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宁
茶花女与杜十娘悲剧命运的比较
李 宁
茶花女与杜十娘是人们熟知的两个文学人物形象,分别出自法国19世纪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和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的《警世恒言》。两位主人公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却有着同样悲惨的身世和遭遇。
茶花女;杜十娘;爱情;命运
茶花女是法国19世纪剧作家、小说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中的主人公。杜十娘是中国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主人公。茶花女与杜十娘是世界文学中两个经典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着相似的出身、遭遇及悲惨结局。她们肮脏的职业与纯洁的心灵、卑微的地位与高尚的人格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反差,控诉了时代与社会的黑暗,震撼人心。
《茶花女》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巴黎名妓茶花女与外省青年阿尔芒之间的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巴黎名妓玛格丽特貌美动人,因钟爱茶花而被称为茶花女。虽然身份卑微,她却过着奢侈而又如众星捧月般的生活。居住在巴黎的阿尔芒在街上偶遇茶花女玛格丽特,并对其一见倾心。后来,在朋友介绍下两人结识,阿尔芒表白了自己的真心并被接纳。一段时间后,相爱的两人离开巴黎,来到乡下居住。玛格丽特甚至准备变卖所有财产,彻底摆脱过去的生活,和爱人阿尔芒共度余生。可是,阿尔芒的父亲来了,他请求玛格丽特离开他的儿子。玛格丽特答应了这位父亲,痛苦不堪地重新过起了以前的生活。对此毫不知情的阿尔芒则以为自己遭到了背叛,于是他极尽所能地羞辱、折磨这个他爱同时也爱他的女人。为了躲避阿尔芒,玛格丽特去了英国,后来因病重又回到了巴黎。生命就要走到尽头的玛格丽特很想再见一次爱人,可惜,阿尔芒跟随朋友去了遥远的东方旅行。在最后的日子里,玛格丽特只能靠写日记向爱人倾诉自己的感情,解释所有一切的真相。回到巴黎的阿尔芒伤心欲绝,却为时已晚。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讲述了一代名妓杜十娘的故事。欢场生涯中,杜十娘积攒了无数的珍奇异宝,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遇到真心相待之人,过上正常的生活。后遇到李甲,以为他是可以托付终身之人。十娘于是设法赎身之后和李甲回家。但因李甲惧怕家中老父,二人只好暂时南下江南。不料途中遇到阴险小人孙富,他以千金之价从李甲手中购得十娘。十娘得知真相后悲愤交加,当着李,孙二人之面,将自己百宝箱中价值连城的珍宝悉数抛入水中,并痛骂李甲的薄情寡义及孙富的卑鄙无耻。随后,纵身跳入江中。
此两篇小说,皆为“读罢使人泪涔涔”,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读者能够深切体会书中主人公的悲苦抑或愤懑。
茶花女与杜十娘是为世人所熟知的两个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两者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悲惨的身世使得两人无以为靠,只能沦为娼妓。虽为娼妓,却也并非籍籍无名之辈,都过着锦衣玉食、众星捧月般的生活;爱情的到来又似乎想让她们的悲惨命运翻盘,而她们也都愿意为了爱情舍弃一切;可惜,不管是无奈之下的主动放弃还是真心所托非人,两人的命运都是以悲剧收场。
虽然两人的命运都极其悲惨,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两个人物承受的痛苦却差异甚大。茶花女带着见不到爱人的遗憾在病痛中死去,可是她的爱情,她为之付出所有、承受痛苦与折磨的爱情却始终都在,她是带着爱情离开人世的。而杜十娘却是因为发现真心落空,所托非人,在悲愤交加中投身江底。
同为沦落风尘的绝代佳人,俱因觅到真爱而坚定从良之意,可是两人的下场却迥然不同。茶花女中的男主人公阿尔芒从街头偶遇玛格丽特开始,就对其情有独钟。当一位朋友相邀将其介绍给玛格丽特,他坚决要求朋友先征得玛格丽特同意。尽管在别人看来,对茶花女这种女人没有必要如此尊重,但他却从不这么认为。阿尔芒得知了玛格丽特生病卧床的消息,于是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他每天都跑去玛格丽特的住所,向看门人询问她的病情,却从不留下姓名。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阿尔芒与玛格丽特正式认识。看到玛格丽特为病痛折磨,心痛不已的阿尔芒表白了自己对玛格丽特的爱慕之心并被接纳。这份爱情就这样开始了。阿尔芒了解玛格丽特的生活,但从一开始,阿尔芒对她就是爱慕、尊敬,像对待一个无比圣洁的女人,不掺杂一丝不纯净的感情,并想要排除万难将她从过去生活的深渊中解救出来。玛格丽特虽然保有天真性情,向往美好爱情,厌恶这种空虚的生活,并以疯狂的寻欢作乐来麻痹自己,但却没有主动考虑过脱离这种生活。是阿尔芒的爱情打动了她,使她下决心脱离过去的生活。而杜十娘心爱之人李甲一开始却是因仰慕十娘姿色而前来的客人,与十娘的其他客人无异。此处便与茶花女之爱情截然不同。李甲和十娘的关系,是从金钱交易开始的,与爱情无关。十娘也是“可怜一片无暇玉,误落风尘花柳中”,她早有从良之意,后来她发现李甲忠厚老实,是可托付终身之人,便安排李甲筹措银子,甚至不惜自己拿出一半银子,费劲心机与老鸨周旋并使以计策,终为自己赎得自由之身。在这一过程中,李甲并未有主动为十娘赎身之意,更没有排除万难解救十娘于苦海的决心。
为了爱情,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离开巴黎,来到乡下。为了阿尔芒,玛格丽特准备变卖自己的所有财产,彻底告别过去的生活。而杜十娘带着自己苦心经营十年的百宝箱,跟随爱人李甲回家。她已做好准备把一切交付给李甲,只是由于她极为珍视这份爱情,不想让金钱对这份爱情有丝毫的沾染,又因为在十年的欢场生涯中,杜十娘累积了相当丰富的人生经验,使得她机智谨慎,因此一直没有透露百宝箱的存在。两个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女子都不看重金钱。为了爱情,她们离开了过去的生活,决意同爱人生死相随。
然而,天不总遂人愿。玛格丽特抛开公爵、伯爵和所有能满足她奢侈生活的人,与阿尔芒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可阿尔芒父亲的到来结束了一切。父亲命令阿尔芒离开玛格丽特,被阿尔芒拒绝。阿尔芒的父亲随即转而去见玛格丽特。不明实情的父亲起先对玛格丽特很不客气,想强迫她离开自己的儿子,未奏效,于是便请求她不要毁掉自己儿子的人生,不要辱没了他们家族的姓氏。当玛格丽特将实情相告,她没有花过阿尔芒的钱,更不会让他因为自己陷入悲惨的境地,她甚至已经决定变卖自己所有财产,用来和阿尔芒共度余生。听到这些,这位父亲明白了这位女性的为人并非世人所误以为的那般不堪,可是他仍然请求她离开阿尔芒。因为他的女儿、阿尔芒的妹妹要嫁给自己心爱的人,嫁入一个同样值得尊敬的家族,但对方得知阿尔芒在和一个巴黎妓女厮混后,决定放弃这门婚事。这位父亲请求玛格丽特不要毁了他纯真女儿的美好未来。善良的玛格丽特被阿尔芒父亲真诚的请求打动,于是决定委身于一个她讨厌的伯爵,以此让阿尔芒恨自己,永远离开自己。而在杜十娘的故事中,李甲甚至连回家直面老父的勇气都没有,于是两人暂作南下江南的打算。李甲性格懦弱、惧怕父亲,对爱情也没有坚贞不屈、义无反顾的勇气,在无耻之徒孙富的挑唆下,将十娘以区区千金之价卖出,将十娘的一片真心付诸流水。
两部小说中,男主人公的父亲似乎都是使这些爱情难以维持的根源性人物。但父亲与父亲却又截然不同。阿尔芒的父亲来到了巴黎,在首先劝说儿子无果的情况下,亲自与玛格丽特交谈,了解了这位姑娘并非世人眼中的那种人之后,像个父亲一样请求她离开自己的儿子。他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用请求的姿态。正是这种尊重、这种姿态,让深爱着阿尔芒的玛格丽特无法拒绝他的请求,所以她情愿牺牲自己,成全爱人的家人。李甲的父亲虽然在小说中从未现身,不过读者也可以想象得到,在那个年代的中国,李甲的父亲是绝无可能亲自找到一个十娘那样的人并与她交谈,甚至请求她离开自己的儿子。十娘能得到的,只有鄙视。在19世纪的法国,妓女虽然身份卑微,但是却有绝对的选择自由,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可是,明朝时期的中国,妓女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封建礼教中,女人本来就是男人的附属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封建观点要求女人重视贞操甚于性命。好不容易从老鸨手中逃掉的杜十娘却又被李甲转手卖与他人,就是因为她始终都被视为一件物品,一件附属于别人、可以被随便买卖的物品。
茶花女放弃心爱之人,是为了保护爱人家族的名誉,保护一个她从未谋面的女孩的幸福。为了远方一个姑娘的幸福,她牺牲了自己,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健康、自己的生命。她以这种殉道者的精神来洗涤自己的灵魂,希望上帝宽恕她以前犯过的罪。而杜十娘的命运更为悲惨,她从未被所爱之人的家人接纳。其实,十娘最可悲的是自己始终没有被心爱之人真心接纳,以致最终竟在小人设计中将十娘转手卖与他人,将十娘再次推入火坑。茶花女答应了爱人父亲的请求,因为她对阿尔芒的爱超越了自己的生命。即便与爱人生死永隔,两人的爱情却永恒存在。而杜十娘虽然为了爱情,为了跟随爱人,煞费苦心,更准备将其所有献于所爱,却只落得个“明珠美玉,投于盲人,以致恩变为仇,万种恩情,化为流水”。
生命的最后关头,两人都有真相要说明。只是,茶花女坦白的是爱情,而杜十娘展示的是金钱。如果茶花女没有隐瞒爱情,他们应该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杜十娘如果没有隐瞒财产,李甲也不会以她换得区区千金。可是,没有这些隐瞒,何以区分忠贞的爱情和卑劣的欺骗,何以彰显人格的尊贵与伟大。我们为茶花女感到惋惜,为她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而感动;可是对于杜十娘,我们更多的是悲叹。两个人生,一个凄美,一个悲壮。
妓女这一特殊形象,多次出现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有自私浅薄、下流庸俗之人,但更多的是悲惨无依、心地善良、忠于爱情却被无情对待的形象。例如,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中的方汀;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羊脂球》中的羊脂球;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系列中《交际花盛衰记》中的艾斯黛·高布塞克;法国作家左拉《娜娜》中的娜娜;18世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摩尔·弗兰德斯》中的弗兰德斯;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毛姆《刀锋》中的苏珊·鲁维埃;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索尼娅;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复活》中的马斯洛娃,等等。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作者没有对妓女这个群体口诛笔伐,相反,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她们深深的同情。
诚如《茶花女》作者在作品开始以及结尾之处指出的那样,写这样的作品,记述这样的人物,和风月无关,为的是要让世人看到,人们以为肮脏的灵魂中,也有无比纯净的灵魂,在人们自以为在人格尊严上比之高出一等的人群中,也有他们难以望其项背的人群。她们的悲惨,她们的痛苦,她们的眼泪,自以为更加尊贵的世人并无漠视的权利。
[1]Dumas fils,Alexandre.La Dame aux Camélias[M].Paris:Gallimard.2008.
[2]Hugo,Victor.Les Misérables[M].Paris:Gallimard.1997.
[3]Maupassant,Guyde,Boule de Suif[M].Paris:Gallimard,1999.
[4]冯梦龙.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5]列夫·托尔斯泰.复活[M].汝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I206
A
1673-1999(2011)12-0125-02
李宁(1985-),女,河南鹤壁人,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外语学院法语教助教,从事法国文学、法国社会政治与文化研究。
2011-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