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天均
黔江区农户万元增收大丰收
□ 翁天均
自2010年市委、市政府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以来,我区紧密结合区情,坚持推行“3+X”模式,坚定不移地推进“200万头生猪、30万担蚕茧、30万担烤烟”三大骨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水果、蔬菜、茶叶、药材、特种养殖五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努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的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狠抓关键环节,扎实有效地推进了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010年,全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417元,同比增长19.5%,在全市3个单项考核中,2个考核指标获得第一名、1个考核指标获得第二名,进入全市先进行列。今年上半年,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56元,同比增长24.2%,为今年实现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成武陵山区最大原种猪场、全国一流的集中供精中心,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厂建成投产;全区100头以上生猪养殖规模场达9456个,1000头以上规模场188个,生猪产能达到140万头,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10年,出栏生猪85万头,比2005年增长61%。今年,已出栏生猪55.64万头,同比增长21.8%;存栏生猪64.26万头,同比增长5.22%;预计全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蚕桑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市优质茧丝绸出口示范基地。建成优质桑园13万亩,2010年产茧4.5万担,产量跃居全市第二;双河丝绸厂建成投产,产值达到9000万元。春夏两季产茧3.17万担,同比增长35.9%,蚕农售茧收入4165万元,同比增长72.5%。预计全年产茧6万担。烤烟产业稳步提升,成为全市唯一全国整区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烟路、烟机、烟房、烟水等设施不断完善,科学种烟水平不断提高。新建育苗工场15个、烤房1273座,种烟面积8万亩,同比增加5000亩,预计全年产烟18万担以上。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蔬菜产业稳步发展,小米辣、高山妹妹菜直销香港,成为全市唯一鲜菜供港基地;1-6月,全区种植蔬菜13万亩,同比增加2.3万亩,实现产量17万吨,同比增长16.3%。建成猕猴桃基地2.3万亩,成为主要出口外销农产品,预计今年产猕猴桃5000吨。启动10亿枚土鸡蛋、万头奶牛基地建设。全区规划土蛋鸡养殖户2.6万户,圈舍完工7630户,发放鸡苗50.6万羽;1~7月,全区出栏家禽120万羽;动工建设千头级奶牛场3个,引进奶牛620头,日产奶3.5吨。出栏肉牛1.85万头,同比增长1.2%;出栏山羊0.38万头,同比增长1.47%。水果、药材、茶叶等特色产业稳定发展,总规模达到10万余亩。
一是充分开发利用闲置资源增收。利用全区1.5万个蚕房、400亩烤烟育苗大棚,利用空档大力发展错季蔬菜、食用菌等;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推行“林菜”、“林畜(禽)、林药、“林粮”等模式,发展林下经济10余万亩。二是发展乡村旅游增收。大力打造小南海、神龟峡、濯水古镇等旅游景区,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区接待游客133万人次,同比增长22.41%,实现旅游收入4.13万元,同比增长31.31%。随着康居农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断推进,阿蓬江百里靓丽乡村带初步形成,休闲农庄、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点快速发展,目前全区休闲农庄、农家乐等累计达到500余家,将直接带动2万余农户实现增收。三是劳务直接增收。巩固了上海、新疆等劳务输出基地,创建了黔江搬运工、砖瓦工、摘棉工、砧井工等劳务品牌。上半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3.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2亿元,同比增长13.3%。下岗妹高敏在易地扶贫村——石会中元村成立了黔江区高么妹土家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组织当地扶贫对象生产土家手工刺绣,生产的西南卡普、民俗鞋垫等手工刺绣获得大量出口订单,其中为韩国客户订单生产4000双绣花鞋,带动了当地贫困人口增收。
一是完成了万元增收规划体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全区农户万元增收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题规划,形成全区一盘棋的整体发展格局;及时完善了街道镇乡实施方案,建立了村级台账,确定了分户年度项目发展计划,张贴了增收明白卡。按照农户 “20头猪、5担茧、50担烟、5亩菜、1万枚蛋、2头牛、5亩药、5亩果”的“小规模、大集群”产业规划模式,实现产业覆盖到户,确保户户有项目、户户能增收。二是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去年,投入农户万元增收资金4.878亿元。今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亿元,财政预算2.8亿元,已投入1.56亿元,出台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奖补政策,做到“一业一策”。把奖补政策与产业发展挂钩,奖补重心由扶持企业、合作社、大户转向广大农户,特别是弱势群体产业培育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到10万农户发展产业均有政策支撑。三是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建成生猪良种场、种鸡场、种羊场、杂粮种子繁育场89个。展望种鸡场三期工程完工,存栏种鸡4万套,具备年产脱温鸡苗400万羽的生产能力。69生猪原种场存栏原种猪1000头,种公猪站存栏种公猪252头,从法国引进国内唯一一套自动采精系统。30万张蚕种智能化催青中心正在快速推进。在阿蓬江、太极等镇乡建设大豆良种扩繁基地5个,发放良种1.6万公斤。全区播种“两杂”种子382吨,良种使用率达到99%,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90万亩。启动农村信息化三级示范建设工程,成为全市首批4个示范区县之一,濯水、沙坝等10个村居纳入示范建设范围。完成基层农技服务示范站建设3个,“农民田间学校”示范建设2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户,开展各类农技培训5万余人次。四是示范建设有力推进。加强市、区、乡、村四级示范片建设,以点带面推进全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向纵深发展。在加强去年建成的275个近8万亩示范片管理的基础上,各街道镇乡新建500亩以上万元增收示范片30个1.5万亩,区级部门各牵头新建200亩以上示范片1个,共带动农户1.98万户。启动建设武陵仙山1万亩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园、濯水5000亩现代花卉苗木园、仰头山5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阿蓬江3000亩现代设施蔬菜示范园,创建了4个万亩森林工程示范片,5个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同时,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民增收基础更加牢固。
市场硬件建设全面提速。动工建设武陵山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渝东南林产业交易中心两个区域性大市场,全面启动城区6大市场和24个镇乡农贸市场建设,其中完工镇乡农贸市场9个,建成规范化的农产品收购网点178个。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畅通。组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加重庆市迎春展销会、全国春季糖酒交易会等农产品交易会、渝洽会、农采会等,采取农超对接、业主直销、网上营销等多种方式,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畅通。蓬江食品公司在全市范围内发展直销店,其中主城区闹市区达到5个。市场营销能力不断提高。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销合作模式,实现了农产品产销两旺。新发展农业企业64家,全区农业企业达到140家,其中市、区级龙头企业29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区级龙头企业18家,龙头企业自建各类产业基地8.5万亩,带动农户发展基地36.7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6家,累计达到348家,农户入社率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6.35亿元;其中龙头企业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金额2.08亿元,履约金额7000万元。农产品品牌效应逐步释放。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三品”认证以及QS认证,2010年新注册商标7个,全区获“三品”认证农产品达37个、重庆市著名商标达6个。上半年新申报著名商标4个,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食品1个,丰润牧业公司获得“无公害猪肉”产地认证。“武陵山”牌生丝远销日本、印度等国家,蓬江食品、博龙食品等采购订单源源不断。
全面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农转城”10.7万人,减少农村人口25%。土地确权和林权改革基本完成,全区流转耕地15万亩,规模经营度达到30%;流转林地8万亩。本级财政新注入农业担保基金3000万元、“三权”抵押风险基金1500万元,“三权”抵押融资贷款已发放1500万元,预计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亿元以上。成功召开金融助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座谈会,5家银行授信15.77亿元。中国银行黔江支行开业,注册资本8000万元的村镇银行获批筹建,成立全市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新建村级资金互助组织33个,蓝洋融资担保公司净增30亿元的担保放大额度。能繁母猪保险9.5万头,生猪保险15万头,全面推进蛋鸡、蚕桑政策性保险。同时,结合“三进三同”、“结穷亲”等活动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全区5000名机关干部职工共计投入帮扶资金900万元,及时解决农户产业发展中的资金难、技术难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增收难度大。由于“两翼”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总体规模较少,生产条件较差,非农收入和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低,要在短短3年内实现户户增收1万元的目标,任务艰巨,压力巨大。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三无”人员,要实现均衡增收十分困难。二是龙头带动能力弱。我区目前仅有区级以上龙头企业29家,龙头企业基地规模小,劳动能力弱。龙头企业精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附加值低,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弱。三是营销市场不健全。市场硬件不硬,区域性大市场推进较慢,冷链物流尚未启动。市场软件不软,获市场认可的产品品牌产品少,目前尚无国家级驰名商标。四是“三权”融资推进较慢。政府担保贷款发放面较窄,农民融资难问题尚未有效破解。
作者:重庆市黔江区农委主任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