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红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
协商与共识: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读《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论》
王志红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论》系统梳理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理论特色和实践历程,是书主要特色有三:开门见山直击理论困境的问题意识,历史演进与范式追踪相统一的学理论证,纵横比较中彰显中国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魅力。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科学总结
20世纪80年代,针对传统“表决民主”的缺陷,现代“协商民主”的理论在西方国家兴起。约瑟夫·毕塞特较早从学术层面提出了这一概念。罗尔斯从决策程序角度论证了讨论协商的重要性。哈贝马斯以其建立的“交往行动理论”和“商谈理论”为“商议性政治”提供了理论的支撑。然而早在西方学者提出“协商民主”概念半个世纪以前,中国人民在筹划和建设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中,已经创立了既重视表决民主,又重视协商民主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其最高体现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有机结合。
然而,中国人民这一伟大实践创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没有得到理论的研究、概括和升华。从现有研究状况看,尽管协商民主作为中国民主的特点和优点在学术界已形成共识,对发展中国协商民主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但这方面的研究在总体上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从研究内容来说,一些关乎协商民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没有获得解决。
陶富源教授、王平副教授所著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论》(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以下简称《协商民主论》)正视并力图解决上述问题,对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特色和实践历程进行了大胆尝试、有益的探讨。该书以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政治实践为理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切入点,思及远古,会通中外。从政治文明视角,为我们展现和重塑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内蕴的实践智慧,解读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所内含许多重要的理论范式和实践境遇。读而思之,不难发现该书主要有以下特色:
从研究内容来看,《协商民主论》以近40万字篇幅主要回答了以下六大问题,从而对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发展困境做了有益的理论探索:1、回答了怎样对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内涵进行科学定位。该书指出,民主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追求,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协商民主是民主的一种具体实践形式,是民主在当代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长期政治实践所开创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2、回答了怎样对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历史演进进行科学阐释。该书指出,几十年来,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经历了一个从开创到推进,继而获得提升和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着一个从自发向自觉、纲领性规范向制度化程序,以及社会精英协商主体向社会公众协商主体为内容的重大转变。3、回答了怎样对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政治价值进行科学分析。该书指出,作为一种民主新视角的中国协商民主具有三大政治价值: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表决民主”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人民政协机构的“协商民主”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构成中国民主政治一大特色;二是发展协商民主对提高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水平,提升当代中国的政治合法性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三是作为一种现代治理形式,协商民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具有天然的融合性。4、回答了怎样对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发展经验进行科学总结。该书指出,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新视角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开花,在于中国人民在发展协商民主的过程中拥有独特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智慧,这些政治智慧也就是发展中国协商民主的基本经验。5、回答了怎样对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国际借鉴进程科学概括。该书指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建设不是封闭的,需要借鉴世界各国的政治文明成果,特别是现代西方协商民主的有益经验。现代西方协商民主在表现了其特点和优势的同时,也显露其局限和不足。科学地借鉴这些经验教训,对于促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发展,是极为宝贵的。6、回答了怎样对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描述。该书指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三:必须继续坚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方向;需要继续扩大协商主体范围;不断完善协商民主形式,从而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协商民主论》以归真意识、体系意识、问题意识为支撑点,以科学民主观为透视点,以厚重的理论阐释为支撑,展现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独特的政治实践智慧。本书对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规范等,均作了系统而深入细致的探讨。力图从民主类型的新视角探索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形成及其发展道路,为我国协商民主理论研究提出一些重要的研究范式。比如如何对待底线伦理的“价值共识”与在原则基础上的“合理妥协”;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差序伦理”的臣民意识与现代“尊重伦理”的公民意识;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对待中国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法治化和正当性诉求;如何对待现代西方协商民主的缺陷及其借鉴等问题。在写作手法上,遵照史论结合的原则,联系古今中外政治发展史上与某一问题相关的较典型的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加以条分缕析,阐幽发微。
虽各章视角多元,但全书形散神不散,各篇相对独立而又浑然一体。一方面,就研究的出发点而言,《协商民主论》以概念界定为前提,以中国三代领导人对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历史进程研究为依托,通过总结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基本经验,揭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发展规律。为我国发展协商民主的制度安排提供了思想基础,为协商民主的制度创新和运行机制的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就研究的归宿点而言,《协商民主论》指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奋斗和反复探索,初步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尤其是当代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明确将协商民主与表决民主并列和统一,并作为一种新型民主形式,确认了协商民主的社会正当性合法性地位。
《协商民主论》内容涵盖宽广,视野开阔,涉及古今中外的理论渊源。既有对中外思想资源的历史梳理,翔实的材料引证,又有对学术研究现状清理与总结以及缜密的观点论证;既有对基本理论的系统阐述,又有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研究。通过对中西方协商民主的理论比较和实践总结,梳理出表决民主和协商民主的不同特征、内涵以及价值取向。
作者从协商与共识的民主机制中,梳理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八个基本特征、实践途径和存在问题,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性质和发展提出了以下研究性成果:一、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包含于“民主”这个最大的集合中,它是一种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宗旨的新型民主形式,是民主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民主所具有的一切特质它都具备。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包含于“协商民主”这个较大的集合中,它是协商民主的典型形式。它具备协商民主的一般内涵与一般特征。三、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或曰中国品格”[1](P40-41)。总结自己走过的路,借鉴别人走过的路,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基本规律,必将大大有利于走好未来的路。《协商民主论》反映了作者坚实厚重的学术功底、追求真理的治学品格和崇尚实践的科学精神,是一本学术品味醇厚又具有可读性,能够给读者带来多方面教益的理论专著。
总之,该书对这种基于协商民主的政治大智慧的解读,不仅对促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建设,而且对推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政治发展,加速政治体制改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陶富源,王平.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论[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D627
A
1009-9735(2011)03-0017-02
2011-05-06
王志红(1956-),女,江苏涟水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