区,比如处于淮北平原的阜阳、亳州、宿州等地。

二、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本文从资源禀赋、地理空间位置、初期经济基础差异来探究最初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差异的成因。

(一)地理位置与资源条件的差异

任何地区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原有的资源禀赋,在很长的一段时期,这些自然资源因素和区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随着经济环境发展的变化而减弱。“安徽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都位于长江下游,与长江三角洲城市圈比邻,尤其芜湖、马鞍山最为接近,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工业发达、专业技术人才聚集,由于外溢效应,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的经济发展会带动周边地市的发展”[2],这也是马鞍山、芜湖、铜陵、合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领先于省内其他地级市的重要原因。另外,马鞍山铁矿资源丰富、铜陵是有名的铜都,铜矿资源丰富,这两个地级市冶炼产业都比较发达;淮南、淮北是安徽省的两大煤炭基地,煤炭资源丰富且质量较高,因而煤炭采掘业及相关工业比较发达。黄山、池州等地旅游资源丰富,以自然风光为主且与周边省份的旅游资源存在很大差异,空间位置毗邻发达区域,因此,旅游业发展很快,成为当地支柱产业。而位于淮北平原的阜阳、亳州、宿州是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由于剪刀差的客观存在,工业不够发达,致使经济比较薄弱,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引起的工业化水平差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悬殊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经济基础差异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认为: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之间存在极化效应,指生产要素从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流动,发达地区的发展以抑制落后地区的发展为代价,这样就形成了地区间经济的巨大差异。威廉姆逊进一步认为: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应起主导主用,地区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进一步加大。

区域基础不同所产生的极化效应导致了现实区域经济差异,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家统一战略部署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于安徽省自然资源分布不均,所以在各地级市形成了工业区和农业区,“再加上我国实施以农扶工的产业倾斜政策,人为地压低农产品价格,提升工业产品价格,形成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导致省内工业区和农业区之间经济差距显著”[2],根据安徽省2010年统计年鉴可以计算得出:工业发达的马鞍山市2009年农业总产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 3.86%,而阜阳相应的比重则高达28.65%,相反,马鞍山2009年工业总产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为66.47%,但经济较为落后的阜阳地区相应的比重却只有36.03%,像阜阳、亳州、宿州等几个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都是工业不发达,而农业生产却在国内经济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的地区。

三、安徽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兼顾效率与公平,而不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协调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产业梯度转移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在分析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级市发展差异的具体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协调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坚持适度倾斜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从安徽统计年鉴可以分析得出:安徽省经济发达地区是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四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合肥是省会城市,拥有较多的政策优惠,经济发展迅速”[3];马鞍山、芜湖、铜陵三个地级市是沿江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捷,经济基础好,同时靠近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由于外溢效应的影响,经济发展加速,应继续给予政策优惠和资源支持,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联系,积极融入到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中,形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关联乘数效应推动安徽各地区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二)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

“瑞典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认为,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并逐步扩大,是市场机制这一‘无形的手’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4],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经济不协调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城乡差距的扩大,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向农村和农民适度倾斜”[5]。经济较为落后的阜阳、亳州、宿州等地大多是工业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应充分利用地区特色优势,加快农业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各级政府在引进外资,投资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合理规划,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全球经济竞争由单个企业竞争走向产业链竞争这个趋势最有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形式,政府要通过制定政策合理干预资源在全省范围内优化配置,实现各个地级市产业的互动发展。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科技化水平的提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富余的劳动力,政府应该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各种职业教育的投资,提高现有职业技术的教育水平,使大量富余的劳动力变成人力资源优势。安徽地理位置优越,在承接产业梯队转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空间位置,政府应积极加强各种政策的制定,及时抓住产业梯队转移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差异化发展,实现区域的比较优势

各地区经济的发展要结合现有的基础,发掘潜力,形成特色经济。区域经济应该是特色经济,避免同质化竞争,在产业发展上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开展错位竞争,避免趋同。两淮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及煤炭的延伸产业,为安徽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支持,作为能源城市要实现城市发展的转型,避免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过度依靠。黄山、池州、宣城等地旅游资源丰富,应加大宣传,针对目标客户的需要形成不同于周边地区的旅游文化,利用现代营销理念,顺应旅游趋势,大力发掘自然风光,人文风俗,在目标客户中形成良好的旅游资源的市场定位,并积极发展优质的旅游关联产业。作为农业为主的阜阳、亳州、宿州等地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承接密集型产业的梯队转移,优先发展特色产业,比如,亳州应抓住中药材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中药相关产业。

[1]石一磊,路正南.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05(8).

[2]麦广惠,任志安.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4).

[3]汪潘义,王骑.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元统计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9(9).

[4]李兴江,褚清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逻辑演进[J].生产力研究,2004(5).

[5]胡俊,张宜红,朱建军.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F061.5

A

2095-0683(2011)05-0083-03

2011-09-13

安徽省科技厅项目“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研究”(0030503092)

田伟(1983- ),男,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贾敬全(1971- ),男,安徽萧县人,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

责任编校刘正花

猜你喜欢
淮北安徽省区域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淮北枳》
分区域
淮北 去产能的黑色面孔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