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浅谈俄罗斯激进式的改革与中国渐进式改革带来的启示
王燕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已成为原来和现今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演化的普遍趋势。在对本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走上了不同的改革道路,形成了不同的改革模式,主要有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渐进式改革模式,以俄罗斯为典型代表的激进式改革模式。分析两种不同的转轨方式所带来的启示,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激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启示
改革是改变旧制度,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革。社会主义改革要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适应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部分,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以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的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具体制度,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它所引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都不次于革命。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产生矛盾,这时就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当经济基础需要变更或已经部分变更时,与原有的上层建筑产生矛盾,这时需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变革。
进入20世纪后半期,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科技革命再次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倡导下,开始推进私有化发展浪潮。与此同时,苏联模式日益僵化,弊端逐渐暴露,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在对本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走上了不同的改革发展道路,也形成了不同的改革模式,主要有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渐进式改革模式和以俄罗斯为典型代表的激进式改革模式。
(一)由戈尔巴乔夫改革引发的俄罗斯“休克疗法”式的改革
激进改革就是以市场化、私有化和民主化作为改革的终极目标,以所谓“休克疗法”使经济转型国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市场经济要素的迅速到位和变化。激进式改革认为必须立即实施能达到成熟市场经济的一切措施来达到理想的目标。因此,根据该理论,在摧毁旧体制的基础上必须迅速地实现私有化,建立起新体制。
从历史逻辑来看,以叶利钦、盖达尔为代表的民主派在苏联解体后推行的激进改革,希望通过改革一步到位,设计的理想的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只不过是衔接了戈尔巴乔夫下台前所形成和提出的改革设想。1985年4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加速战略”,试图依靠经济管理体制和科技的进步来加速苏联经济走向高效益和高质量的道路,但没能跳出苏联模式的条条框框,导致苏联经济结构更加畸形。戈尔巴乔夫和苏共领导简单认为,改革受到挫折同政治体制有关,于是对苏联进行了民主化、公开性的根本的政治改革,政治改革导致苏联人心思变,形成多党制和反共反政府意识潮流,民主派执政后推行激进改革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早在苏联解体之前,苏联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去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苏联改革屡次失败的根本原因。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的后期,普遍认为只能向市场经济过渡,这说明俄罗斯的转轨进程启动缘于人们越来越确信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已经走到了尽头。在20世纪90年代初,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一些东欧转轨国家从上到下都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只要向市场经济转轨,就会马上走出困境,这种认识使俄罗斯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俄罗斯激进式改革,以及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激进式改革迅速冲垮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了私有化,形成了多元化市场经济格局,按西方模式建立了宏观调控体制,确立了社会保障体制,制定了大量的法规等一系列措施。结果由于没有充分准备,市场发育不全,导致恶性通货膨胀难以控制。从1992到1999年的八年中,俄罗斯经济除了1997年和1999年分别增长0.9%和3.2%外,其他六年都是负增长,GDP下降分别为1992年14.5%、1993年8.7%、1994年12.7%、1995年4.1%、1996年4.4%、1998年4.6%。经济转轨以来,俄GDP累计下降40%。
显而易见,在制度建设上,俄罗斯经济转轨取得了进展,从经济增长来看,改革是失败的。叶利钦时期的经济转轨,不仅没有达到改革目标,反而使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转轨危机。
(二)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是一种分步走式的改革方式,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等,具有速度、次序上的渐进特征。“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一般指中国的渐进改革方式,其理论依据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先农村后城市。中国改革成功的一大巧妙策略就是以农村作为突破口,当时在城市上班的国有企业职工享有一套较完备的后勤保障制度,而农村利益关系相对比较小。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以农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为主的责任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村经济活跃起来,对城市改革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由沿海到内陆。改革开放之初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沿海向沿江、沿边和内陆中心城市延伸,最后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开放格局。这种改革方式防止了过快开放改革给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为中国改革创造了市场环境。同时,对外开放也有利于我们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第三,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双轨制向市场经济的单轨制的市场趋向改革。中国的价格改革采取了先调后放、逐渐放开的方式。1978年以前中国的商品、劳务价格几乎都由政府决定。从1981年起,政府在局部的经济增量范围内引入市场价格机制。1985年,价格改革已基本转向价格放开。1993年,由双轨制进入并轨后的市场价格体制。目前,市场价格体制已初步建立起来了。
第四,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再逐渐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没有急于先走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而是先搞经济体制改革,坚持渐进的方式,相应地推进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改革,随后在全国进行机构改革,开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一有效的行政机构。
中国的改革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很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改革在主流上是成功的,但也遇到挑战。中国渐进式的改革解决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难以解决的效率问题,但公平问题开始凸显。我们应当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地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渐进式的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中国渐进式改革使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的高增长率,经济增速遥遥领先。与此同时,保持社会稳定和进步,避免了其他国家激进式改革中的经济倒退、社会动荡和有改革没有发展的情况。
第一,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必须改革,否则只能葬送社会主义事业,但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向”是没有出路的。如果不顾自身主客观条件的实际,从根本上去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也不会找到出路。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改革能顺利进行,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领导核心只能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否定党的领导和改革所导致的恶果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当今中国,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就会陷入混乱,没有稳定的局势什么也搞不成。只有依靠共产党的领导和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有步骤、分阶段地积极推进,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目标。
第三,正确的道路还是错误的道路要靠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成败要靠实践来检验,改革的理论要在实践中纠正和发展。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实践,边摸索,边总结,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最终到达正确目的地。在今后的实践中,也要继续稳步推进改革,防止出现大的挫折。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好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绝对的集权与绝对分权、放权都是不可取的,寻找市场经济条件下两者合理的结合点才是正确的。新自由主义所推崇的国家干预最小化,推崇政府管得越少越好是错误的,要避免俄罗斯激进式改革的不良结果。市场经济是有缺陷的,国家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巨大作用。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需要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五,把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惑人们的一个重大问题。资本主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是并没有能力解决好公平问题。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就成了社会主义国家试图解决的一大难题。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成功地解决好社会主义的效率,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纷纷倒台。如果过分重视公平而忽视了效率,就没有生产力的有效发展,而如果没有效率,也就没有公平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因此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在《改革向何处去?论十年转轨》中,世界银行副行长、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中国的转轨道路是成功的,而俄罗斯的转轨道路是失败的,应当吸取教训。经济体制转轨中实行渐进式改革有较为成功的例证,实行激进式改革几无成功的先例。但中国的渐进式的市场取向的改革在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完善这种市场取向的改革,通过不断完善来真正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通过分析两种相反改革模式的历程和启示,可以使我们今后吸取教训、少走弯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73
A
1673-0046(2011)11-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