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莹
试论传播学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变
许 莹
从传播学的视域来阐释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变,探寻高校思政教育发展跃升的可能与必然。指出视角变更和理论完善对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换
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1948年在他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五W模式”即认为传播过程就是回答五个问题:谁(Who)、说了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 Channel)、对谁(To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What Effect)。而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指,教育者在心理上施加一种有目的,有几乎,有组织的系统的积极的影响,并使之转化为大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核心是育人。它把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传播学上去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看到,发挥教育功能的人或者是组织,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心思传递的走向与数量,他们是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属于传播的主体,对信息的发出,传播起到充分的选择,传导作用。传播的内容则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几个方面的课程与活动,这些被选择分类的教育内容,实际上是信息源发出思想信息,思想信息工作者进行搜集,加工,整理和传递,最后为信息的需要者所接受和利用的过程。
表1 传播与思想政治基本要素进行比较与分析[1]
目前,社会的意识形态渐呈多元化,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思政教育就需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中,通过对这些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类型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在不同情境、不同条件下的具体运作规律,也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加懂得如何发挥这些传播类型的合力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认识。
所谓模式,通常是指事物的标准式样。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遵循的程序及策略方法体系。在不同的理论指导和观念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不同的模式。美国道德教育专家理查德·哈什提出了六种德育模式:社会探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社会模拟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相倚性管理模式等[2]。在当代西方,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价值澄清模式、道德讨论模式、体谅模式等。在我国,有整体构建德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主体德育模式、内发型德育模式、外铄型德育模式等[3]。由此可见,由于划分依据的不同,模式的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思政教育模式进行重新的思考与关照。
传播活动中,由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所处的传播结构位置不同,我们重视传播者(教育者)、接受客体(教育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往往很容易忽视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接受”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并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他们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形式,掌握社会相关信息,对许多问题已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会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不为他们理解和认可的内容往往会拒绝接受。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为学生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学生的道德需要及其道德认知水平,通过有效的沟通对话,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认知水平,并通过对话让大学生学会从多个方面了解客观事实,形成有效判断,才能引发其道德接受活动。因此,语言范式的转换时亟待解决的问题。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由于成长背景的不同产生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使传播活动能够被接受客体所认同,就需要与接受客体处于相近的话语系统中,使客体的消除接受当中的距离及疏离感。此外,通过有效传播,使客体能够用所掌握的信息对事实进行正确的认知与判断,则需要发挥思政教育当中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于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过程中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通过教育客体(教育资料)作为媒介进行交往,通过彼此的理解、彼此对话,由互识达成共识,实现共享,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4]。该模式主要强调的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双方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对话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活动。从而在认知与情感方面达到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得以确证。
思想政治教育长久以来更多的是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为人们所认知的,它带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随着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内容被重新审视和界定了,现在,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着重于塑造人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应该尊重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特个体所存在的现实需要和精神需要。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意义就被凸显出来,人文精神可以理解为人类所具有的一种对世界,及人与人之间所共有的情感和态度。从人文价值关怀的角度上,对传播的主体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可以真正做到震动学生的心灵。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一个人所要完成的不只是专业知识上的学业,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全心理素质――这个素质的核心之一可以看做是人文精神。具体到个人,它表现在追求、信念、道德、气质和修养等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显现,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诉求,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中国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也会遇到不同的撞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人文关怀,给人们以更多的指导、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疏导,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出作用,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基点。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要对收教育者产生真正有力的影响,人文价值的重塑是十分必要的,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了长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其教条的一面,然而随着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下去,人文关怀的价值被赋予了新时期的内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得到了重新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关怀被注入了更加深刻的含义,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不可或缺的新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中,应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在西方传播学界对传播媒介的研究流派纷呈,例如,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仑,英尼斯的媒介偏倚仑,让人们从文化,社会多个层面对媒介的积极,消极作用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当前,传播学当中注意技巧与实际效果之间的联系,同样,思政教育也需要利用传播技巧使教育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分注重的“说理艺术”就包含有“形象说理”、“辩证施教”、“促膝谈心”、“理利相济”、“直说不如巧说”、“寓理于例”、“情理交融”等谈话技巧,这些均可与传播学当中经常涉及到的“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两面传播”以及信息的对比度、结构安排等相互对应起来。而随着大众媒体进一步的发展,网络论坛,博客不仅在大众传播中祈祷全方位的信息介入作用,同时也对与高校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学生作为我国网民群体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网络舆论上表现十分活跃,他们通过网络的便捷,达到迅速传播和分享态度意见等等,因此,思政教育也必须紧跟形势,将新型的网络,手机等媒体形式引入到思政教育的渠道当中,通过双向交流与隐形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事先载体更新的同时,也使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的丰富立体。
[1]廖信伟,王玉平.试论传播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5).
[2]理查德·哈什.道德教育模式[M].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
[3]郭栋.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优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5).
[4]马万宾.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J].2009(10).
G641
A
1673-1999(2011)12-0162-02
许莹(1982-),女,福建漳州人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新闻传播系助教。
201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