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权,沈宏毅
高职院校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与质量发展研究
李文权,沈宏毅
阐述高职院校院级精品课程的特点以及影响其建设质量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相关对策,通过提升院级精品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扩大精品课程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促进高职课程整体建设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院级精品课程;质量;发展;研究
(一)院级精品课程的双重属性
通常意义上的高职精品课程一般包括国家级、省级和院级精品课程,它们共同构成了高职精品课程金字塔,其中国家级课程相当于塔尖、省级课程相当于塔身、院级课程则相当于塔基。与此同时这个精品课程金字塔又与更多的普通课程构成了高职课程大金字塔,在这个大金字塔中,院级精品课程架起了普通课程和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承上启下使所有课程联接为一个有机整体,使高职课程成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在此课程大系统中,院级精品课程具有双重属性:第一是精品课程体系的基础;第二是精品课程与普通课程之间最直接的联系纽带,也是普通课程建设最基本的参考对象和努力方向。
(二)院级精品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目前高职院校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基本都是以原有优秀院级精品课程为起点,经过学院和课程组教师多年的努力建设起来的,并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大多数高职院校自身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数量毕竟比较有限,虽然精品课程资源库可以发挥一定的补充作用,覆盖面不大,受益的学生面不广。院级精品课程具备精品课程的塔基属性,主要由专业主干课程构成,基本能够覆盖一所学校的绝大多数或全部专业,可以使精品课程覆盖面更广泛,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可以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形成非常有效的补充。因此院级精品课程既是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与它们又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在课程大系统中,院级精品课程直接扎根于普通课程之中,与普通课程具有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是普通课程建设的直接参考坐标,它们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能够辐射带动更多的非精品课程建设,进而拉动课程的整体建设。
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与发展潜力,更直接影响着高职课程大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其建设质量代表一所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和状态。
(一)量大面广,建设管理和质量监控有待加强
院级精品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实际操作中,为了尽量扩大和兼顾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群体的覆盖面,学校在院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要求和标准上通常采取适度宽松的政策,一般情况下专业主干课程或覆盖面大的课程都有获得立项的可能和机会。其次,教师对院级精品课程申报立项的积极性较高。往往每个专业至少有两三门课程、总计几十门课程同期进行申报并获得立项批准,这些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不同课程基本分散于不同的系部和不同的专业,使院级精品课程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量大面广且分散的特点。
对于院级精品课程的管理和质量监控,由于量大面广分散等原因,学院精力有限,通常是以年度检查或中期检查的形式进行检查督导和管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但在一个建设周期结束前,一般难以准确把握课程建设的日常状态,质量高低在最终验收时见分晓,这样会增加许多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的影响因素。其次,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院级精品课程分级负责制,课程日常指导和检查经常流于形式,课程建设过程监控和管理不力,造成课程整体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影响院级精品课程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课程开发设计能力较弱
高等职业教育所倡导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很多院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和课程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在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时缺乏必要的校企合作,难以“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还是理论章节罗列,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得不到充分体现,削弱了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中的关键作用。
(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高职精品课程的特色不仅仅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与改革,更重要的是在创新与改革过程中始终重视“企业元素”的注入,使“校企合作”贯穿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而使课程“校企合作特色”成为亮点,才是高职精品课程特色建设应有的价值取向。然而笔者在多年的课程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发现,许多院级精品课程特色不够突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校企合作”的味道不够浓,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教学过程几乎找不到“校企合作”的踪影,缺乏“校企合作”成为制约课程特色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多种因素交织
首先,教师往往认为课程建设主要是学校和课程负责人的事情,参与课程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在缺乏有效组织管理的情况下,课程建设难以开展团队合作。其次,由于专业举办时间短甚至学校的建校时间不长,立项时担任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很少,几乎不能形成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取决于课程负责人的水平和责任心,受到时间、精力和能力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单打独斗难以保障课程的建设质量。
(一)科学规划,建立分级管理机制
院级精品课程立项之后进入重要的建设期,其重点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分工建设,二是质量监控。建立分级管理机制,合理划分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和质量监控的责任主体,根据建设任务明确分工,可以推进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有序、健康发展。
院级精品课程位于精品课程量大、面广且分散,因此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和监控办法。学院层面的工作重点应放在节点性、阶段性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具体工作就是承担课程中期和期末检查验收、滚动建设等工作,从宏观层面对课程建设进行整体把握。系部层面重点掌握内部资源和人员调配权力,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管理重心应转移到系部,建立系部负责制的建设管理方式,由系部全面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并承担日常性的质量监控工作,把系部而不是课程负责人作为课程建设质量的责任主体,使系部向下对课程负责,向上对学院负责。对于课程负责人来说,重点是发挥其课程领军作用,在内部分工基础上共同承担具体的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
院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不是管理者而是建设者。系部在学校的管理层次中本身就是一级管理主体,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只是其管理职责和功能的自然延伸,既非越殂代疱也非额外负担。学院宏观掌控也是管理职能的一种合理划分;这是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必须明确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形成多头管理实际无人管理的混乱局面。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相关奖惩制度。
(二)实施团队建设,调动各方有利因素和积极性
在分级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系部、课程负责人和课程组教师应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共同研讨制定课程建设计划和方案,合理划分系部和教师承担的重点工作,并针对每位教师的特长分派不同的任务,如校企合作等协调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由系部重点承担,而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资源建设等具体工作则由教师完成,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校内系部与教师、校外社会和企业的多方优势力量。实践证明,凡是系部进行有效组织、课程组教师均积极参与形成团队建设的,其建设效果都是较好的。
(三)注重教师实际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高职精品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它是课程建设的顶端设计和出发点,也是培育课程特色的关键要素。针对院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缺乏工程实践背景的问题,首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其次可以系部为单位组织教师学习有关高职教育的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帮助教师提高对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和内涵的认识;以及组建包括企业工程技术专家、技术能手的教学团队,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同时学院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与学习机会,拓宽教师的视野。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教师队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力,夯实建设工作基础。
(四)强化校企合作,注重课程内涵与特色
精品课程特色的形成是在课程建设改革和创新过程中,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总结凝练出的智慧与成果,是精品课程的亮点、灵魂和精华所在。同时高职精品课程的特色还应该具备对实践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到关键作用的特征。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强化校企合作,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建设高水平校内外实习基地,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形成具有高职价值取向的精品课程内涵与特色。实践说明,优秀的高职精品课程都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结果,校企合作是培育院级精品课程内涵与特色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另外建设初期能够客观清晰地认识课程的特点和实力,选准课程特色重点突破方向,也对特色的形成至关重要。
(五)科学检查验收,全面保障建设质量
基于分级管理基础,可采取日常性监控与阶段性监控、重点抽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院级精品课程进行检查验收。一是日常检查。系部根据课程建设进度表及时上网发布课程资源,学院职能部门定期通过校园网进行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中期检查。重点由系部自查,提交课程建设说明;学院再组织专家进行重点抽查,可以极大地提高检查效果,节省时间和人力投入。三是期末验收。为提高权威性和科学性,把相近课程分类,由学院组织专家分类评审,综合各方面意见,对结果进行校内公示,增加透明度和公正性。对于特色鲜明、建设任务完成较好的课程,可以进入下一轮滚动建设或作为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备选课程,从而实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良性循环。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院级精品课程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其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和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因此进一步加强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下大力气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其整体质量和水平,促进国家级、省级和院级三级精品课程协调、健康、有序发展,引领带动更多的普通课程建设,扩大学生的受益面。
[1]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2]刘冰.高职精品课程特色的凝练与选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11).
G710
A
1673-1999(2011)12-0204-03
李文权(1971-),男,安徽淮南人,硕士,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232001)实训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煤矿安全和高等职业教育。
2011-03-19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高职精品课程内涵与特色研究“(2008jyxm655);安徽省教育厅高校重大教改计划项目“煤炭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008jyxm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