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珍,欧明晶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语文详解词典,其编辑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力图反映出词汇的历史演变”[1]。据此,在历代文献中出现的词语,只要不过于罕见生僻的,似均应在收录之列。再者,“编纂一部辞书的目的大致有三个:贮存、整理、沟通。这是三个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目的。……贮存,是把已被人类认识和应用的知识搜集在一起,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显示一个确定时间段内和确定范围内的知识的全貌。贮存这一目的要求辞书的条目全、内容新”[2]。只有贮存工作做好了,才能保留并长期保留人类丰富的历史文化,才能向读者展示历史词语系统的面貌。而专书词汇研究是搜罗这些词语的基础。只有在大量专书词汇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古今兼收”的目标。《齐东野语》是宋周密所作的笔记小说,他的笔记多载当朝史事传闻、杏林轶事、民俗风情,是研究宋代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宋代语言,特别是词汇的珍贵资料。至今为止,对《齐东野语》词汇研究的作品只有一篇,[3]也仅限于两个词语意义的考释。《齐东野语》有丰富的复音词,《大词典》漏收了其中诸多复音词,本文且举十余例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按拼音顺序分列如下):
《齐东野语·端平入洛》卷5:“是役也,乘亡金丧乱之余,中原俶扰之际,乘几而进,直抵旧京,气势翕合,未为全失。”
按:“乘几”指凭借机会,利用时机。“几”在《大词典》中解释有:时机,机会。并收录有“几运”、“几会”、“几端”、“几权”等,其中“几”都同“机”,是“时机,机会”之义。因此《大词典》收录“乘机”,失收“乘几”。且“乘几”在文献中多有用例,《北史·傅伏传》卷53:“生不屈西朝,归诚河朔;保年之于开,义异策名。并乘几独运,异夫盗宝窃邑者也。”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4:“一昨陛下讲武西陲,规摹一出圣训,边臣奉行而已。惠卿乃谓今日乘几之举,有类拙速。”故“乘几”当补收。
《齐东野语·周陆小词》卷15:“籍中有曹聘者,洁白纯静,或病其讷而不颀,公为赋梅以见意云……”
按:“纯”有“淳厚;纯笃”义,如。《新唐书·儒学传上·徐文远》:“性方正,举动纯重,窦威、杨玄感、李密、王世充皆从受学。”“静”有“沉静稳重”义,如《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因此,“纯静”可解释为:“淳厚稳重。”《大词典》收录了“纯良”、“纯明”、“纯和”、“纯密”等一些结构类似的词条,失收该词条。“纯静”在其它文献中亦还有用例,如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68:“蜀主命杜光庭选纯静有德者使侍东宫,光庭荐儒者许寂、徐简夫,太子未尝与之交言,日与乐工群小嬉戏无度,僚属莫敢谏。”“纯静有德者”即“性格淳厚稳重而有德望的人”。《宋史·吴淑传》:“淑性纯静好古,词学典雅。”文章中所描述的吴淑是宋真宗时期的大理评事,他性格淳厚稳重,属文敏速,堪称文坛巨擘。
《齐东野语·端平入洛》卷5:“至夜,逾城大譟而入,城中寂然无应者。”
按:“大譟”意为大声喧哗;大声叫嚷。《说文·言部》:“譟,扰也,从言喿声”。《玉篇·言部》:“群呼烦扰也。”上引《齐东野语》文意为:到了深夜,越过城门大声喧哗地闯入,城中悄无声息。“大譟”在文献大有用例,如唐杜佑《通典》卷76:“阵毕,南北二军皆鸣鼓角,众尽大譟。”《资治通鉴》卷第288:“其徒因大譟,持白梃,杀守门者十馀人,分遣其党守诸门。”《清史稿》卷3:“于是诸蒙古大譟,与明兵搏战。”《清史稿》卷487:“镇江城中军陈良策潜通文龙,令别堡之民诈称文龙兵至,大譟,城中惊扰。”以上4例,“大譟”的出现都与军队相关,指军队出战时大声喧哗、大声叫嚷。我们知道,古代两方交战,先各摆阵势,并随着号角吹响声,大鼓击响声,战士们发出吼叫向对方冲杀。因此,“大譟”应作为词条收入《大词典》中。
虽然《大词典》收录了“大噪”一词,意义应与“大譟”同,因为“噪”与“譟”皆有“大声喧嚷”义。然而《大词典》释“大噪”为“广泛地传扬”,该义应该为“大噪”的引申义,其本义应该也是“大声喧哗;大声叫嚷”之义。如《陈书·樊毅列传》:“军次巴陵,营顿未立,纳潜军夜至,薄营大噪,营中将士皆惊扰,毅独与左右数十人,当营门力战,斩十余级,击鼓申命,众乃定焉。”《魏书·礼志四》:“陈毕,南北二军皆鸣鼓角,众尽大噪。”《旧唐书·桓彦范传》:“兵至玄武门,彦范等奉太子斩关而入,兵士大噪。”从所考例证来看,“大噪”之义同“大譟”。“大噪”之“广泛地传扬”义应该只在“声名大噪”中成为引申义。因此,《大词典》不但应该补录“大譟”一词,还应该补录“大噪”的本义。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卷6:“并降付庄宗古、郑滋,令依真本纸色及印记对样装造。”
按:“降付”意为上级向下级交付。《说文·阜部》:“降,下也。从阜,夅声。”《尔雅·释诂》:“降,落也。”故“降”本身就含有从高处往低处,从高级向低级,从上往下这一过程。《说文·人部》:“付,与也。从寸,持物对人。”因此“付”有给予、交给等义。“降付”应该是“上级向下级给予”的意思。《大词典》未收录该词。该词在《齐东野语》中多有用例,《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并降付米友仁跋。”《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并降付米友仁亲书审定,题于贉卷后。”又《宋史·食货志下三》:“淳熙七年,诏会子库先造会子一百万,降付湖广总所收换破会。”《宋史·丘崈传》:“方迓客时,抃排定程顿奏,上降付接伴,令沿途遵执。”《金史·礼志三》:“学士院定撰祝文讫,计会通进司请御署,降付礼部,置于祝案。”明邱睿《大学衍义补》卷11:“乞将今来臣僚所举之人,随其资叙各置一簿,编其姓名,留之禁中,其副本降付所司,遇文武官员有阙应系上件差遣者,并乞于所举官簿内资叙人中亲加选择点定。”从上文论述可见,“降付”都含交付、交给的意思,只是比交付的使用范围小,特指上级对下级的吩咐、命令。
《齐东野语·自序》:“我先君博极群书,习闻台阁旧事,每对客语,音吐洪畅,纚纚不得休。”
按:“洪畅”意为“(声音)宏大流畅”。《说文·水部》:“洪,洚水也。”其本义为“大水”,后产生“大”义。《康熙字典》:“大也。《书·大诰》:洪惟我幼冲人。”《玉篇·申部》:“畅,达也,通也。”“音吐洪畅”是指“(说话时)声音宏大而流畅”,这种意义的“洪畅”在历史文献中多有用例,如《宋史·王居正传》:“居正仪观丰伟,声音洪畅。”《金史·李汾传》:“时赵秉文为学士,雷渊、李献能皆在院,刊修之际,汾在旁正襟危坐,读太史公、左丘明一篇,或数百言,音吐洪畅,旁若无人。”《元史·不忽木传》:“居则简默,及帝前论事,吐辞洪畅,引义正大,以天下之重自任,知无不言。”此例中“洪畅”与“简默”形成鲜明对比,用生活中少言寡语来反衬论国家大事的滔滔不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大词典》收录了“洪亮”、“洪深”、“洪远”、“洪旷”等这一类并列结构的词,“洪畅”也理应收录。
《齐东野语·三高亭记改本》卷16:“攻媿有《读三高祠记诗》曰:‘前身陶朱今董狐,襟袍磊落吞江湖。’”
按:“襟”意为“胸怀;抱负”。《说文·衣部》:“襟,交衽也。”《尔雅·释器》:“衣眥谓之襟。”可见“襟”的本义为衣服的交领,后引申为胸怀,抱负,如晋·潘岳《西征赋》:“开襟乎清暑之馆,游目乎五柞之宫。”唐·杜甫《移居公安敬赠卫大郎钧》诗:“雅量涵高远,清襟照等夷。”唐·杜牧《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诗:“气和熏北陆,襟旷纳东溟。”宋周密《玉京秋》词:“难轻别,一襟幽事,砌蛩能说。”“袍”意为“中式长衣的通称”。《说文·衣部》:“袍,襽也,从衣包声。”《广雅·释器》:“袍襡长襦也。”因此,“襟”、“袍”合称表示“有交领的长衣”,后引申为抱负,胸怀。上引《齐东野语》例“襟袍磊落”即“胸怀光明磊落”之义,这种意义在唐代就有用例,如杜甫《奉侍严大夫》:“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袍向谁开?”在后代的文献中亦有用例,如宋洪迈《容斋随笔》卷4:“夜不能寐,起坐凄恻,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袍,不言可知。”宋·契嵩《镡津文集》卷12:“往往襟袍轩豁,神气浩然。”刘一剑《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襟袍碧血风云史,帷幄丹心铁石城。”以上诸例“襟袍”皆为“抱负;胸怀”义。
《齐东野语·昆命元龟辩证本末》卷16:“又有甚的切者,唐元和中,裴度拜相,制曰:‘人具尔瞻,天方赉予,昆命元龟,爰立作相。’”
按:《说文·贝部》:“赉,赐也,从贝来声。”“赉”有“赏赐;赐予”之义,《说文·予部》:“予,推予也。”“予”有“给予”之义,因此,“赉予”可解释为赏赐;赐与。是一个同义连言的复合词。《大词典》收录了“赉赐”、“赉送”、“赉奉”等词条,失收该词条。该词在先秦文献中即见用例,如《尚书·商书·说命》:“王庸作书以诰曰:‘以台正于四方,惟恐德弗类,兹故弗言。恭默思道,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新唐书·同安公主传》:“贞观时,以属尊进大长公主。尝有疾,太宗躬省视,赐缣五百,姆侍皆有赉予。”《新唐书·李子通传》:“高祖薄其罪,赐宅一区、田五顷,赉予颇厚。”《宋史·黄友传》:“问友唇齿破裂状,为之称叹,赉予甚渥。”《明史·秦愍王樉传》:“二十八年正月,命帅平羌将军甯正征叛番于洮州,番惧而降。帝悦,赉予甚厚。”从文例可知,“赉予”有“给予,赐与”之义。该词用例颇多,当补录。
《齐东野语·昼寝》卷17:“余习懒成癖,每遇暑昼,必须偃息。”
按:“暑”意为“炎热;炎热的夏天”,“昼”意为“白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暑昼”应解释为炎夏的白天。《大词典》收录了“暑夜”,失收“暑昼”。上引《齐东野语》文意为:我习惯于怠惰,并成为一种嗜好,每到炎夏的白天,都必须睡卧止息。“暑昼”在其它文献中亦有用例,如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7:“池可二三顷,外萦以山,朱峰绿水,一望如锦。暑昼月夜,凉风递香,清趣不减西湖。”“暑昼”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虽不高,但它与“暑夜”相对,既然《大词典》收录了“暑夜”,从词典语义系统的完整性看,“暑昼”也应该被收录。
《齐东野语·六幺羽调》卷8:“盖中吕、夹钟,羽也;高平、林钟,羽也;仙吕、夷则,羽也,安得谓之不与羽调相协,盖未之考尔。”
按:此例“相协”意为“相互协调”之义。《说文·劦部》:协,众之同和也。从劦从十。“相”,《广韵》:“共也。”《正韵》:“交相也。”因此,“相协”有“相互协调”义。这种意义的“相协”早已用例,如《晋书·律历志上》:“声生于日,律生于辰,声以情质,律以和声,声律相协而八音生。协,和也。”又《朱子语录》卷80:“只要音韵相协,好吟哦讽诵,易见道理,亦无甚要紧。”《宋史·乐志六》:“今既亲诣室裸,其酌献、升殿所奏乐曲,恐不相协,宜命有司更制。”
“相协”除了用于音乐的相互协调外,还可以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晋书·太祖文帝纪》:“初,诞、钦内不相协,及至穷蹙,转相疑贰。”《魏书·薛安都传》:“安都与孝祖先不相协,命众敬诛孝祖诸子,众敬不得已,遂杀之。”《旧唐书·棣王李琰传》:“宠二孺人,孺人又不相协。”此3例之“相协”指的都是“相互和睦”之义。
“相协”还可以是“相互符合”之义。如《朱子语录》卷137:“文中子之书,恐多是后人添入,真伪难见,然好处甚多。但一一似圣人,恐不应恰限有许多事相协得好。”明·焦竑《玉堂丛语·卷六》:“华异其言,与梅庄之梦适相协。”前例是指书中后人所添加的内容未必与实际情况相互符合;后例是所说的话与所梦见的内容是相互符合的。
因此,“相协”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多义词,《大词典》当补录。
《齐东野语·三教图赞》:“黄面老子则跏趺中坐,尤龙翁俨立于旁,吾夫子乃作礼于前。”
按:“俨”有“恭敬庄重;庄严”义。《礼记·曲礼上》:“毋不敬,俨若思。”郑玄注:“俨,矜庄貌。人之坐思,貌必俨然。”《老子》:“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楚辞·离骚》:“汤禹俨而求合兮,挚皋繇而能调。”王逸注:“俨,敬也。”唐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因献杨常侍》诗:“路穷台殿辟,佛事焕且俨。”故“俨立”应释为“敬立;庄严站立”。“俨立”在其它文献中多有用例,如唐牛僧儒《玄怪录》卷4:“导从之士,俨立于门下矣。”“俨立于门下”即“敬立于门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衣以甲胄,持旗帜戈矛,俨立成行。”军队士兵纪律严明,要求庄严站立,队列整齐,步调一致。清龚炜《巢林笔谈》卷2:“忽见一朱袍博带者俨立于前,生惊问为谁?”《大词典》失收该词,当补。
《齐东野语·杨府水渠》卷4:“退即督濠寨兵数百,且多蓦民夫,夜以继昼。入自五房院,出自惠利井,蜿延萦绕,凡数百丈,三昼夜即竣事。”
按:“夜以继昼”意为“昼夜不停,多形容人勤劳”。《大词典》收录了“夜以继日”、“日以继夜”等结构与意义都相似的词,而失收该词。上引《齐东野语》例中“夜以继昼”与下文的“三昼夜”相呼应,即“三天三夜”,昼夜不停地干。其实该成语在汉代已见,如《后汉书·郅恽传》:“昔文王不敢槃于游田,以万人惟忧,而陛下远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又如宋·胡寅《斐然集》卷20:“顾汲汲于厚钱刀、食锻,啗夫为浮屠之人,使诵幻诡语,夜以继昼,且多焚楮币,绘舆马,赂鬼神,拘岁月日时,择能致富贵之地而后葬。”宋费衮《梁溪漫志》卷10:“愿力洪深,修行尤精,苦讽诵礼拜,夜以继昼。”后二例均指日夜不停地诵读。“昼”与“日”为同义词,那么“夜以继昼”与“夜以继日”同,并多次出现在文献中,故该词当补录。
《齐东野语·嘉定宝玺》卷19:“经今百年,未尝辄变。今来五举与迪功郎,四举与文学,其视免省,何啻倍蓰。”
按:“辄变”可解释为“擅自改变”之义。因为“辄”有“擅自;专擅”义,如《三国志·魏志·曹爽传》:“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以侯就第。”《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八年》:“朝廷猝闻召万兵,必不听;不如辄召,设当见却,功夫已成,势不得止。”胡三省注:“辄,专也。”《说文·攴部》:“变,更也。”意为“改变,更改”。故“辄变”为“擅自改变”义。《大词典》收录了“辄入”、“辄代”、“辄行”等词语,不当失收该词。“辄变”一词在文献中用例颇多,如《宋史·兵志十二》:“三省其谨守已行,毋辄变乱元丰成法。”又《宋史·鲜于侁传》:“其后有李元辅者,辄变而多取之。”《辽史·太祖本纪》:“府中数请择任宗室,上以旧制不可辄变。”《大学衍义补》卷27:“量度以取中而且取裁于上,非敢自以为是而辄变成法也,可行与否,请询之众论而断以圣心。”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4:“于是伪作者辄变其辞曰:‘初征自葛始’,又其苦心闪缩处乎?”以上诸例皆谈旧法、旧制之不可擅自改变,这充分证明了“辄变”有擅自改变之义。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当补录。
《大词典》作为开放性的大型辞书,词目的收录是一个不断补充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依靠专书研究作为基础,只有把每个时代的有代表性的专书(理论上应该是所有的专书)词汇做穷尽性的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和《大词典》所收词目进行对照,才能不断地扩充和完善《大词典》,本文的研究正是沿着这一思路对《齐东野语》的词汇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即将到来的《大词典》修订贡献绵薄之力。
[1]吕叔湘.在北京《汉语大词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辞书研究,1982,(3).
[2]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3]邓鸥英.《齐东野语》札记[J].古汉语研究,2003,(2).