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企业财务关系

2008-03-22 01:24王家亮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经营管理者债权人投资者

王家亮

【摘要】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企业应掌握市场规律,适应市场需要。文章就此论述了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经营管理者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02-0102-03

我参加工作30多年了,在企业工作了近10年,从事职工教育工作8年,到技工学校教学也快20年了。长期从事财务会计教学工作,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有的承包发展了,走向联合壮大的道路。有的却资不抵债,破产了,以至于职工下岗待业,自谋出路。可见,市场经济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计划经济时的许多管理方法在市场经济中行不通了。要想使企业生存与发展,适应市场需要。必须对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掌握适合企业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下面我谈谈怎样认识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经济细胞,是独立核算的基本的经济单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企业要持续经营,不断投入产出,并要有盈利,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样,企业必然要与社会各方面发生广泛的联系,这些联系是通过企业的财务活动来进行的。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要实现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时空转移。首先必须向生产者购入一定数量的商品,并以一定的经营手段,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随着商品购销活动的连续进行,企业的资金也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企业要从事商品购销活动,必须要有相应的资金,这要通过各种途径来筹集。购进商品时,要支付进货款。销售商品时,要收回销货款。在商品储运过程中,要发生运杂费和储存保管费。企业在商品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支出和耗费,必然要从商品销售的收入中得以补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实现的利润,要按税法规定纳税,按有关规定进行盈余分配。企业资金的垫支、收回、耗费、补偿、增值、分配等一系列各种形式的资金运动就叫企业的财务活动 。正是这些财务活动,把企业与社会各方面紧密的联系起来。这些联系既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又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一系列财务活动,体现着企业与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商品流通企业的财务关系,就是伴随商品流转而来的各种财务活动所体现的企业与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些关系具体体现为: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企业与债权人的关系;企业与国家财税机关的关系;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企业与经营管理者的关系。下面分别来论述:

一、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投资主体和投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过去的单一投资者变成了多元投资者,如国有商品流通企业,过去的企业所有权是国家的,是单一投资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国家的单一投资变为多元化投资。既有国家投资企业,又有其他法人企业对企业的投资,还有社会居民个人对企业的投资,有的还有外商参与投资。供销合作社企业也由农民集体所有制下的社员入股投资发展为多元化投资了。形成了企业筹资多渠道,有的通过发行股票建立股份制企业。因此,国家和其他投资者成为企业的投资收益的分红者。由于投资者是企业的所有者,他们与企业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所有者关心的是他们投资的企业能获得多少利润,能给他带来什么利益。对于股东来说,他们不仅关心企业现在的利润,更关心将来的利润。因此也就特别关心股票价格变动的趋势,以正确选择投资决策。这样,投资人与股东参与企业的分红,体现在投资与分配的对等关系。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既反映了投资收益的分配关系,又具体表现为货币的结算关系。

弄清楚企业与投资者的财务关系,在实际的商品经营活动中,企业要依法经营,千方百计扩大销售。真正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少耗费,高效益,向管理要效益,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敢于承担风险。认真实行和不断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保证公有财产的安全,按资本保全原则,正确反映投资人投入企业的投资额。企业一旦出现亏损,要按规定用下一年度的利润弥补。除非企业破产清算,否则,不能随意把当年的亏损额冲减资本金。这样,投资者才有信心向企业投资,也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责任。当企业有了盈利按一定比例向投资者分配红利时,要及时兑现,并注意以丰补欠,要有长远打算,绝不可以有短期行为。

二、 企业与债权人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除了投资者向企业投入资本金外,在商品购销活动中,企业还可以根据国家信贷政策从金融部门取得贷款,金融部门就成为企业的债权人;企业按规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债券持有者就成为企业的债权人;在商业信用的条件下,供货单位以赊销的形式为企业提供商品、物资等而成为企业的债权人。债权人关心的是他所出借的资金或应收回的货款能否如数按期收回,债权人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了解情况,如果企业经营较好,债务偿还的安全性高,偿债能力强,债权人会愿意增加出资。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欠佳、偿债能力弱,还债不及时,债权人就会采取措施,及时收回资金,以免遭受损失。

企业与债权人的关系,就是债权债务关系,负债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对企业的责任和义务都有着重大影响,负债经营是靠借债发展企业,其实质是变资金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使企业运用负债机制承担经营风险的责任,它是一种资金经营责任制。当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以保证经营运转时,向银行申请短期借款,用以支付进货款和有关费用。这样一来,企业就承担着到期归还借款本金和利息的责任。企业要从银行取得贷款,必须遵循银行借款的管理原则:(1)按计划进行借款和使用;(2)要有相应的物资保证;(3)按期还本付息。商品流通企业向银行借款,主要是用于购买商品。因此,企业必须购进的是适销对路的商品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周转;按期还本付息是企业取得银行信用的重要原则,企业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说明企业偿债能力差,资金周转困难,库存商品积压增加。这时,银行就会紧缩信贷资金,尽快追回贷款,中止信贷关系。所以,企业必须加速流动资产特别是存货资产的周转速度,按期归还银行贷款和支付利息,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

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另一措施。由于债券是定期的,有固定的利息费用。因此,企业必须将发行债券筹集到的资金用于盈利能力较高的经营业务。否则,经营不善,就会加重企业的还债负担。为了到期偿还本金,还要提前设置偿债资金。当然,发行债券与增发股票相比,企业可少纳税,可以降低筹资成本。而且债权人不参加企业净利分享,对企业来说是很有利的。这些企业都应充分考虑。

供货单位以赊销的形式为企业提供商品、物资,这是商业信用的一种形式,对企业而言就是应付账款。购销双方长期的业务往来建立了相互信赖的关系,企业本身要珍惜这种关系。企业在购进商品时,根据购销合同,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清货款,取得了供货方的信任。对供货方来说,既实现了商品销售,又可按时收回货款,扩大了销售。对企业来说,未付款前就可取得所购进的商品,既能解决进货资金不足的困难,又能保证市场供应,等于额外筹集到了一笔资金,可短期内无偿占用,但要按合同办事履约付款。否则,企业购货经常不能履行付款,企业信誉下降,供货单位就会放弃赊销措施,而要实行款到发货。

总之,企业与债权人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也就是要正确运用负债经营。做到:借债要适度,用债要适当 ,还债要及时。企业信誉好了,就会取得举债的优惠待遇。

三、企业与国家财税机关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是通过价值形式,对货币资金的收支,进行分配与再分配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由企业以税收的形式上缴财政的。企业财务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支计划的完成。因此,企业财务是国家财政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再进行直接管理,而仅是进行宏观调控,企业将成为理财的主体。国家通过税收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由于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商品流通企业与国家的财务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要按国家税法规定定期向国家交税,国家通过征税的形式,把这种關系,以税法固定下来。可见,国家征税,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方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要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必须贯彻公平税赋的原则,不断完善各种税制,使税收这一经济杠杆成为鼓励或调节经济发展的控制器。为此,企业要充分认识税收这一积极作用,积极努力扩大生产经营,增加盈利,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支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企业向国家上交税款,实际上是企业的一种支出。我国的税收,既有价内税,也有价外税,并分为国家税收和地方税收。在税收改革中,既要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又要使得企业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中能生存和发展。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必须理顺,这就要正确确定纳税范围、纳税项目和税率,并且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严格执行。企业必须依法纳税,按时足额上交税款,不得偷税漏税。国家为了保证税源的稳定,防止税收漏失,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进行审核,当财税部门要求企业提供有关资料时,企业必须积极配合,提供详细资料。

另一方面,企业也希望国家在税收上给予相应的减免照顾,这在税法上要明确规定,以便企业能在法律的许可范围内,正确开展经营。

总之,企业的财务状况好,效益高,就能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款,支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国家财税机关应积极扶持企业的发展,指导企业经营,给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广开税源。从而真正体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税收本质。

四、企业与客户的关系

企业与其商品的客户有密切的关系。客户至上,客户就是“上帝”,说明企业与客户是鱼水相依,是客户养活了企业。通过这些客户正常消费,使得企业在购销过程中正常从事经营,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企业的经营活动也直接影响客户的切身利益。我们平时所说的商品质量第一,客户至上。就是说,企业经营的商品必须符合质量要求,不得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真正以优质取胜。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企业在经营的各个环节,从采购、运输、储存、销售等,都必须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采购商品是商品进入商品流通企业的入口,企业要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供应市场,必须货比三家,择优进货,价格相宜。从而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运输、储存,是保证商品安全到达目的地,保证销售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如果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商品受到损坏、商品质量就得不到保障,难以销售出去。因此,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商品后,必须完好无损地运送到目的地,合理储存。货源充足,销售才有保障。这也是企业取得客户信赖的保证。在销售过程中,客户要求买到质高价低的商品,更重要的是要求企业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特别是耐用价高的日用家电商品,客户要求企业能送货上门,代客安装,保证维修服务。现在的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空调、微型电脑,等等。如果真正做到售后维修服务上门,将会取得客户的信赖,销售也会扩大。那个企业售后服务做得好,客户没有后顾之忧,就会放心购买商品。

五、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企业的生存、发展是靠职工劳动进行的,企业与员工的财务关系,表现为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以工资和奖金等形式支付劳动报酬,反映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货币结算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员工们的收入高,工作积极性就越高,就越关心企业的经营。因为,这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有关。企业的经济效益高,员工的分配报酬就高,反之就低。

企业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而提高经济效益又是靠员工的直接劳动来实现的。这就要求企业采取各种工作岗位责任制,工效挂钩,奖罚分明等管理措施。使员工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人尽其用,促使员工为企业多做贡献。企业的经营成果好,员工们就可以从中得到他们应有的份额。同时,企业要保护员工们的工作热情,分配要及时兑现。分配不及时兑现,会挫伤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对企业和员工都不利。从当前企业采取承包经营的情况看,分配兑现,职工劳动积极性高,为企业创造的效益高。职工从中得到的报酬也高。许多企业的职工,在承包经营后的分配收入,就比过去提高了许多。未承包前,效益很低,甚至亏损,承包后,超额完成承包任务。这说明,吃“大锅饭”不行,要权、责、利挂钩,分配兑现。真正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的发展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六、企业与经营管理者的关系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统一。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国有企业,由企业主管部门任命,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与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才能没有多大联系。企业盈利了上交国家,亏损了国家弥补,造成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经营管理者的经济利益,不与他的贡献大小挂钩,责、权、利不能有机地结合。所以,有的经营管理者,在企业里经营管理不好,仍然可以异地做“官”,工资照拿。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经营管理者是由所有者——股东通过董事会委任的,或者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 经营管理者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资金得以增值。他们所关心的是企业的各项目标如何得以实现,以及他们能从实现的目标中获得的红利分配。可见,经营管理者的努力成果是与薪金和红利联在一起的。现代企业要实行资本保全制,企业盈利了,可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金,可按规定转增资本金。亏损时,不得在当年冲减资本金,而要在以后的有限年份里所实现的利润中抵补。这就增强了经营管理者的责任感,经营管理得好,效益高,资金增值,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同时,经营管理者的红利分配也得以提高,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还可以获得高额奖励。

猜你喜欢
经营管理者债权人投资者
聊聊“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
主债务人对债权人有抵销权时保护保证人的两种模式及其选择
恶意串通与债权人撤销权解释论的三维意蕴
新兴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债权人放弃破产拍卖 玩具反斗城有望复活
认缴出资制的问题与未来改进——以债权人保护为视角
从经营管理者入手强化油田公司内部控制
高层管理者培训需求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