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波 张 园 官修言 查方勇
【摘要】文章阐述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指出了生态旅游和地质科普旅游的关系,分析了生态旅游在地质公园规划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运用生态旅游的理念建设地质公园。
【关键词】生态旅游;地质公园;环境资源
【中图分类号】 F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02-0018-02
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一术语最早于1983年由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咯瑞(Lascurain)首先提出。他指出生态旅游不仅用来表征所有观光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观光对象不受破坏。生态旅游理念的引入,翻开了世界旅游界崭新的一页。生态旅游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由于学科的交叉性和多样性,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的表述仍然是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美国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良好生活的有责任的旅游。世界旅游组织顾问爱德华·英斯基普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自然旅游,强调对环境和地方文化的保护及游客对环境和文化的了解。
国内从事旅游研究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卢云亭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郭来喜则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舞台,以高雅科学文化为内涵,以生态学思想为设计指导,以休闲、度假、保健、求知、探索为载体,旅游者参与性强,品位高雅、形式多样,既使旅游者身心健康、知识增益、又能增强热爱自然、珍惜民族文化、保护环境的意识,弘扬文明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1]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与传统的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具有四个方面的独特内涵:
1.生态旅游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利用生态学原理进行旅游规划、决策和管理,协调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作为新兴的专项旅游活动,应以保护游览地区的生态环境、当地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为首要任务。
3.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原始的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如自然保护区)都应该列为生态旅游之列。
4.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在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的同时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的特征
1.自然性。生态旅游之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人们的青睐是由于旅游地尚未受到人类的干扰,留有大量的原生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天人和一”是旅游的美学本质之一,优美的自然环境赋予生态旅游强劲的动力,同时也是游客的载体和归宿。
2.生态性。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对旅游地进行规划、开发。根据景观资源的生态敏感度和阀值的大小对旅游地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确定合理的旅游生态容量和旅游资源容量,保护好生态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审美环境。
3.多样性。生态旅游资源是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形式更是枚不胜举。有登山旅游、健身旅游、探险旅游等多种形式。从旅游的类别看,有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修学健康、专题旅游和特种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
4.知识性。一个生态旅游区包括了大量的地质、地貌、气象、水文、植物、动物、医学、建筑、环境等科学信息和知识,生态旅游者从中既可以了解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是怎样在地质时期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又可以了解到生态系统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生态旅游与地质科普旅游之间的关系
(一)两者在功能和目的上是一致的
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址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味的观光游览、度假休息、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2]
从上文生态旅游的定义可以看出,生态旅游至少具有三个主要功能:保护自然、文化生态系统,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生态价值的意识;欣赏、享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文化;促进区域经济特别是旅游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上文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地质公园的定义,可知地质公园包含以下几个功能:区域范围明确,集稀有、珍贵、观赏并具有特殊科学意义为一体的若干地质遗迹或地质集合体组成,同时兼备具有地质、考古、生态、历史、文化方面价值;强调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地质公园的开发与生产资料教育相结合,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地质科研相结合;增强保护生态环境,重视地球价值的公众意识,提高人类对地壳及其合理利用的认识和能力,尽力维护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关系。
两者在功能和目的上是大体一致的,均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保护自然、文化生态系统相结合;欣赏大自然与了解大自然相结合;保护生态环境与普及公众科普知识及增强公众环保意识相结合。
(二)地质科普旅游极大地提高了生态旅游的品位和内容
1999年是我国的生态旅游年,推出了许多生态旅游形式,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与地质有关的,只是观赏和考察的内容各有所侧重。随着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地质公园将以同等身份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并肩出现,地质科普旅游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生态旅游的内容和品位,可以说地质科普旅游是一种高品位、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地学科普旅游是以地质旅游资源为对象的生态旅游,它不仅注重了对象的观赏性,而且更注重资源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不仅要认识对象,还要揭示对象的成因和历史演变给予科学的解释。
(三)生态旅游是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旅游要持续发展, 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 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搞好环境监测。地质旅游资源和其他生态旅游资源一样都具有原生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或根本不能得到恢复。在地质公园内开展生态旅游,整合保护与开发地质遗迹旅游资源,才是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地质公园中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
现在国内大多数地质公园都朝着科学保护、合理开发、科研、教育等多功能发展,具体表现在对地质公园结构和功能分区的规划上,在核心区是严格的保护;缓冲带区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过渡区可进行教学、旅游等相关的活动。
三、 应用
(一)应用的可能性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精神高度紧张,压力越来越大,这使人们在内心深处萌生了 “回归自然”的渴望,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的加重,迫使人们关注生态环境,增强生态意识,这些都为人们进行生态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亲近自然、回归大自然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心愿,他们希望在繁忙喧闹的工作之余回到人类祖先曾经赖以生息繁衍的“原始”环境中休息、娱乐,以解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神。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选择生态旅游,倾向于在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度过周末和节假日。
(二)应用的必要性
从2000年我国评选了首批11处国家地质公园以来,我国地质公园建设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目前,已有138处国家地质公园遍布祖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景区还正在积极筹备申报之中。同时有些开发比较早,发展相对成熟的地质公园正在储蓄力量向世界地质公园迈进。由于国家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扶持,地质公园在我国得到迅速地发展。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临一系列问题:由于大量游客拥入地质公园,严重超过公园的空间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同时,其安全隐患更是不能忽视;游客在园内景区,乱写乱画、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的陋习与要求其主动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的矛盾仍然是景区管理部门的棘手问题;还有个别景区在规划和设计基础设施时,不自觉地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泰山在修建索道时,原有山体就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景区生活垃圾的不适当处理;再加上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等等严重影响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三)运用生态旅游的理念建设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要持续发展,就应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与当地的文化相和谐。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确定合理的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搞好环境和资源监测。为此我们在规划和建设地质公园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环保教育:在公园的地质博物馆内建立专门用于环保教育的大厅,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电子屏幕等方式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伦理教育使游客树立良好环境道德观,营造一个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光荣的良好氛围,从而使游客做到在旅游过程中,不乱扔废弃物,不随地吐痰,不损害身边的一草一木,爱护野生动物。
2.环境保护: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往往是以自然景观和地质遗迹为主,兼或人文资源,它们都有不同程度的稀有性和独特性,旅游活动的开展会或多或少对其产生破坏和冲击,因而,在规划开发地质公园时要特别注意维护资源的完整性及旅游环境的保育。
3.功能区的划分:地质公园整体形象往往是通过旅游功能区划来实现的,合理科学的功能分区,真正做到“旅游在内,消费在外”对实现地质公园的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4.旅游要素的生态建设:建设生态建筑、生态饭店、生态交通、生态基础设施,向游客提供生态服务。
5.生态管理:地质公园的生态管理必须走信息化和标准化的道路。它需要对景区旅游资源进行定期调查,需要通过监测仪器对旅游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对生态学过程与效应进行必要的观测,对旅游容量和旅游市场进行系统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适时调控和管理。还包括对旅游设施、设备和场所及对垃圾、污水等生活污染物的生态管理。
6.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当地居民的参与:培训和培养具有生态保护专业知识的导游人员、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避免“生态盲”从事生态旅游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社区居民是地质公园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发展旅游能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居民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阻止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环境保护和当地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2]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发[2000]77号文件.
[3]李晓琴,等.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4]李长荣,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5]章家恩.旅游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建波(1980—),长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