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

2011-08-15 00:46:50明庭权胡小燕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国民党民主

明庭权 胡小燕

(1.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0025;2.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

明庭权1胡小燕2

(1.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0025;2.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是,辛亥革命是一场很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她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地位和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历史使命。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发展面临多重道路选择,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辛亥革命 中国政治发展道路 历史选择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长期领先于世界,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延续到近代。然而,随着近代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完成和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魔幻般的增长,中国无可避免地落后了。从1840年起,西方列强依仗其坚船利炮先后对中华民族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并强迫当时中国的卖国政府先后签定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由此导致中国社会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社会在一步步沉沦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之后,救亡和发展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问题,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也就成了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从林则徐到魏源再到严复,从太平天国起义及其《资政新篇》到戊戍变法及其“君主立宪”设想,无数志士仁人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富国强民而进行的实践探索从未停止过。但事实证明,只有物质层面的改进而没有根本的社会变革,中国是没有出路的。革命的历史任务最终落在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肩上,问题的焦点就在于是应该由中国的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来领导这场革命,由此中国历史展开了政治发展道路的艰难抉择。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

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首先发动了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满清王朝走向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首先,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满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其次,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唯一的代理人——满清王朝不复存在,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第三,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国内企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蔚然成风。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第四,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辛亥革命又是一场很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但是,袁世凯很快就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同年4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中华民国看似有国会、有《约法》、有众多政党,但实际上政权都操纵在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手中。1913年3月国民党领袖宋教仁遭暗杀,孙中山和许多人所期待的议会民主制变成了水中花、镜中月。孙中山愤然发动“二次革命”兴兵讨袁,战争以袁世凯的全胜而结束。1913年10月,袁世凯在威逼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之后,于1914年1月下令正式解散国会。5月公布了新的《中华民国约法》,赋予袁世凯个人独裁以“合法性”。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宣布实行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至此,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彻底化为泡影。

二、辛亥革命后国共两党的成立与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

1916年袁世凯终于随着83天皇帝梦的破灭而败亡,但北洋政府却连形式上的国家统一都维持不了,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中国依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辛亥革命的失败直接刺激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导致救亡之路的新探索,出现两种现代化道路的分野。为重建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秩序,反击封建复辟逆流,以救亡为起点,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从改造“国民性”入手,引发了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即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它既是思想启蒙的结果,也是将思想启蒙落到实处,进一步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

新文化运动冲垮了传统社会的心理防线,西学洪流山呼海啸席卷封建罗网而去,为社会的新生与未来社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就在民主观念日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孙中山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建国方略碌碌操劳之时,社会主义思潮已随愈演愈烈的西学东渐之风悄然涌进国门,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熙熙攘攘荟萃一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最为直接的革命理论与最实际的成功经验,使得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先觉者的思想、行动指南。新文化运动的重心由人性改造转向社会改造,潜在牵引着政治大革命。从学习西方到学习苏俄,从学习资本主义到接受社会主义,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时代选择,反映了先进人们的探索足迹。社会主义否定了资本主义,但资产阶级革命在资本主义所代表的历史阶段实现之前并未失去其历史进步意义。知识分子队伍分化了,社会上出现两个先进的现代化政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连连受挫的劣势下,“五四”爱国运动中人民群众所爆发的巨大能量与感召力使孙中山逐渐认识到,“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望也”[1](P121),并由此提出了更具民族性与革命性的新三民主义。新民族主义提出了“中国民族自求解决”的民族自决目标与“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不再对帝国主义抱有任何幻想;新民权主义明确规定,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有,非为少数人所得而私”,主张权能区分,实行“直接民权”;新民生主义则抛弃了依靠帝国主义发展中国实业的梦想,确立“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两大原则,提出“发展国家资本”与“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这个根本问题,使三民主义获得了崭新的政治内容,把民主主义思想和国民党的政治纲领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2](P103)。

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催生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共一成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和“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战略。经过孙中山先生改造过的新三民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24年,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正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然而随着孙中山的去世、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国民党右派对于国民大革命的背叛和国共两党的分道扬镳。

从1927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三股政治力量,分别代表着三条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首先是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他们坚持走专制资本主义独裁道路;第二是作为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走上了武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在中国国民党专制资本主义独裁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之间“还有一大片”,这就是以民主党派为政治代表的中间势力,“包括知识分子,工商界,搞工业的,搞教育的,等等”[3](P4),他们主张走“第三条道路”。中间势力既反对蒋介石集团的倒行逆施,又不赞成共产党通过阶级斗争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们的理想还是要走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道路。

三、国民党政权与专制资本主义道路分析

国民党政权走的是专制资本主义道路,或言之,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一种中国本土化的法西斯主义统治。政治上,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名义上统一了中国,成为国际承认的唯一合法政府,国内政治局势相对稳定,表明中国有了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和领导中心。国民党统治期间,“五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有名无实,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被歪曲。蒋介石实行“以党治国”的策略,嫁接上德、意的法西斯主义,建立了一党专制个人独裁的统治制度。

经济上的成就还是十分显著的。从国家政策上看,税制改革、裁厘改统、废两改元、采用法币政策,以及全国金融业的建立与路政、邮政、航政、电政等的建设,客观上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壮大,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有利于现代文明的扩展,促进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

外交领域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宣布收回关税自主权,废除领事裁判权,并进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努力。

但是,南京国民政府浮华的表面现象背后,依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民权、民生危机。列强依然控制着中国主要的经济命脉,国家垄断资本膨胀,私营工商业步履维艰;尤其是广大农村经济出现停滞性增长,这对于以农立国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官僚政治卷土重来,政治压迫成了国民党政府维持统治的主要手段,党内派系泛滥成灾。南京国民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由于摆脱不了帝国主义的控制,南京国民政府非但不能完成变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反倒成了继北洋军阀之后阻碍社会进步的新政治势力。它没能将中国引向独立自主,仍然追随西方文明旧路径,对社会现代化的推进极其有限,经济上的繁荣也是畸形的。

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发展道路分析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举行武装起义,开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闯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发展道路。

随着“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的相继发生,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步步蚕食,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于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率先倡导并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呼吁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宣言郑重宣告,愿意与国民党军队“亲密携手共同救国”,愿意“立刻与中国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各党派、各团体、各名流学者、政治家、以及一切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成立国防政府”、“组织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并提出国防政府应“实行民主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等项政策[4]。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推动并促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由各党派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国民党在“西安事变”之后也停止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实现合作。

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浴血拼杀,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第一次伟大胜利,赢得了包括中间势力在内的广大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信任和拥护。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全面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经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并且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政治,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4](P663)。

194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这时共产国际解散已经两年,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够破除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根据中国的国情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中共七大提出要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并且断言,这个新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旧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但也不可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而应该是一个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各革命阶级民主联盟的国家,即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光明的道路。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一些中间势力的代表人物组建了独立于国共两党之外的中间党派,提出了独立的政治纲领和政治主张,如邓演达、谭平山的第三党,曾琦、李璜、左舜生等人的中国青年党,张君劢、张东荪等人的中国国家社会党等。这些中间党派在抗日战争中和抗战胜利后,由于和共产党同样遭受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压迫而相互接近并开始合作。在共产党的支持帮助下,中间党派的队伍不断扩大,1941年3月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来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此外,抗战胜利前后还有一批党派性的组织、团体,如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等相继成立。到1947年底1948年初,又成立了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这些中间党派大都把争取民主作为主要的政治主张,因此被称为“民主党派”。抗战胜利后,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可以民盟为代表,其口号是“民主统一,和平建国”,主张“把中国造成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在国际上“兼亲美苏”,在国内“调和国共”,“拿苏联的经济民主充实英美的政治民主,来创造中国型的民主”。并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把中国建成民主国家的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召开政治会议;第二步,成立联合政府;第三步,由联合政府举行公正的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定颁布宪法,实行宪政[5](P76-78)。

五、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最终历史选择

八年抗战刚刚结束,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就发表宣言,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要求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当时,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国共之间再次发生内战;除国民党之外的中国各种政治力量也迫切希望新中国走民主政治之路。8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应蒋介石之邀,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经过43天的艰苦努力,终于10月10日签署会议纪要即《双十协定》。1946年1月根据《双十协定》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会上,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力争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民主同盟主张通过和平改良方法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的国家;国民党及其附庸青年党,顽固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一党专政。三种政治力量经过斗争和妥协,达成了《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协议。协议的内容不是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纲领,而是主要体现了中间势力的主张,但它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个人独裁,迫使国民党承认党派存在的合法性和各党派的平等地位,为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争取了和平民主建国的可能。但是,政协会议协议的墨迹未干,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就撕毁协议,挑起内战,迫害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到这一年的年底,以11月15日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制宪国民大会”召开为标志,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的面目暴露无遗,依靠国民党走和平民主建国道路的希望彻底破灭,以民盟为代表的中间势力转而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身上。

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代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两条道路、两个前途、两种命运。1948年4月,一边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不顾政协协议,单独召开伪国民大会的闹剧;一边是中共中央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国民党实行专制独裁,共产党主张民主联合,何去何从,洞若观火。[6]以各民主党派为代表的中间势力最终选择了站在人民革命一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和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派合作的政治格局。

在三年民族解放斗争中,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彻底蜕化为人民的敌人,无力领导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前进;其在中国大陆的全面溃败后退据台湾孤岛,标志着中国大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最后终结。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诞生履行了全部合法手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发展道路。

[1]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胡绳.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1/30/content_2276127.htm.

[4]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

[6]李小宁.1948: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性转折[EB/OL].http://lixiaoning1953.bokee.com /viewdiary.25493616.html.

D693

A

1671-2803(2011)01-0007-05

2010-12-10

1.明庭权(1980—),男,湖北阳新人,中共武汉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教师,政治学博士;2.胡小燕(1980—),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教师。

责任编辑:邓方国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国民党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快过关了
环球时报(2021-01-25)2021-01-25 04:17:46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对联(2011年16期)2011-11-20 03:38:48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军事历史(2000年2期)2000-11-22 07:03:52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
军事历史(1992年3期)1992-01-18 05: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