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 叶晓峰
[龙江商务]
锐意进取 奋力拼搏全面推进商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黑龙江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 叶晓峰
过去的五年,是黑龙江省商务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和历史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力推进“内外贸并举和三外联动”,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商务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保市场、惠民生、维稳定作用日益突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牵动作用显著增强,商务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新的历史节点。
(一)“十一五”时期是全省内贸流通发展最快的时期。我们坚持以提高全省市场运行效率、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转变贸易发展方式为目标,大胆创新流通方式,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促进省内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内贸流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消费市场持续增长,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累计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17.1%。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576.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100亿元。2010年规模以上商品市场数量为479个,其中年成交总额超亿元的市场达到81个。“十一五”期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由2006年的32.2%上升到2010年的40%。2010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6.3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流通业已经成为全省税收的重要来源,2010年流通领域实现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三项税收总额153.1亿元,税收贡献率接近13%。流通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截至2010年,流通领域从业人员达到351.1万人,占全省就业总人口的比重为18.7%。扩大消费政策取得明显效果。“两下乡、两换新”政策实施以来,汽车和家电成为居民消费的新热点。截至2010年底,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累计销售家电228.5万台,销售额48.4亿元,占同期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家电类商品销售额的40%;汽车、摩托车下乡累计销售车辆22.95万辆,销售额57亿元,占同期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汽车类商品销售额的1/10左右。在扩大消费政策的带动下,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增速达到18.7%,城乡消费差距不断缩小。
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格局和现代化流通体系逐步建立。深入开展减债脱困工程,国有流通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2006年和2007年,两年内基本将全省国有流通企业具备处置条件的历史债务处置完毕,使2000多家企业卸下历史包袱,50多万职工得到妥善安置,盘活350亿元存量资产。随着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大量外资企业开始进入黑龙江省流通领域,到2010年末,已有20多个国际大型零售企业在黑龙江省开设分店。在对内对外开放中,众多民营资本也广泛进入流通领域,为流通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2010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销售总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11.9%,集体企业占3.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1.3%,私营企业占44.2%,混合所有制企业占39.3%。连锁经营蓬勃发展。2010年,全省连锁企业实现经营额547.5亿元,比2006年增长126.6%;连锁零售企业店铺数量已达4250个,增长137.1%;连锁经营已经从零售业、餐饮业向生产资料、汽车维修等多个行业发展,2010年黑龙江省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连锁经营销售额已经占到销售总额的10%左右,成为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主要经营模式。
城镇生活服务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日益完善。积极开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已建立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14个,覆盖13个市地和农垦、森工两大系统,大大提高了商贸服务业的便民利民程度。在哈尔滨市开展早餐工程试点,建成2个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成250个标准化早餐网点,每天能保证10万多市民吃上放心早点。积极发展家政服务,已经建成2个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培训2万多名家政服务人员。2010年全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650万吨,回收总值达15亿元以上,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3%。截至2010年底,累计建设改造“万村千乡”农家店2.2万个,覆盖全省95%的乡镇和行政村,并建成配送中心85个,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截至2010年底,累计改造33个农产品、农贸市场,覆盖了12个地级市,交易额占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的60%。
会展经济效果明显,黑龙江省产品市场形象不断提升。几年来,我们组织企业参加“西洽会”、“西博会”、“食品博览会”等全国性展会,为宣传和推销黑龙江省品牌企业产品提供展销平台。为充分利用北京“首都经济”平台优势,扩大黑龙江省产品的影响和销售市场,2010年9月,在北京成功举办“黑龙江商品大集”活动。组织黑龙江省72家企业600余种名优特色生态产品及加工产品参加展销,参展商品受到北京市民和采购商的热烈追捧,现场销售火爆,累计实现销售额414.5万元,签订销售合同1.87亿元。第三届中国绿色食品南昌博览会期间,我们积极创新办展思路,以“一会一品”为特色,以宣传“生态魅力龙江,绿色安全消费”为主题,集中宣传、展示、推介五常大米,取得了丰硕成果。五常市优选了19家大米企业参加博览会,共签订销售协议和合同金额达11.6亿元。
保障市场供应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和完善了城乡市场统计监测体系。目前,监测样本企业总数已近425家,涵盖批发、零售、餐饮等21个流通行业及超市、百货店、专业店等7种零售业态,监测商品品种59个。进一步加强应急调控体系。建立了省级猪肉储备制度,储备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冻储肉总量达到2600吨,生猪活体储备达到2400吨。积极争取黑龙江省承担25000吨国家乳粉储备任务,有力地支持了全省乳业发展。在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以及保证市场供应方面,应急调控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应对2005年11月和2010年7月两次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掌控饮用水生产供应批量,科学调度货源,保障松花江沿线城市瓶(桶)装饮用水供应,维护市场稳定。2010年6月下旬,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后,商务厅昼夜兼程,分两批次向扑火前线运送应急物资,为取得扑火救灾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针对主要消费品和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问题,商务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到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市场供应,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之中,千方百计维护城乡市场繁荣稳定。市场经营秩序持续改善。出台了《黑龙江省畜禽屠宰管理条例》,开展生猪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组织开展酒类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商务领域诚信建设,努力扩大居民信用销售,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推动特种行业健康发展,开展商务执法,依法加强市场监督检查,有效维护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全省有9个市地、10个县(市)被列入全国商务综合执法试点市(县),并分别成立了执法支队和大队。
(二)“十一五”时期是全省对外贸易发展最好的时期。我们坚持挖掘外贸资源,优化贸易结构,夯实发展基础,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大力推进对俄经贸合作,促进全省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
进出口规模实现新跨越。“十一五”前三年,全省进出口年均增长33.8%,连续突破100亿、150亿和200亿美元大关。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俄罗斯外贸政策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当年进出口下降29%。2010年年初以来,经过全省上下不懈努力,对外贸易走出低谷,实现强劲增长。全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55亿美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5倍。外贸进出口对全省税收的贡献超过20%。“十一五”期间,全省外贸依存度由2005年的14.2%上升到2010年20%,提高了5.8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运行质量有所提升。贸易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全省登记注册的外经贸企业达到4245家,比“十五”期间新增1402家。2010年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42家,超过5000万美元以上的46家,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203家。商品结构更加优化。“十一五”期间,全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出口147.5亿美元和14.9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36.1%和14.1%,占五年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25.7%。地产品五年累计出口115亿美元,年均增长10%,占五年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20%,比“十五”期间提高4.5个百分点。五年全省累计进口原油成品油1477.8万吨、铁矿砂771.4万吨、木材4008万立方米,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4.7倍、16.9倍和10.6%。市场结构更趋优化。对新兴市场出口增幅明显。全省对非洲和大洋洲进出口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7.1倍和3.8倍。出口品牌培育稳步推进。评定了哈药、哈飞、完达山乳业等一批“黑龙江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提升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已与全球2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比“十五”期间新增43个。服务贸易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十一五”期间,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实现82.73亿美元,年均增长11.5%,是“十五”期间的1.7倍。“十一五”期间,服务外包企业新增大学生就业3万多人。
对俄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对俄贸易额累计实现440.6亿美元,年均增长23.3%,成为拉动全省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截至“十一五”期末,黑龙江省在俄设立木材加工企业164个,总投资13.86亿美元。《中俄林业二期合作规划》中确定的犹太州下列宁斯阔耶木材加工园区和阿玛扎尔林浆一体化项目建设等林业合作项目、图瓦铅锌多金属矿产开发等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在中俄边界架设了4条跨境国际输电线路,累计购俄电42.7亿度。五年间全省对俄农产品出口额累计达到29.3亿美元,占全国对俄农产品出口的47.6%,在俄实施农业开发项目累计开发土地640万亩。19个边境市县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比全省高0.8个百分点。2010年佳木斯市成功举办了“中俄(佳木斯)农机产品展销洽谈会”,签订各类贸易合同13项,金额达10亿美元;牡丹江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俄(东宁)机电产品展销会,两地举办的机电产品展受到温家宝总理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在中俄两国总理会晤期间,温总理亲自向俄罗斯各界推介两个专项展会。
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高起点启动、高效率推进、高水平发展,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牵动作用日益突出。区域内加工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会展中心建设成果显著。启动建设面积118平方公里,投放资金超过400亿元。18个园区共入驻上千个项目,可口可乐、江苏雨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园区。绥芬河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后,各项建设全面展开,已有20多家境内外企业确定入区投资。该区域将成为带动全省对俄经贸合作加快发展的引擎,成为深化中俄区域合作的战略支点,成为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沿边开放的示范区。
(三)“十一五”时期是全省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全面提升的时期。我们坚持创新招商方式,拓宽外资渠道,强化大项目招商牵引,在挑战中寻找招商引资新机遇,努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层次。
利用外来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批准外资项目926项,五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总金额113亿美元,年均增长11.2%,是“十五”期间1.04倍;全省五年累计吸收省外投资项目9790项,累计实际吸收省外投资总额3471.2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9.78%,是“十五”期间的3.8倍。招商引资大项目增多。“十一五”期间,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332个,累计实际使用超千万美元以上的资金84.75亿美元,占全省五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的75%,比“十五”时期增加40亿美元;投资总额超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1342个,累计吸收省外超亿元以上的资金1785.2亿元人民币,占全省五年累计吸收省外资金总额的51.42%。“十一五”期间,全省利用域外资金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3.8%。
利用外来资金的质量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利用域外资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十五”期间的18.9%提高到39.2%。目前,已有36家全球500强企业在黑龙江省投资52个项目。中石油、中石化、中航科等一大批央企和伊力、蒙牛、大亚科技集团等行业龙头纷纷投资黑龙江省优势产业。英国糖业公司地区总部成功落户黑龙江省,实现了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投资总部零的突破。
招商引资的平台和载体作用凸显。“十一五”期间,积极搭建招商平台取得了较好成效。连续五届“哈尔滨国际经贸合作洽谈会”累计签约经贸合作项目共计1253项,引进外资总金额48.4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总金额1997.4亿元人民币。成功举办四届“黑龙江冬季国际投资合作洽谈会”,成为又一个黑龙江省经贸合作平台。积极组织大型经贸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先后在香港、韩国举办“黑龙江活动周”,共签订合作项目127项,总签约额58.83亿美元。先后赴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组织经贸合作交流会、经贸互助合作恳谈会和招商推介会等活动10余次。先后20余次组织有关市地和项目企业赴“长三角”、“珠三角”等省份进行专项对接。积极组织各市地参加“厦投会”、“中博会”等国家级招商平台,通过这些活动,为市地寻找新的投资伙伴、建立新的客户联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力推动了全省招商工作发展。
利用外来投资渠道不断拓宽。“十一五”期间,境外有7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黑龙江省投资。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新加坡、英国是黑龙江省的主要外资来源地。通过推动黑龙江省企业境外上市,提高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持续融资能力。现代服务业招商成效显著。哈尔滨市和大庆市被批准为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区”。积极开发热电联产、风力发电、煤层气等利用清洁能源项目开展碳汇交易,推动了新型能源产业项目招商。
(四)“十一五”时期是“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的时期。我们坚持努力开拓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积极组织和推动企业立足亚洲市场、拓展发达国家市场、发展非洲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增长速度日益加快,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13.9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5倍,分布在36个国家和地区。344家黑龙江省设立的境外企业投资总额累计36.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从2005年的3.2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10.1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20%,五年累计完成营业额37.1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3.5倍。对外劳务合作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截至2010年底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5万人,2010年末在外劳务人员1.3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3000人。
方式日趋多样,领域日益拓展。跨国并购成为新亮点,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并购了德国凯师集团,开创了黑龙江省企业并购发达国家企业的先河。对外承包工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哈飞集团通过技术转让在马来西亚、中东设立了装配厂和生产线;哈电站集团先后承建了伊朗麦洛维电站、越南高岸电站、苏丹吉利电站等大型电站交钥匙工程,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哈电站集团、哈飞、一重等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自主经营的发电设备、连铸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迅速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带动成套设备、产品和技术出口、劳务输出的重要载体;哈电站集团所属哈动股份公司与民营企业黑龙江天狼星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俄罗斯特罗依茨克三大主机供货合同,实现了电站成套设备向原技术输出国的出口。对外投资方向由最初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逐步向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拓展。通过龙港合作促进会等组织机制建立了稳固而深厚的对外合作关系。
(五)“十一五”时期是园区建设和口岸功能发挥作用最凸显的时期,我们坚持“园区、口岸率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园区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优化环境,全面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促进口岸提档升级。
开发区已经成为拉动全省经济社会增长的重要力量。截止“十一五”期末,全省共有9个国家级开发区,26家省级开发区,20家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的工业示范基地,省级以上开发区总数达到55家。“十一五”期间,全省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实现区内生产总值4133亿元,年均增长35%,区内就业累计达240多万人。目前,开发区内有34个世界500强企业和165个大型跨国集团和投资公司投资建厂。全省开发区用不足全省万分之五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12%的GDP,14%的财政收入,45%的进出口额,吸引了22%的实际外商投资,创造了53.9万人的就业岗位。开发区成为拉动黑龙江省进出口增长的有生力量,成为黑龙江省利用外资重要载体,进出口贸易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示范基地。境内外园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全省形成了境内、跨境、境外园区和产业基地相结合的口岸发展支撑体系。建设了以俄能源、原材料为重点的境内产业园区和以对俄出口为重点的工业生产加工基地。中俄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是商务部批准的8家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目前,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已有来自浙江、福建和黑龙江省的近20家企业进入合作区开展生产经营,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总额达到7亿多元人民币,为俄方创造就业岗位数百个,习近平副主席对该区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口岸建设功能不断提升。截止“十一五”期末,全省已开通了25个国家级口岸,其中有15个边境口岸。边境口岸的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口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运能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口岸累计货运量4579万吨,年均20%的速度递增,出入境人员1771万人次,口岸货运、客运量分别比“十五”时期增加1010.1万吨、356.6万人。开辟了在全国边境口岸中独具特色的冰封期冰上汽车运输、明水期轮渡汽车运输、流冰期气垫船运输、季节性直升飞机运输,江海联运、陆海联运和内贸货物跨境运输等方式,同江口岸东港还建设了一条长1200米,宽9米的中俄跨江浮箱固冰通道,使口岸批量过货时间延长了3个月,开创了国内口岸运输新方式。口岸建设和发展使黑龙江省成为了中俄两国开展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平台和通道。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这一年是全省商务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付出心血和汗水最多的一年,也是全省商务事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发展质量最好的一年、取得成果最多的一年。一年来,全省商贸流通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提升。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00亿元大关,增长幅度超过19%,增幅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高于辽宁、吉林和内蒙古。对外贸易快速回升,结构层次不断优化。全年进出口总额实现255亿美元,同比增长57.2%,增幅在全国排名前5位之内,进出口额排名在前12位之内,列中西部地区前2位,比“双一”规划目标净增15亿美元,增长幅度高出规划目标近10个百分点。对俄经贸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年对俄贸易完成75亿美元,同比增长35%以上,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比重达到31.3%,占全国对俄贸易额的比重达到14%,全国对俄贸易第一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招商引资创新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新批准外资项目147项,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6.5亿美元,同比增长12.2%,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到位资金额高出2005年12亿美元。批准省外投资项目2332项,全年吸收省外资金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高于2005年1000多亿元人民币。全省利用域外资金占同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4。对外经济合作显著突破,“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加强与中石油的沟通联系,跟踪落实中俄漠大线管道原油进口合作项目成果,有力地支持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建设。阿玛扎尔林浆一体化等一批对俄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哈电站9个境外电站合作项目、龙建路桥2个境外路桥工程项目、大庆石油国际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全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实现营业额完成10.1亿美元,同比增长22.9%,派出劳务人员3000多人次。园区、口岸建设提档升级,载体平台功能不断放大。预计实现开发区内生产总值1059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税收138.6亿元,同比增长50%;实现进出口总额90亿美元,同比增长75%;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同比增长18%。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功能不断提升。全年全省口岸货运量完成885.9万吨,同比增长8.4%;出入境人员347.3万人次,同比增长26.7%。
回顾和总结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
第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是商务事业实现快速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的政治保障。吉炳轩书记到任后,先后多次深入到边境口岸、重点企业进行调研,听取工作汇报,针对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沿边开放的意见,并亲自主持召开了全省边境贸易和旅游工作会议、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为全省对外开放和商务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王宪魁省长高度重视商务工作的发展,亲自检查市场供应并多次专门听取商务工作汇报,对商务工作快速发展做出重要批示;杜家毫副省长高度重视商务工作,亲自部署落实国家对边境贸易发展的政策,部署主要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的市场供应工作;孙尧副省长、杨爱武副秘书长亲力亲为,不辞辛苦,靠前指挥,明确部署,既跑部进京,为商务事业争取政策支持,协调中省直有关部门为商务事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又深入基层、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现场办公,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省人大、省政协的领导同志也亲自参与商务活动,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商务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视察、考察和调研,献计献策,为商务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各级商务部门勇挑重担,开拓创新,是商务事业取得新跨越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时期是全省商务战线应对危机、攻坚破难、迎难而上、负重前行、保障和推进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五年里,我们造就了一支作风过硬,善打硬仗,能打胜仗,攻坚克难的商务工作队伍。目前,全省13个地市和农垦、森工两大系统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商务(招商)工作机构,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在遭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进出口增速放缓、增幅回落,特别是国内市场供应出现异常波动等重大困难时,全省各级商务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扎实工作,逐月对指标、撵进度,想方设法开拓新的增长点,保证如期实现了“十一五”目标任务,同时,保障了市场平稳运行,维护了社会稳定。
第三,中省直部门通力协作,积极配合,是保证商务工作目标全面完成的重要条件。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商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海关、检验检疫、边防、税务、外汇、银行等部门在改善通关环境、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加快外汇核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外经贸的健康发展。省发改委、工信委、农委、科技厅、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在发展规划、项目开发、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并对商务领域给予倾斜,为商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省财政厅积极落实外贸发展金管理使用办法,及时拨付各类专项资金,为商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实践证明,没有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离开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商务工作就没有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蓬勃向上、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
过去的五年,全省商务战线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保持商务事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考验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极其复杂。总的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商务事业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由于刺激政策的支撑力度和有效性减弱,主权债务和金融体系风险远未消除,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为引领的增长点短期内难以形成。各国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更加重视扩大出口,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全球主要经济体围绕发展主导权的争夺更加激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会引起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从国内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依然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发展规划实施有利于催生新的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极,消费政策的完善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但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加大,保障市场供应,抑制通胀预期任务十分繁重。受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促进消费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进一步扩大消费任务依然艰巨。外经贸发展制约因素较多,人民币汇率对扩大出口和“走出去”影响较大。从黑龙江省看,2010年,黑龙江省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有了一个好的发展势头,正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人民群众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总的看,黑龙江省发展趋势向好,机遇大于挑战。目前,国家正在全面推动新一轮沿边开放,俄罗斯正在加快远东开发,中俄经贸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为黑龙江省加快构建全国对俄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提供了新机遇。特别是国家鼓励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支持农产品加工向产区集中,进一步扩大沿边开放,为黑龙江省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黑龙江省的资源和基础优势看,农产品精深加工、矿产资源开发、现代服务业和对俄经贸合作的发展潜力巨大,我们要抓住这些机遇,找到加快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加快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做出了部署,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的力量进一步凝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好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展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因此,商务工作必须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潜在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动力。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党90周年。我们应把握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力推进商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2011年全省商务工作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商务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加快招商引资跨越发展,加快“走出去”国际合作步伐,在内外两大需求中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在内外两种资源中集成新的发展要素,在内外两个市场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以商务事业的新跨越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2011年全省商务发展预期目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00亿元,同比增长15%;外贸进出口完成276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全省实际使用外资完成30亿美元,同比增长15%以上。
(一)加强城乡商品流通网络建设,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的总体要求,落实和完善鼓励消费政策,加速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大力培育消费热点,努力实现市场繁荣与社会稳定的协调统一。一是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不断扩大标准化农家店的覆盖面,增加农资店的比重,鼓励发展直营店。探索在“万村千乡”农家店建立电子支付网络,拓展小额信贷功能。抓好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建设,推进大型粮食、木材等市场建设。整合省内及俄罗斯进口资源,建设黑龙江省木材大市场,支持穆棱建设俄罗斯进口木材批发大市场。开展农村商贸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提升现有商服网点的服务功能。继续做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工作,及时足额兑付补贴。依托家电、汽车下乡,支持农村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二是加强城乡市场运行监测,保证市场供应。完善城市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信息直报系统,积极推进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把保证市场主要农副产品供应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做好猪肉等主要副食品的供应工作,确保不断档、不脱销,提升商务部门应对市场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市场持续繁荣和和谐发展。要充分利用全省市场监测三级网络平台,加强市场运行监测;扩大生猪储备规模,完善生活必需品应急预案,制定油、菜、肉、禽、蛋等重要商品供应专项预案,加快标准化菜市场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农超对接”,积极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拟在哈尔滨市、大庆市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深入推进稳物价、安民生活动,组织大型流通企业开展让利销售,确保商品供应和市场稳定。三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商业和服务业。以构建和谐社会,方便居民生活为出发点,引导零售、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企业进驻社区,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开展“早餐工程”试点,发展大众餐饮业。抓住国家扩大消费的政策机遇,积极引导汽车、家电等高端商品消费和文化消费、教育消费、健康消费、休闲消费等,培育城镇居民消费新热点,适度培育预期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扩大城市消费规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健康发展,加快培育一批运营规范的网络销售平台,推动传统商业企业开展网络销售。四是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进绿色循环消费,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实现可持续消费。以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为依托,推进旧货市场和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积极培育回收拆解骨干企业。继续推进哈尔滨、佳木斯市再生资源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再生资源区域性加工基地建设。争取牡丹江、齐齐哈尔成为第三批全国再生资源试点城市。五是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的作用。全面推进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在试点的引领和带动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商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优化商贸流通市场环境。积极推动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各市地及重点县(市)12312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动商务领域信用建设。
(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对外贸易运行质量,实现规模、质量、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
以“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为支撑,按照“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的思路,充分发挥外贸资源优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协调统一。一是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在保持服装、农副产品出口增势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大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扩大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加大木材、原油、化肥、纸浆、钢材、铁矿砂、电力等国内短缺的能源资源类商品进口,提高加工比重,延伸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探索建立境外营销促进中心,强化与当地营销网络的对接,做好售后服务工作。突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出口平台建设,着力促进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可持续发展。二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动出口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增强研发能力,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鼓励企业租品牌、买品牌、创品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采用国际标准认证。重点扶持列入国家出口品牌的企业,培植和发展省级出口品牌产品。三是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充分发挥黑龙江省资源和地缘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转移。扩大加工贸易规模,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配套能力,促进产业升级。鼓励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海关监管区集中、向边境地区聚集。加快推进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企业入区,充分发挥其保税及物流功能。四是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壮大日、韩、欧、美传统市场,积极拓展东盟、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加速形成全方位、多元化、高层次的国际市场格局。重点加强与黑龙江省建立友好省(州、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促进经贸合作向深层次、宽领域发展。深入开展“龙港”、“龙澳”合作。抓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有利时机,全面推动黑龙江省与台湾地区经贸交流与合作。研究自贸区相关规定,引导黑龙江省企业用好用足自贸区优惠政策,推动黑龙江省与东盟等贸协区的经贸合作,加快实施对这些国家贸易实现自由化和便利化,提高黑龙江省同自贸区内国家的贸易与投资合作水平。积极参与《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纲领》中明确的各领域合作,深化黑龙江省与澳门及葡语国家经贸合作。积极做好第二十二届哈洽会各项商务活动的组织筹备工作,积极组织参加“广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品牌商品美、欧展”等国内外大型展会和各类国际国内经贸活动。五是创新开发区发展和管理模式。抓住新一轮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引进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投资者落户开发区和各类出口加工园区,利用其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发展黑龙江省能源、石化、装备、医药、食品和森工等基础产业,重点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尽快形成一批出口加工产业集群,不断扩大地产品出口比重,提升黑龙江省基础产业外向度,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建设。创新边境地区经济合作模式。加快建设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和大黑瞎子岛经济贸易示范区。2011年,力争出台《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的意见》,并研究制定《黑龙江省开发区管理条例》。六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快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大力支持文化、技术、信息、金融和商贸流通等领域的服务出口。全力打造服务出口品牌,推出一批有影响、有发展潜力的品牌,在市场开拓、跨国经营、信息服务等环节予以重点扶持,逐步做大做强“龙江服务”。积极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主动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推动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加快向高端服务市场转变。
(三)全力推进内外资并重策略,努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层次。
以“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和“十大产业”为引资招商重点,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拓宽利用域外资金渠道,努力实现总量与质量协调统一。一是围绕产业项目定点定向招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重组的机遇,围绕省政府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以各类开发区为载体,加大对高端制造业、煤化工、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等黑龙江省十大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研究制定《推进十大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将十大产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力争十大产业招商项目实际利用内外资占全省实际利用域外资金的70%以上。二是突出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招商引资。继续加大对欧、美、韩、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大企业、大公司特别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等战略投资者来黑龙江省投资,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广泛开展与东部沿海省市、东北地区其他省份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交流,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吸引域外资本参与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建设。三是围绕载体平台建设开展专业园区招商。加快全省省级以上各类经济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沿边开放示范区、边民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工业示范基地发展建设和管理创新,加快专业园区和县级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和产业布局。四是围绕政策、服务开展环境招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切实为投资者提供政策支持,精简流程、压缩时限,建立投资项目审批直通车和绿色通道,为投资主体提供一流的审批服务。
(四)扩大境外投资合作领域,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力求在空间和区位上寻求新的突破,加速剩余产能转移,是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的有效方式。要在创新对外经济合作方式上下功夫,支持黑龙江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黑龙江省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立足于黑龙江省优势,推进经济技术合作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以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为载体,鼓励黑龙江省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股境外资源开发企业,推进集约化经营。培育壮大民营企业,使其逐步成为境外投资合作的主体。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组建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国资源开发集团。积极联合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吸引战略投资者联手开展境外投资合作。二是提高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质量。加快建立以“便利化”为核心的服务机制,转移省内剩余产能,带动成套设备等优势产品和技术出口及劳务输出。重点支持哈电站、省火电三公司、龙建路桥公司、大庆石油国际工程公司等企业承揽电站、输电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油田钻井服务工程承包项目。三是推动境外投资办厂和境外加工贸易。支持企业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培育和形成一批“走出去”主体,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中非发展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和其他信贷资金,大力支持哈电集团、哈航集团、哈量集团、一重集团等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市场开拓境外投资,通过参股、并购等通行方式获取国际知名品牌、先进技术、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
(五)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优化对外开放结构和布局。
抓住国家重点推进沿边开放的战略机遇,积极推进新一轮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一是推进沿边开放带建设。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跨境经贸合作区及境外加工贸易园区的作用,将单一的贸易形态提升为商品、服务、技术、旅游、加工、相互投资等多种类型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突出产业特色,以出口加工园区建设为基础,构建对俄出口加工贸易平台。重点支持对俄服装、轻工、果蔬、木材、机电、建材等专业市场建设。整合市场资源,努力形成立足龙江,服务全国,辐射欧亚、通往世界的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进一步密切与俄有关地方政府友好关系,充分利用省州长定期会晤机制和有关部门协作互动机制,不断探索对俄经贸合作的新渠道、新方式。二是重点推进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围绕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产业项目定点定向招商,吸引先进要素向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聚集。推进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依托进口原料开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三是推进“大通道”建设。集中财力、物力打造绥芬河、同江、黑河为核心的通关便捷、货畅其流、信息畅通的三大沿边物流平台。四是加大油气、矿产、林木等领域的对俄合作。“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把增加值和就业留在省内。继续跟进1500万吨管道俄油进口服务和在黑龙江省销售服务,为近期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落地加工500万吨原油创造条件。紧紧抓住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的机遇,扩大油气资源进口规模,拓宽能源合作领域。紧紧抓住俄罗斯2011年举办APEC会议、索契冬奥会和2018年世界杯的契机,积极参与俄罗斯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环保、通信和文化、教育、卫生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进一步推动黑龙江省与俄腹地的合作。推进在莫斯科市设立黑龙江名优商品展示中心,集中展示黑龙江地产名优商品和国内品牌商品,扩大地产品出口规模。组织大型企业深入俄腹地,开展投资合作,并依托这些企业在莫斯科建立黑龙江商会,跟踪对俄经贸合作项目进程,为黑龙江省企业开展对俄经贸合作提供信息服务。
(六)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和谐商务,努力形成新的商务工作推进体制和机制。
积极推动和谐商务建设。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营造有利于商务事业发展的法制环境、诚信环境和商务事业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加强和改进商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商务工作的组织推进机构,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充分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扩大沿边开放,为推进黑龙江省商务工作提供政策支撑。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作用,引导中介机构完善现有工作机制,按照分工协调、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的原则,推进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之间的沟通,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顽强、务实开拓、勤政廉政的复合型商务人才队伍。按照省政府推进十大产业建设的总体部署,商务厅承担了十大产业中的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两项专题推进工作任务。前一阶段,我们的专题推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王宪魁省长和孙尧副省长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继续关注和支持这两大产业的推进工作。
(七)编制和实施好商务领域“十二五”规划。
目前,省厅正在编制全省商务领域“十二五”规划,我们将征求各地商务部门意见,争取尽快印发。总体看,“十二五”时期全省商务事业发展要紧紧围绕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解决影响发展速度、发展质量等关键环节,在加速转型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加速转型,使“十二五”期间成为全省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时期;成为全省利用外资加快缩小与周边省区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期;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理念转变最快、消费水平快速提升的时期,让全省人们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未来五年,全省商务事业发展的预期目标:“十二五”期末,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00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5%。全省外贸进出口突破500亿美元,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年均增幅达到15%。“十二五”期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幅达到15%,累计突破200亿美元。希望各地要按照规划编制程序,抓紧对本地商务发展规划进行科学论证,并做好与全省商务发展规划的衔接。 (责任编辑:陈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