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冶琦 赵 广
(1.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2.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分行,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财税审计]
第三类代理成本对财务控制的影响及对策
王冶琦1赵 广2
(1.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2.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分行,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第三类代理成本是由于第三类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而产生的,即企业内部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之间因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成本。在第三类代理成本涵义的基础上,阐释第三类代理成本对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影响,并按照降低代理成本的要求,对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提出对影响内部财务控制环境的因素进行制度规范,按第三类代理成本最小化原则,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组织机构、设计控制指令的传导方式,把内部审计机构纳入经营管理者的内部财务控制系统等对策。
第三类代理成本;内部财务控制
按照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96)的定义,代理成本是指委托人为防止代理人损害自己的利益,需要通过严密的契约关系和对代理人的严格监督来限制代理人的行为,而这需要付出代价,这种代价被称为代理成本。从经济性质来看,代理成本的组成内容包括委托人的监视费、代理人的担保费和剩余损失三部分。从公司治理角度,严若森(2005)认为代理成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代理成本由所有者与经营等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产生,是在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中总的价值减少;第二类代理成本发生在不同出资者之间,是大股东与小股东、股权投资人与债权投资人之间利益冲突与博弈产生的公司总价值的减少。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从终极出资者到最终财产使用者之间,还存在着第三类委托代理关系,即企业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该类委托代理关系层级包括董事会与经理层、总经理与职能部门、子(分)公司与其他分支机构、子(分)公司与下属机构和职工。按照第三类委托代理关系,第三类代理成本可定义为企业内部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之间因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成本,主要包括对下属监视费用、下属“懒惰”所致的价值减少、下层管理者超额支出、下层管理者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致的企业价值减少、激励下属的奖励支出等。
(一)对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绩效影响
在发挥和提升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绩效方面,第三类代理成本发挥着以下影响:
1.控制企业下属各层级财务收支活动
降低第三类代理成本,要求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严格按国家法律法规、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组织财务活动,不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因此,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要将下属财务收支行为的合法合规作为其主要控制标准。
2.控制企业下属的预算执行
第三类代理成本主要发生在下属经营管理者的日常经营行为及其财务活动中。实行年度预算管理制度,可以较好地规范下属经营管理层的财务收支,减少企业的第三类代理成本总额。因此,控制企业下属年度预算的执行,应成为内部财务控制机构的主要日常工作。
3.控制下属经营管理者和一般员工
下属经营管理者和一般员工不当取得个人利益是第三类代理成本的组成内容之一。为此,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要用制度规范检查、监督下属经营管理者的财务行为,对其财务决策进行监督和考核。
4.对层层代理的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控制
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目标是保证企业整体财务目标的实现。为此,企业最高管理层需要对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的层层代理关系进行规范和校正,以降低其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造成的企业价值损失。
(二)对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特点的影响
1.第三类代理成本决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作用范围是一个封闭式的运行系统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者权益控制、投资控制、筹资控制、分配控制和内部成本费用控制。其控制的结果是通过内部财务控制降低企业成本费用,这些成本费用都受制于第三类代理成本。各层次财务控制机构和人员都同处于一个企业中,围绕着内部的各层次职能部门和管理机构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控制,执行并向下层传递上层的指令。同时,把财务控制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反馈给上层,促使上层调整财务会计政策和控制指令,再通知下层执行,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封闭的运行系统。
2.决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关键是保证下属的财务行为不发生偏离
2.1 口腔护理 每日给患儿做6次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保持口腔清洁。当患儿能够进食后,每餐前后还要以清水漱口。选择1∶100 CF、0.05%氯已定、5%碳酸氢钠为漱口液。患儿张口困难期间,以小吸管置于牙缝间,用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缓慢注入达到止痛的目的,再抽取生理盐水冲洗,用0.05%氯已定、5%碳酸氢钠漱口,最后用1∶100 CF含漱。尽量让CF在口内多停留一会。用注射器注入漱口液时不能用力过大,避免患儿呛咳。患儿张口后以棉球蘸漱口液清洁口腔,动作轻柔。口唇涂以凡士林保护。
下属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造成的财务损失或代价是第三类代理成本的主要部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必须在企业日常财务运行中,规范下属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收支行为,使之不偏离企业整体目标和战略决策。因此,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运行,通常表现为对下属执行上层指令的财务收支过程及结果实行控制,在公司的持续经营中对实物收付和财务收支进行控制,对不同层级经营者财务权限的行使过程进行控制,并将内部财务控制与执行上层财务指令、正常财务活动的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3.决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需要重点关注内部财务信息子系统
解决企业内部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之间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形成的代理成本,需要建立隶属于内部的财务控制制度、财务信息子系统。这套内部财务信息系统有别于对外提供的财务信息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向上层经营管理者提供内部管理所需要的财务信息。
4.决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要侧重日常财务收支控制
下属经营管理者财务收支严重违规是造成第三类代理成本扩大的风险来源。经营管理者必须在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设计方面考虑如何杜绝该类事件的发生,并以此设计日常财务收支控制制度。因此,要将第三类代理成本减少到最低,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就应尽可能发挥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机构的监督作用。
5.决定财务监督体系的基础是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在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子(分)公司及其人、财、物、产、供、销等环节,形成的一整套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运行制度。其发挥作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第三类代理成本的高低。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要达到降低第三类代理成本的目的,必须发挥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作用,才可取得防微杜渐、事半功倍的效果。
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目标受制于企业财务目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盈利。不同层级的经营管理者作为投入资本的实际受托管理人,与所有者和上层经营者均存在财务目标差异,不能用一个财务目标代替所有不同层级代理人或经营管理者的目标。上层经营管理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建立一整套符合要求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以保证自身的利益。从法人财产所有权角度看,企业总部高层和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的目标是通过维护法人财产所有权的整体利益而实现其自身利益的。因此,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进而降低第三类代理成本,成为企业内部最高管理当局与经营管理者实现其财务目标的关键。
(一)对影响内部财务控制环境的因素进行制度规范
按照降低第三类代理成本的要求,企业需事先拟订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规范。比如,完善企业内部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职业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企业内部职业道德规范可供实际操作;定期轮换培训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管理素质;研究企业内部不同层级组织机构和同一层级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在内部财务控制上的权利与责任;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系统,解决不同层级之间信息不对称矛盾;定期审阅内部财务管理报表,评估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的财务业绩与财务责任,总结财务控制的经验与教训等。
(二)按第三类代理成本最小化原则 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组织机构
企业财务控制组织机构承载着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运行的重任。从相互牵制和相互监控来看,一定数量和相同层级的组织机构可以起到较好的牵制作用,并减少企业整体财务收支失控的风险。但是,同一层级的组织机构太多,容易造成内部财务指令传导速度的下降,造成不同组织机构之间权、责、利界定困难,增加第三类代理成本。因此,同一层级的内部组织机构和人员不宜太多。
(三)设计控制指令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方式
上层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指令是直接落实到内部财务控制部门执行,还是通过下属经营管理者传导给所属内部财务控制部门执行,是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设计的重要方面。为了减少中间能量递减,较好的方式是减少内部财务控制的组织机构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使之实现内部财务控制指令的垂直传导。
(四)把内部审计机构纳入经营管理者的内部财务控制系统
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都归总经理领导,其主要考虑的是将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定位于“效益审计”为主,兼顾监督,其出发点是降低第三类代理成本。降低第一类、第二类代理成本主要依靠外部审计监督、监事会和内部行政监督力量。而降低第三类代理成本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的内在要求,作为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执行组织,应着眼于企业日常财务收支的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把内部审计机构纳入经营管理者的内部财务控制系统符合其根本利益,也是行之有效的。
[1]詹森,麦克林.企业理论:管理者行为、代理费用与产权结构[M].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175.
[2]严若森.公司治理成本的构成与公司治理效率的最优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59-60.
[3]饶晓秋.代理成本与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112—116.
[4]秦荣生,卢春泉.审计学(第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刘润婉)
F275
B
1002-2880(2011)03-0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