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婉莉,孙建宁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眼科,江苏南京 210009)
AC/A率,即调节性辐辏与调节的比率,是指单位调节所引起的眼球内聚。AC/A率最早于1939年由Fry[1]提出,后经 Morgan、Sloan、Ogle 等的完善形成现代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此概念多被用于探讨水平共同性斜视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诸方面的问题[2]。近年来,调节相关各因素触发的视网膜像离焦与近视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双眼注视目标距离时,由于成像焦点改变使视网膜像变得模糊而激发人眼调节的产生,为获得双眼单视,辐辏伴随着调节同时出现,AC/A率作为反映调节与辐辏相互作用重要的基本参数,亦成为研究热点。我们通过测量近视眼者的AC/A率,分析和探讨AC/A率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收集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正视眼者及近视眼患者共120例,年龄6~24岁,屈光度 +0.25 ~8.00 D,散光≤0.50 D,屈光参差 <2.50 D。纳入标准:(1)无全身病变、其他眼病及眼病家族史;(2)裸眼或矫正视力>0.8;(3)有黄斑中心凹同时视;(4)排除显性及间歇性斜视。其中正常眼组30例,近视眼组90例。近视眼组根据等效球镜屈光度数再分为轻度近视眼组(37例)、中度近视眼组(34例)和高度近视眼组(19例),根据平时戴镜情况分为未戴镜组、间断戴镜组及持续戴镜组,各30例。持续戴镜是指每天戴镜时间≥8 h,并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者;间断戴镜是指每天戴镜时间<8 h,或戴镜与不戴镜数日相交替,并且时间大于3个月者;未戴镜者指从未戴过镜,或以前曾戴过镜,但近3个月以上时间未戴镜者。
对所有研究对象以问卷形式采集基本信息,记录平时戴镜情况,排除眼病家族史。所有对象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视力、遮盖试验及角膜映光法检查、裂隙灯显微镜和直接检眼镜检查排除其他眼病。全部对象均在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复验时用同视机(TSJ-3)检测AC/A率。让被检测者注视黄斑中心凹同时视画片(1级3°),调整瞳距,近视者戴矫正镜片,全部对象测量自觉斜视角(Δ1)3次,取平均值,在双眼前加-3.00 D凹透镜,测量自觉斜视角(Δ2)3次,取平均值,根据公式AC/A=(Δ2-Δ1)/3,计算AC/A率。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应用LSD方法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正视眼组,轻、中、中度近视眼组的AC/A率分别为(2.54 ± 1.16)、(3.22 ± 1.51)、(3.46 ± 1.00)、(3.97 ±1.36)Δ/D,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4 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5.104 P=0.002)。进一步对4组间进行两两比较,正视眼组AC/A率显著低于轻度近视眼组(P=0.037)、中度近视眼组(P=0.011)、高度近视眼组(P=0.000)。高度近视眼组的AC/A率显著高于轻度近视眼组(P=0.043),轻、中度近视眼组间无显著差异。
未戴镜组、间断戴镜组、持续戴镜组的AC/A率分别为(4.06 ±1.45)、(3.34 ±1.25)、(3.27 ±1.24)Δ/D,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3.227 P=0.042)。进一步对3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间断戴镜组、持续戴镜组的AC/A率显著低于从未戴镜眼组(P<0.05),间断戴镜组与持续戴镜组AC/A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视目标距离靠近双眼时,由于成像焦点改变使视网膜像变得模糊而激发人眼调节的产生,同时双眼内转,称为集合或辐辏。调节和辐辏是维持双眼单视的重要眼动参数,而调节或辐辏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至今尚未定论。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近视组的AC/A率高于正视组,本研究结果支持以前的工作,近视眼者AC/A率较正视眼者高,且随近视度数加深有增高趋势。导致高AC/A率有4种可能性:(1)对近物较低的调节反应(大量的调节滞后);(2)对远物较高的调节反应(大量的调节超前);(3)较高的近距离分离性隐斜(近距离内隐斜);(4)较低的远距离分离性隐斜(远距离外隐斜)。在这4种可能性中,目前的研究结果最支持的是较高的近距离分离性隐斜[3]或对近物较低的调节反应[4]。Gwiazda 等[5]认为,高AC/A增加近视的危险性。国内王青等[6]的报道也认为,众多的眼动参数中升高的反应性AC/A是关键,它反映了视网膜离焦与近视的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我们认为,近视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所形成的焦点在视网膜前,其远点位于眼前有限距离内,需要较少或不需要调节,为了视物清晰又获双眼单视,伴随相对较高的辐辏,产生调节与辐辏的不协调,造成模糊的双眼单视和清晰的双眼复视后果,对视网膜像的模糊与干扰,导致发生眼球近视性生理改变。因此,我们推测,近视患者AC/A率升高是对不协调的调节与辐辏的一种适应,也就是说,AC/A率升高是调节与辐辏不协调的一种表现。
近视患者平时戴镜情况不同,AC/A率也不同,间断戴镜或持续戴镜者AC/A率均低于从未戴镜者。杜东成等[7]用同视机测量屈光不正患者AC/A率时发现,近视眼不戴矫正眼镜者,AC/A率过低,部分患者有发生外斜视的可能。初戴矫正眼镜的屈光不正者,AC/A率偏高,持续戴镜3个月后,其AC/A率可逐渐恢复正常。一般我们所说的近视眼高AC/A率是指测量中戴矫正眼镜所得结果。正视眼注视25 cm处物体时,要求有4 D的调节及4 ma的辐辏。而一个2 D的近视眼,仅需2 D的调节,而辐辏仍需要4 ma。未经矫正或欠矫的近视者的调节需求降低,而在辐辏大小不变的长期视觉环境刺激下,因调节需求低于辐辏需求,导致AC/A值增高。近视眼佩戴合适的凹透镜矫正后,使近视患者患者获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屈光状态,不协调的辐辏和调节得以重新调整。罗俊等[8]研究发现,通过经常佩戴眼镜一定时间后,近视眼的AC/A率逐步下降。我们认为,近视眼者经合理矫正有利于恢复调节与辐辏的平衡,而未矫正的近视患者,其调节与辐辏长期处于不协调状态,调节、辐辏的功能疲劳,可能导致视网膜像模糊、离焦,近视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近视与AC/A率关系密切,高AC/A率可导致近视深度化发展。从AC/A率的角度来说,近视患者应该进行矫正,恢复调节与辐辏的平衡,减轻视疲劳症状,以阻止近视发生发展。
[1]FRY G A.Further experiments on 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 relationship[J].Am J Optom,1939,16:125.
[2]HURTT J,RASICOVICI A,WINDSOR C E.Comprehenseve Review of orthoptics and ocular motility[M].2nd.St Louis:C.V.Mosby Co,1977:57.
[3]GOSS D A,COX V D.Clinical findings before the onset of myopia in youth[J].Optom Vis Sci,1996,73(4):269-278.
[4]SEIDEL D,GRAY L S,HERON G.Retinotopic accommodation responses in myopia[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3,44(3):1035-1041.
[5]GWIAZDA J,THORN F,HELD R.Accommodation,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nd response AC/A ratios before and at the onset of myopia in children[J].OptomVis Sci,2005,82(4):273-278.
[6]王青,王勤美.反应性AC/A等眼动参数在迟发性近视中作用的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6,42(9):792-795.
[7]杜东成,谢文,骆顺发,等.屈光不正患者的 AC/A比率[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8,6(3):104-107.
[8]罗俊,陶丽娟,张金梅,等.近视眼戴镜对外隐斜与调节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2004-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