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敏
为了改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笔者准备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变教师主讲的课堂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一、叩问:怎样设计这节课,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摒弃对学生的灌输行为,释放学生的心灵空间。教师授课可让学生以自由结合的方式组成小组,由小组长指定信息收集者、记录者和发言人。其次,教师应及时转换角色,以组织者、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身份介入课堂。设置问题让小组讨论并鼓励学生借助各种工具查阅资料。最后,通过竞争的方式展示讨论成果,教师适时点评。
二、颠覆传统教师角色: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完全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传授得精彩,而是学生自我建构得精彩。笔者不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无缺,而更愿意为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的课堂推波助澜。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发散思维,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三、 课堂:在这里学生施展魅力,让思维扬帆起航
1.预设:鼓励学生有备而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以本课为例:借用工具书来疏通文意,利用互联网搜索苏轼的生平、作品的写作背景、周瑜的人生经历及赤壁之战的经过。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苏东坡,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建议学生上课之前阅读。
2.合作:三把钥匙开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门
第一把钥匙:读一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教师在幻灯片上把《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呈现出来,并标出生字和多音字的正确读音。笔者首先为学生范读。接下来让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我请两位同学现场PK,让同学们评出优秀者并说出这两位同学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进行适当点评。最后师生一起大声诵读这首词。
第二把钥匙:想一想。 想作品描写的什么景、写的什么人、叙的什么事,作者借景、人、事抒发什么情怀?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请学生一起朗读词的上片,品味欣赏上片并思考: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哪句点明了怀古这一主题?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句告诉了我们作者怀念的是哪个时代的哪一个英雄人物?
③“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描写赤壁的什么景象?这些句子里,你最欣赏哪些字?为什么?请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
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些问题,以抢答的形式逐一解决。
第一题,学生非常顺利地指出“千古风流人物”点明主题。笔者趁势鼓励学生解释“风流”的含义,借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引导学生品味开篇所创设的宏大意境。第二题的答案非常简单,是三国时期的周瑜。第三题较有难度,六个小组给出的答案都不相同。于是笔者用三幅图片向学生展示赤壁的景色。引导学生体味“乱、穿、惊、拍、卷”的妙处,帮助学生从声音、形状、颜色几个方面欣赏赤壁,水到渠成地总结出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强调雄奇壮丽的景色是为英雄人物的出场造势。针对第四题,笔者抛出一个问题“初中时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一句的用法与此相同,还记得吗?”学生基本都能回答出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于是笔者带领大家一起背诵《沁园春·雪》,既加深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理解,又拓展了本课内容。
最后总结:上片描绘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引出英雄人物。那么它引出的英雄人物是谁?师生一起诵读下片,体味感悟下片并思考:
①下片歌颂了周瑜的什么事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周瑜?
②三国时期人物很多,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周瑜?
③“多情应笑我”,这一句是谁在笑?
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说,这句话含有消极成分,与本词的豪放情调不和谐,谈谈你的理解?
在这一环节,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第二小组的同学在讲台上显得比较紧张,但对第一道题的讲解非常透彻:歌颂了周瑜指挥赤壁之战大获全胜;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镇定自若、春风得意、从容破敌的周瑜。第六组的发言人为大家诠释了第二题,让笔者感到意外的是,这位同学竟然拿周瑜与隆中对策的诸葛亮、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进行对比,还饶有兴致地讲了一段三国的故事,但他忽略了周瑜的年轻有为。周瑜34岁就作为统帅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一千多年后,苏轼47岁仍以周瑜为偶像,希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但事与愿违,他被贬到黄州。第三题的解释可谓异彩纷呈,第一组的同学认为周瑜在笑苏轼年老无为却仍想建功立业;第三组的同学坚持苏轼在自我嘲笑,嘲笑自己年华老去仍想做“风流人物的梦”太多情了;第四组的同学说是小乔在笑,笑苏轼没有周瑜的英俊外表却想像周瑜一样爱情事业双丰收。(第四组的回答诙谐幽默,引得全班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们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笔者建议同学们扩大视野,多读文学评论,文学上关于“谁在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苏轼在笑或周瑜在笑),没有孰对孰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最后一道题各小组的研究出现了分歧,同学们众说纷纭。笔者引导学生读黄玉峰的《说东坡》,从中得知苏轼“与李白相比,他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傲;与杜甫相比,他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忧”。鼓励学生借助《苏东坡突围》来了解苏轼,苏东坡在黄州经历种种磨难,但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成熟了的苏东坡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千古绝唱。这首词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我安慰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通过这首词,我们能体会到苏轼对待人生挫折的态度,那么如果我们身处逆境,该怎么办呢?”笔者趁机发问。有的同学说“坚强”,有的同学说“旷达”,有的同学说“积极面对绝不逃避”……笔者鼓励同学们要敢于直面人生的困难和挫折,要学会旷达、感恩生活。
接着同学们一起总结下片:下片歌颂周瑜的辉煌业绩,感叹自我抒发情怀。
第三把钥匙:联一联。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体味作者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
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苏轼生平简介并结合课前预习的内容得出本词的主旨是“抒发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接下来对本词进行总结,最后师生一起总结这节课的收获:第一,收获鉴赏古诗词的三把钥匙;第二,从这首词中,我们获得了身处逆境依然心怀理想敢于直面人生挫折的精神力量。
3.延展:横向拓展,学以致用,用这三把钥匙开启《定风波》的大门
笔者出示拓展学习单,要求学生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鼓励学生运用古诗词鉴赏的三把钥匙开启《定风波》的大门,并写出感受!
(责编 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