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荷
浅析全球“减排”背景下的国家博弈现象
刘 荷
围绕“减排”问题而出现的国家之间的博弈,主要是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间的博弈。分析了近年来博弈各方运用各种博弈策略的表现及在解决“减排”问题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针对中国在实现“减排”目标方面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了对策建议。
节能减排;国家利益;博弈;博弈策略;低碳经济
目前全球性的“减排”运动,缘于人类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为了获取能源发展经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地层中沉积的碳以过快的速度流向大气,引发的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灾难性问题。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研究,过去100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到2100年全球温度可能上升1.5~6℃。因此,“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不得不提上政府议程,要求各国加快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由于气候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它已经从环境问题演变成了一个涉及全球环境、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的复杂议题,“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成为应对危机的时代主流。然而,面对如何“减排”、“减排”多少的问题,各国却扮演着“理性经济人”的角色,力图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于是,在“减排”问题上出现了国家之间的博弈现象。
(一)博弈类型
从参与博弈的主体来看,可把这场围绕“减排”的博弈看作“双人博弈”,即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间的博弈。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完成“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就必要性而言,发达国家其实是造成当前恶果的主要责任者。19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建立起以煤炭、钢铁、化工等为主导的重工业,使煤的使用量迅速扩大了10倍。此后,在资本主义世界蓬勃发展的化学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等,进一步促使煤炭、天然气、石油消耗量急剧上升。就可能性而言,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在20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已经度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在后工业化阶段,其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较之于正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具备更加成熟的“减排”条件。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其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实力及科研能力的局限,较之于发达国家,他们要完成“减排”目标则存在诸多困难,也没有义务为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的代价买单。
(二)博弈策略
1.联盟策略
所谓联盟策略,是指多个行动者订立一个正式或非正式的协议,通过共同的努力来促进联盟利益的实现。在这场“减排”博弈中,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各国在谈判过程中极尽合纵连横之术,纷纷寻找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以便在谈判中获得更大的优势。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上就明显的出现了两大阵营,一方是以英美为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阵营,另一方是以77国集团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阵营。这两大阵营在谈判过程中就“减排”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谈判。
2.离间策略
在这场“减排”博弈中,发达国家企图通过细化分类的方法,离间发展中国家联盟,削弱其整体谈判能力。以海湾国家为代表的产油国,与发达国家有着长期的贸易联系,其经济发展也直接受到节约能源的新技术以及清洁能源、生物能源的冲击;部分极端贫困的非洲国家和小岛屿国家,长期接受发达国家的援助,对发达国家有很强的依赖性。对于这些国家,发达国家极尽拉拢之能事,力图通过他们动摇整个发展中国家联盟,以增加自己的谈判筹码。
3.选取“占优策略”
对一个博弈参与人来说,策略S是其策略空间里的众多策略之一,不论其他参与人采取何种策略,该参与人采取策略S所带来的利益总大于其他策略所带来的利益,那么策略S即是该参与人的 “占优策略”。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将“减排”任务最大限度地转嫁到发展中国家身上,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可谓“占优策略”,因此有了“丹麦草案”的出台。为了使其策略得以实现,某些发达国家甚至提出中国是“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应与其一道承担共同的“减排”义务。
4.主动出击策略
所谓主动出击策略,是指在博弈中策略家通过“推己及人”的分析,预测他人在特定场合中的各种可能行为,在此基础上采取某个行动使他人按照策略家的意志来行动,以达到其目的。在2009年的气候变化大会上,由于发达国家一味地推卸责任,使大会几乎有夭折的可能。对此,作为负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纷纷主动出击,提出自己的“减排”目标。其中,中国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CO2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
5.悬崖策略
悬崖策略又称边缘策略,指将对手逼到灾难的边缘,从而迫使其屈服。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发达国家闭口不谈他们在《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内的强制减排目标,企图架空《京都议定书》,使谈判由双轨制并入单轨制。对此,代表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发出警告,如果富裕国家在谈判中不正确对待《京都议定书》,77国集团将会集体退出谈判。
(三)博弈结果
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减排”问题展开了多次博弈,经过多番讨价还价、利益磋商和相互妥协,取得了三大阶段性成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临时协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全面控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公约,于1994年得到50个国家的批准而生效。它主要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务实的“减排”义务,要求缔约的发达国家,到2020年个别或共同使CO2等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并定期就其采取的政策措施提供详细信信息;同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发展环保技术。
《京都议定书》是世界上第一个带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环保协议,它对缔约国家的减排任务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在2008-2012年间,比199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必须完成8%的减排目标,美国完成7%,日本、加拿大完成6%,如不能完成将会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另外,还制定了实现这些减排目标的操作机制,即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
《哥本哈根临时协议》属于后京都进程中各方博弈的第一个阶段性产物,它制定了将每年升温控制在2℃以下的目标,发达国家在2010-2012年的三年期间,出资约300亿美元协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暖;2020年以前,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资金用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减排需求的任务。对各国具体的减排任务,没有作出具备法律效力的明文规定。与会各国经过艰苦协商,作出了各自的减排承诺:至2020年,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欧盟减少20%,中国减少40%~45%,日本减少25%,印度减少24%。
(一)主要障碍
1.发展阶段的制约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的主要任务依然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个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发展目标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除此之外,这个阶段中高耗能的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却发展滞后、比重偏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30个百分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客观上决定了“减排”的不易。
2.能源结构的制约
在我国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严重制约着我国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的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68.7%,石油占21.2%。电力中,水电比例只有20%左右,“高碳”的火电比例高达77%以上。“高碳”的能源结构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减排”目标增添了难度。
3.科技水平的限制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不足。中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二)对策建议
1.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据科学测算,主要温室气体CO2一旦排放到大气中,短则50年,最长约200年,不会消失。也就是说,目前大气中残存的CO2主要是由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因此,我国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规避一切有可能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减排承诺,实行有一定弹性的软约束。
2.制定长远的“减排”规划
从《京都议定书》通过后,中国就开始履行自己的承诺,并将此落实到国家“十一五”计划中,制定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有科学的计划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减排计划中,应将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国家宏观计划与地方政府计划相结合,行业大计划与企业小计划相结合,为“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正确的引导。
3.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努力发展低碳经济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有计划地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扶植低碳经验的发展。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比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气能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
4.加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力度
通过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研究分析方法,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措施,努力提升我国在该科研领域的水平。通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有效制定“减排”措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提供科学依据。
5.加强合作,借鉴先进技术和经验
通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参与全世界的碳市场,促进碳交易机制在中国的发展;积极探索与西方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管理、培训机构之间,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和协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具体项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活动。
[1]潘天群.博弈思维:逻辑使你决策致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4]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5]谢军安,郝东恒.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9(2).
[6]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7]傅光云.金融风暴放慢节能减排步伐 [N].国际金融报,2008-12-08.
[8]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F205
A
1673-1999(2011)03-0088-03
刘荷(1985-),女,山西洪洞人,广西师范大学(541006)政治与行政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201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