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梅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简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的同与不同
王怡梅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同是谪居黄州时所写,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都表达相同的思想感情。然而同中有异,体裁不同,人物成败不同,感情基调也有不同。
赤壁;题材;背景;人物;思想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流放黄州,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他喜欢泛游长江,有时又仰卧舟中,时常进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我两忘的境界。从临皋亭南登舟,舟行不远,可至“赤壁”,百姓传说这里就是三国时吴蜀联军以火攻战术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胜地游览,兴致所至,诗人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这样凝聚人生思考、充满哲学意味的名篇佳作。品读两篇名作,我们会发现其中的相同与不同。
宋代的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名胜,即苏轼作品中的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都是作者通过对赤壁的景物描写,表达自己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理想追求的坚持,以及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内容相同但体裁有所不同,词盛行于宋,是合乐可歌的诗体。苏轼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更适于抒情,适于作者内心矛盾的展示。周郎年轻有为,在那样的大背景下建功立业,从而反衬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感慨颇深。“人生如梦”岁月无情和追慕古人的意气豪情放在一起,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情绪,揭示了苏轼思想上的矛盾。值此,一位胸襟博大、识度明达、善于自慰的词人跃然眼前。赋则以铺张渲染为能事。《前赤壁赋》是采用赋的体裁来写的游记,是宋代文赋的优秀代表作品,它不是普通的散文,有排比、对仗的句子,却没有骈赋、律赋的形式束缚,正体现了苏轼散文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前赤壁赋》重铺叙,更多地表现内心矛盾的解决,文中作者请出一位“客”来与自己对话,实质上借此来表现自己内心苦闷的一面,又用自己驳倒“客”的一番议论和“客”被说服之后破颜为笑的举动,来展示自己内心“达观”战胜“悲观”的思想历程。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两篇佳作都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他已经逐渐适应了在黄州的生活,“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活鱼,山间的鲜笋,小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精神慰藉。闲暇之时,他有机会站在江边的赤壁之上,眺望着如画的江山,高歌吟诵着“大江东去”的豪迈之声,还在七月十六日这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赋》。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词写的是白天,景清色明,浩荡的江水,滔天的巨浪,穿空的乱石,拍岸的惊涛,如雪浪花,陈迹故垒,一目了然,气象非凡。赋写的是晚上,“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在皎洁月光的辉映之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秋江的夜色历历在目。浩瀚无边的江面,一叶扁舟随意飘荡,一切笼罩上神秘色彩,朦胧迷茫,如雾里看花,幽静异常。所见不同,所感自然不同。
贬谪黄州的日子让苏轼爱上了黄州的自然风光,俗话道:智者乐水,更何况长江之水四川来,江水给苏轼带来的是家乡的气息。雄奇的山水、悠久的历史,抚慰了他内心的伤痛,开阔了苏轼的胸襟,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去过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均描写了长江和明月两种景物。词写的是雄奇壮丽之景。开头三句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眼前景象起兴,多么广大的空间,多么悠长的时间,使人联想历史人物的流逝如同滚滚东去的江水。从“大江”起笔,以“江月”做结,意境高深而久远。而《前赤壁赋》之景却是清幽宁静之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多么柔情,多么美妙啊,清风徐徐吹来,水面上不起一丝波浪。“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自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清风有声,明月有色,烟波浩淼的江面上,一叶扁舟微微荡漾。景物描写柔美朦胧,神秘气氛较为浓重,更诱人产生浪漫幻想,意境幽深令人玩味。
作品中涉及的人物都是三国时期的英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出现的是周瑜,《前赤壁赋》中描写的是曹操。词中的主人公周郎——周公瑾,以胜利的英雄形象出现。周瑜迎娶小乔,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词人在写赤壁之战前,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词句,以侧面陪衬的方式,用美人烘托英雄,更现出周瑜的英俊潇洒、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又是从外貌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羽扇,鹅毛扇子,这是三国以来儒雅将领常有的打份,词中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神机妙算,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运筹帷幄、成竹在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没有血光冲天,却又精确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突出周瑜深谙谋略、从容镇定的大将风度和卓越的指挥才能。而赋中的主人公曹操,则以失败者的形象出现,想当年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一系列的正面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曾经志得意满、趾高气扬的曹操,只可惜在赤壁之战中“孟德困于周郎”,一代枭雄,也只是显赫一时。需要说明的赋中所写曹操这类英雄人物“而今安在哉?”与词中一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表达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苏轼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从两篇作品的思想内容来看,表现在两方面意思相同:第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相近,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从事物变化和不变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第二是崇尚自然风光,适时享受江山风月。这从《念奴娇》结尾“一尊还酹江月”和《赤壁赋》结尾“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意思相近。与初到黄州时,苏轼为人处世的畏首畏尾、忧心忡忡相比,此时的他生活态度已经变得乐观旷达、开朗自信,整个人也显得有生机和情趣。人生苦短,在短暂的宁静而闲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享受造物主提供的无尽宝藏。两篇作品流露的思想感情相同,但基调走向却有所不同。具体来看,《念奴娇》这首词是他被贬后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虽然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但其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结尾处转为“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情调低沉,让人感觉词人的情感基调是由高到低的,即由开篇的豪迈到中间引发感慨,再到结尾的自嘲自慰。《前赤壁赋》则借水月巧妙表达作者感情,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先引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观命题,又得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达观结论,认识到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恒,应该重精神而轻物质,人生短促,要执著于自己的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超脱与己无益的悲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是由高到低,又由低到高,由“乐”到“悲”,又由“悲”转“喜”的解脱过程,包含哲理,深沉蕴藉。
I206
A
1673-0046(2011)11-01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